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誰來為“問題膠囊”之禍埋單?

    隨著本月15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節目的播出,皮鞋入口不再只是個傳説,毒膠囊進入人們的視野,輿論監督的發酵讓毒膠囊産業鏈漸漸浮出水面。然而,毒膠囊會不會像毒奶粉、地溝油一樣,雖然早已曝光,卻屢禁不絕,成為觸及公眾脆弱神經的另一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企業自身和政府監管,都需要反思。[詳細]

第246期

  •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馮超

非常識

從皮鞋入藥揭開一條黑色産業鏈

       2012年4月15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播出節目《膠囊裏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熬製成工業明膠,而後賣給浙江藥用膠囊生産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進入消費者腹中。
      由此,這條黑色産業鏈逐漸被曝光在公眾視線裏,綜合媒體報道,整個明膠採購過程都存在灰色地帶,甚至藥用膠囊生産廠家和制藥企業的檢測人員相互串通,雙方都知道産品是否合格,卻心照不宣。
      明膠加工的膠囊一路綠燈流進藥廠,做成重金屬鉻超標的各種膠囊藥品,最終被患者吃進了肚子裏。僅僅粗略調查,9家藥廠生産的13個批次的藥品,所用膠囊的重金屬鉻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規定2m 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標最多的達90多倍。冰山一角剛剛展現。

公眾吃下去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2012年2月12日,由法國民間調查IPSOS集團公佈的一次以全球居民為對象的“幸福感調查”中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指數為僅為19%。從地溝油、毒奶到現在的毒膠囊,公眾底線一再被挑戰,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已經不是個案,究竟我們吃到口中的東西,有多少被下了毒?這個問題恐怕很難回答。
      據報道,由於肉源安全情況難以判定,運動員被禁在外食用豬牛羊肉,很多運動員因瘦肉精等問題已多年不吃豬肉。食品不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這一問題的特別之處在於,食品或藥品,整體來看,或許並非都不安全,但從整體上來測算安全與否,實際意義其實不大。
      從近年來頻發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來看,無論是地溝油、問題麵粉、問題鱈魚,還是三聚氰胺奶、毒膠囊,一旦被揭露,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就是赤裸裸的産業鏈,只要一家企業出了問題,背後往往是行業性的地震,滯緩的監管已經讓各色産業鏈發展到難以預計的地步。

事故頻發卻鮮見企業真誠道歉

      每一次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對問題企業來説,都是一場挑戰,而問題企業在於,他們從未將罪惡醜臉被揭露當作恥辱,而是通過愚弄公眾智商,達到逃避責任的目的。從投毒的那一刻起,他們眼裏只有利潤,沒有底線。
      最近被曝光的吉林輝南天宇藥業,在官網上稱,“公司所選空心膠囊生産企業手續齊全,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企業”;而修正藥業則是在一天之內就發佈了兩起聲明,新聲明取消了第一份聲明中“如有質量問題願意接受處理”的承諾。
      對於曝光出來的問題,大多數企業選擇了沉默,無非是期待事情風平浪靜之後,逃離輿論焦點,而後東山再起。而兩家回應的企業,一家把責任推到國家標準,一家自己打自己耳光,難道不能用皮鞋制膠囊也需要國家規定?難道自食其言就可以逃避責任?問題企業欠公眾的,顯然不只是道歉,然而僅僅是有誠意的道歉,他們都做不到。

非常識
膠囊裏的秘密醜陋不堪。

非常識

暴利誘惑使企業鋌而走險

       浙江省新昌縣華星膠丸廠生産線負責人表示,鉻達標的藥用膠囊每一萬粒的價格是60多元,而鉻不達標的藥用膠囊,只需要四五十元一萬粒,利潤之下,必定有人鋌而走險,而要將利潤發揮到更大,更大規模的生産成為必然,究竟有多少粒毒膠囊裝入藥品,恐怕難以統計。而被用來治病的藥,成了致命的毒。
      企業逐利無可厚非,毒膠囊們大行其道,問題在於,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作坊,在行業生態面前,極易失去了原則和底線。食品安全案件屢屢發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暴利驅使和違法成本過低。只要有暴利可圖,總有人像制毒、販毒一樣鋌而走險。

監管缺位讓企業肆無忌憚

       毒膠囊流入制藥企業,制藥企業自身的監管看起來像玩笑,據《南方日報》報道,知情人士稱制藥企業在“毒膠囊”的産業鏈中也並非僅僅是“失察”。某些制藥企業的檢測人員事實上也知道其採購的膠囊原料有問題,只是與膠囊生産廠家相互串通,“心照不宣”而已。
      2004年,央視採訪時,一位商販表示,阜城的膠全是工業膠,但是90%的全生産吃了。比較這兩次報道輕易發現他們隱蔽手法的相似之處,比如用於偽裝明膠類別的神秘白袋子。也是在2004年,當這些不法行為被媒體報道後,隨即阜城縣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治理整頓。
      地方政府部門,在食品安全問題遭媒體曝光後,查處的方式我們並不陌生,即媒體曝光,迅速封廠(強拆)、抓人、下架。一陣暴風雨之後,食品藥品安全仍問題頻發。真正恰當的體系應該是常態化而有效的,監管部門靠媒體曝光來發現問題,這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到了媒體層面,往往意味著已經到了極端狀態,監管體系失靈才食品藥品安全頻發的痼疾。在體系缺位情況下,黑心企業是生存有道而非走投無路。

