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舌尖上的中國,味到深處即是家

    一個讓人“痛並快樂著”的時間段,捧紅了一部“垂涎欲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觸動了無數人的味蕾,“大晚上的播這種片子真是虐心”;它也讓無數網友歡欣鼓舞,無論是立意還是畫面都堪稱精品;它更激發了海外遊子們思鄉之情,“我的胃剛剛在求我回國”。透過屏幕,觀眾們仿佛嗅到了那股味道,那是歷史的味道、時間的味道、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完整版視頻、解説詞。]

第270期

  •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李漢森

非常識

片子好看,因為食物本身就是風景

     《舌尖上的中國》參展戛納電影節的海報,主要元素近看是一片臘肉,遠看似中國山水,設計充滿東方韻味。食物是一幅畫,更是難得的風景,這是海報傳達出的意境,更是高清攝像機帶給觀眾們的直觀感受。
       “在雲南大理北部山區,醒目的紅色砂岩中間,散佈著不少天然的鹽井,這些鹽成就了雲南山裏人特殊的美味”“整整一湖的蓮藕還要採摘5個月的時間,在嘉魚縣的珍湖上,300個職業挖藕人,每天從日出延續到日落,在中國遍佈淡水湖的大省,這樣場面年年上演”……在中國,食材生於長于風景之中,而中國人的烹飪技巧顯然沒有辜負這上天的眷顧。食物們從風光中走出,並最終幻化為更加美麗的景致。

化腐朽為神奇,佳肴登堂入室

     中國的廚師和食客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將視覺和味覺高度統一。蓮藕深埋于淤泥之中,但蓮藕排骨湯、炸藕盒、香煎藕餅等等與之有關的菜品都稱得上是“賞心悅目”。水中的遊魚、豢養的走獸,一切食材都有著其“不堪入目”的一面,但端上餐桌之後,食材的天然屬性便會被人拋在腦後。
       在小品《策劃》裏,宋丹丹有句臺詞:“兒媳婦啊,整倆硬菜,咱家今天來客人了。”無論自家歡聚還是招待客人,“硬菜”最主要的特質就是“不經常吃”;此外,“硬菜”的水平代表著廚師和飯館的水平;它更代表著主人對這桌食物的負責、對來訪者的重視,飯菜不一定要吃,但面子必須給足,請客者想通過這頓飯達到其他的目的,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了。

食物簡單認真,溫暖尋常人家

     片子中説“食客要感謝勞動者”,勞動者同時也是食客,二者並無太大差別。若非應酬不斷的“重要”人士,人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常菜。在紀錄片中,隨處可見為填飽全家的肚子而忙碌的普通人。家庭廚房是孕育中國美食文化的土壤,無數人走在探索味道的路上,是他們通過實踐發掘美味的藏身之所,而非“中華小當家”式的人物。
      在經歷過大魚大肉的洗禮之後,吃點家常菜成了宴請、應酬的新風向。郊外的農家菜生意興隆,城內深埋于衚同的私家菜館人流如織;“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寧波人打年糕的時候。孩子們約好都從寧波回到村裏來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這樣圍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難得的兩三次”,家的味道在這裡,而非燈紅酒綠之中。

非常識
蝦餃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以一層澄面皮包著一至兩隻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

非常識

烹飪美食,是中國人對自然的一種朝拜

     無論是萬金盛宴還是鄉野小廚,中國人總是以最大的敬意去“處置”所有食材。中國人習慣賦予普通的食物美好的意象——雞爪被稱作鳳爪,雞翅稱作鳳翅,並用“龍肝鳳髓”形容極其難得的食品。但凡是烹飪,就避免不了殺生,我們在獲得這個世界絕對的支配權的同時,也應該適當地思考下“我”與世界的關係。片中,以打漁為生的查爾幹湖東北漁民,世代相傳的祖訓就是“獵殺不絕”,人與自然的互相贈予也形成了一種默契。
       就像片子中説的那樣: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繫於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中國,吃不只是“食”更是“禮”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中國,吃與禮一直密不可分,在武漢,有一名男子欲開辦畫班,就效倣孔子學費只收臘肉。紀錄片介紹“蒸”這種烹飪方式時説:在人們發現油脂的快速加熱功效之前,蒸被認為比煮加熱更快,並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狀。歷史上,“蒸”字曾經和“祭”字同義。犧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狀。而水蒸氣的運作,使熱量比較均勻彌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頭豬成為可能。
       時至今日,食品用於祭品仍舊流行,祭品與食品的烹飪甚至同樣考究。烤乳豬是許多年來廣東人祭祖的重頭戲,賓館、酒店都紛紛將烤乳豬作為清明祭品銷售的一大招牌,乳豬烤得焦黃,是祭祖儀式上最為誘人的祭品。
       中國人的“禮”不只體現在敬畏祖先,重視身邊的人更為重要。“謝師宴”“升學宴”“滿月宴”“喬遷宴”,禮多人不怪,酒後吐真言,中國人也樂於在飯桌上交流感情。

食物的味道能讓中國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不只是食物的豐盈誘人,樸實的畫面和生活場景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看完後想家了,想念家鄉熟悉的味道了,“每次想家,就饞家裏街角處的開元米粉,香濃的湯底,細膩的粉質,老闆不會吝嗇加多一勺海帶湯,這就是四川綿陽。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思鄉的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前,一系列英國、日本的飲食紀錄片被國人冠以“黑暗料理之旅”之名。對海外遊子來説,這部片子可是扎紮實實地“虐心”。“為什麼我的嘴裏飽含口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有人如是説。也有遠在非洲的人發出感慨:“出國這麼多年,依然吃不慣漢堡薯條,每天只有吃著那熱騰騰的米飯才覺得心裏舒坦。有時不惜開車20多公里去吃碗桂林米粉,為的就是找找那家鄉的味道。身在海外的華人對自己家鄉食物的眷戀永遠不會改變,這可以看成一種懷舊,一種精神的寄託。才下舌尖,卻上心間。”

非常識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非常識

家裏的不一定是最美味的,卻是最真誠的

     紀錄片中,部分食材的生産過程安全衛生,觀眾也不住感慨影片與現實的差距。鄭淵潔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引起了網友熱議:一個搞餐飲的朋友告訴我,千萬不要在外面吃飯,最好在家自己做。這位童話大王也一直以自己的行動提倡著健康飲食。炒飯、大塊的蔬菜水果,是其一天之中最為常見的食物。
       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猴頭燕窩鯊魚翅,熊掌乾貝鹿尾尖,童話大王的食譜上沒有這些精貴的食材,口味或許也難與高級飯店匹敵,但這種對待自身健康真誠的態度卻受到了許多網友的喝彩。為了吃到健康的食物,中國很多人開始在自家小區的綠地裏開墾,種植時蔬。破壞小區規劃,侵佔他人空間,類似行為屢禁不止,全源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對自己的飲食最負責的人永遠是自己。

家裏的不一定是最精緻的,卻是最貼心的

    在其他紀錄片中,食物也是常客:《鐵西區》裏工人帶到鋼鐵廠的粗糙的伙食,讓人們感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堅韌;《關口知宏中國鐵道大紀行》裏面,關口知宏接觸到的多是最簡單、最普通的家常菜,這個異鄉來客大呼過癮。有時,這個烹飪水平已臻化境的民族對食物的要求很簡單:溫暖、管飽。
       與很多美食節目不同,片子裏沒有操著港臺腔大讚味道“正”的帥哥美女,也沒有貼滿贊助廣告的華麗廚房。從材料入手,經由播種、收穫、採集加工,無處不在的是草根廚師和出售日常副食的店舖。普通人很難掌握大廚們的火候功夫和刀工,卻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口味,這樣的食物最為貼心。

家裏的不一定是最習慣的,卻是最熟悉的

     有網友在紀錄片的影評中寫下自己的故事:作為一個東北家庭婦女,我媽的手藝堪稱糟糕透頂,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從小到大一直以為酸菜有劇烈的鐵銹味是理所當然的事……我離家15年,在外面幾乎沒有吃過東北酸菜。非不能,實不想——沒有鐵銹味的酸菜,反而讓我不習慣……我家已經有好多年不積酸菜了,這是因為我媽年過半百之後,右半身幾乎已經完全失靈……她不知道,我多想再吃一口她包的大鐵球。
       這個社會,很多東西都能用機器批量製造而成,包括飯菜,唯獨有些記憶深處的食物是無法取代的,不同的廚師,不同的家庭,每一個能夠生火的社會單元都會養成專屬的味道。幾十年的家庭生活將味蕾馴化的極為頑固,它所認可的那個味道,叫做家。

投票調查

您對《舌尖上的中國》的看法是?(可多選)

  •  高興,中華美食博大精深
  •  眼饞,只能看不能吃很是鬱悶
  •  感動,讓我想起了家鄉熟悉的味道
  •  激動,令我産生了學習廚藝的慾望
  •  其他

您更喜歡在哪吃飯?

  •  大飯店,食物精美檔次高
  •  路邊攤,喝酒吃串談人生無拘無束
  •  自家廚房,衛生安全充滿親情
  •  其他

投票  查看結果

    鄭板橋有詞曰:“稻穗黃,充饑腸;菜葉綠,作羹湯。味平淡,趣悠長。萬人性命,二物耽當。”包容與吸收,精緻與實用,歷史與人情,美食給了中國人生命,中國人賦予了美食靈魂。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