危機公關助企業逃避責任

       一位企業主説,“明膠用處太多,用量太大,只要下游還有需求,它就不會停止,禁令打擊,只會讓它四處遊走,或轉入地下。現在是在風頭上,很多人都等著東山再起。”小企業、小作坊出事之後,選擇躲。而在風口浪尖的大的問題企業,除了拙劣的道歉甚至不做聲,往往也有巧妙辦法逃過一劫。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型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曖昧關係,唯GDP是瞻的政績考核標準下,某些地方官員,選擇閉目塞聽,成為不法企業的保護傘。在接受採訪時,阜城縣的官員竟然大談政府在過去幾年裏是如何採取措施治理生産廠家來“表功”,而阜城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的真實原因其實不難推測,資料顯示,阜城國內四大明膠産業基地之一,對地方政府及官員來説,這是多麼誘人的政績蛋糕。2004年的曝光,不但沒有讓該地名叫生産倒下,反而發展壯大,地方政府在監管上的缺失可想而知。

非常識
越是焚燬證據,越説明問題只露出冰山一角。

非常識

企業應珍惜公眾對品牌的信任

      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出現,除了小作坊小企業,從來不乏大企業的身影,這些大企業,本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了不錯的形象,一旦出現問題,再巧妙的危機公關和再安全的地方政府保護,也不能讓企業永遠屹立不倒,畢竟,公眾才是最後的裁判官。
      公眾往往是“善良”的,他們在産品出現問題時,其實不願向最壞的方面想,名氣小的小企業出現問題,公眾會不由自主選擇通過鉅額廣告投入建立起良好形象的大企業,並且,即使大企業出現問題,公眾也比較寬容。究其原因,在於公眾真的別無選擇,除非重大事故發生,大型企業往往利用公眾的忍受底線,不思悔改,只要不被曝光,就認為相安無事。這不是公眾的軟弱,而是某些企業的無恥。

政府對安全監管必須落實到位

      問題企業作祟與監管失靈形影不離。河北明膠廠經理在新聞曝光後,迅速縱火銷毀大量證據,行動遲緩的監管部門錯失了良機,給利益鏈條的揭露帶來難度。面對重大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先媒體曝光後政府上手,這種機制使得打擊時間滯後且效果大減。
      什麼樣才是有效的監管機制?這其實並不困惑,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政府不是沒有配套的對應監管措施。但不管是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饅頭、毒豆芽,還是毒奶粉、毒膠囊,幾乎所有食品安全事件,均是在媒體揭露之後,監管部門在重重壓力之下才被動執法。這些部門及相關領導欠一個道歉給公眾。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鏈條長,牽扯到食品藥品安全的部門眾多,如衛生、工商、質檢、藥監等等,這些部門聯合執法,力度自然受到削弱,多頭管理也造成了監管真空。當然,也不能將機制問題,作為搪塞公眾的藉口,機制本身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社會輿論要對安全問題零容忍
     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是觸及公眾生存的大事,整個社會輿論對此決不能寬容。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公眾觀念,都需要拿出更大勇氣。但是公眾在面對産品出現問題時,由於信息不暢,可能繼續選擇問題産品,社會輿論的容忍會不斷縱容問題企業滋生。
      有觀點認為,媒體對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過分敏感,是在炒作本不嚴重的問題,這其實是荒謬的。媒體報道某一産品出現問題,如果只是炒作,合法企業本身沒問題,自會拿出應對之策,企業恰可以趁此提升形象,而如果真的出了問題,不讓媒體“炒作”,等同於別有居心,阻止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被揭露。
      媒體曝光是促進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的重要方式,除了媒體工作者自身意識之外。政府要積極響應媒體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發揮作用,不排除地方政府和不法企業形成特殊利益關係,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媒體監督往往陷入尷尬。因此,應對食品安全問題,政府有必要給媒體監督更寬鬆的環境,對媒體的曝光予以保護,不讓食品安全問題有漏網之魚。

投票調查

您認為食品藥品安全狀況較之10年前?

  •  更差了
  •  更好了
  •  一樣差

您覺得工業明膠問題是什麼狀況?

  •  恰好流入被曝光的企業
  •  被大量非法送入食品藥品行業
  •  説不清

投票  查看結果

    從前有兩隻皮鞋彼此相愛,可是有一天,它們失散了,一個變成了酸奶,一個變成了膠囊,它們以為再也不能在一起了,但它們在胃裏重逢了。這個笑話不可笑。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