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法國總統大選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于當地時間22日早上8點(北京時間下午2點)在法國本土開始。4450萬註冊選民將在全國8.5萬個投票站進行投票。10名候選人進行著一場競爭激烈的考驗。然而,法國總統選舉,已經不是法國一家的問題,而且關係到整個歐洲的走向。[詳細]
第248期
早在去年上半年,法國的政治頭面人物就紛紛上陣拉開競選下任總統的戰幕,一年來,各派力量此消彼長。自今年4月9日,法國大選進入正式競選階段以來,最終確定的10名候選人在法國各地張貼競選海報,通過電視、廣播為自己進行宣傳造勢。
民調機構OpinionWay-FIDUCIAL的調查指,第一輪投票之前,23%的受訪者承認尚未就投票意向作出決定,即近四分之一的法國選民仍在猶豫,其人數可能高達600萬至800萬,一名發言人紀堯姆 佩爾蒂埃第一輪投票之前説,大約1200萬選民沒有決定支持誰。此前還有調查顯示,今年可能會有較高比例的選民放棄投票,並且在選前數日仍有大量選民尚未確定投票對象。有分析説,投票意願不高表明法國民眾對現狀不滿和對政治人物不信任,選舉的結果與民主的真實意願的強烈反映,隨機性很強。
分析認為,法國民眾呈現“人心思變”的心理狀態,部分法國民眾希望改變自1995年以來始終由右翼保守黨執政的局面。近年經濟增長幾乎停滯,失業率接近10%,民眾購買力不斷下降。困擾法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當然難以隨著一場選舉迎刃而解,但民眾意願的悄然變化給選舉結果留下諸多懸念。
以奧朗德為代表的法國左翼黨派和以薩科奇為代表的法國右翼黨派勢均力敵。傳統上,中間偏左的社會黨,在經濟上更關注社會公平和社會福利,這吸引了部分中下層民眾的支持,奧朗德主張社會公平和福利,迎合不少普通選民的需求。奧朗德引用當地知名詩人阿蒂爾 蘭波的詩句“我們有時做過動人的夢”,鼓勵支持者為“尋求改變”而投票。
據記者在巴黎街頭的觀察,幾乎所有候選人的海報都有遭人塗鴉的痕跡甚至某些競選廣告已被完全撕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法國選民的情緒。民眾投票的結果,更像是對政府政策表現的評分,不管誰當選總統,面對民意,都要做出改變。
據報道,如今的法國,經濟增長率不及1%,大幅低於鄰國德國,主權評級被調低。怎樣改變國內低迷的經濟現狀自然成為此次法國大選的核心議題。
選戰中,無論是奧朗德以“改變”為主題,推出的強調提高就業、改革稅制、監管金融和增建住房等60項涉及經濟社會領域的競選綱領,還是薩科齊力圖提高法國的經濟競爭力,改善公共財務狀況,重建“強大的法國”的32點經濟計劃,分析認為,都難以有效解決法國的經濟問題。
而民眾舉棋不定,正是對法國低迷的經濟環境的失望,無論政客們口號多麼美好,對於民眾來説,自己的就業和福利才是第一位的,左派主張給富人加稅、增加中下層福利、反對財政緊縮,這也是左派能夠挑戰右派的原因。
法國國內不斷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依然飄忽不定,兩大熱門候選人,現任總統薩科齊和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的歐元主張差別極大。
主要候選人裏,只有國民陣線的瑪琳 勒龐要求退出歐元區,其他人都堅持拯救歐元,只是方案不同。薩科齊側重財務緊縮和外來經援,奧朗德強調歐洲央行的作用,不過他們都贊同成立歐洲統一的財政部。奧朗德卻多次表示,如若當選,他將要求重新對財政協議展開談判,稱“因為這不是解決危機的唯一途徑”。
而薩科奇一致致力於推動歐元區向著財政聯盟方向邁進,與現任歐盟各國領導人的努力政策一致。有觀點認為,歐元因缺乏歐洲統一的財政部而先天不足,從經濟角度看,崩潰幾乎是必然的,存在下去唯一理由是政治家的信念。
薩科齊如果當選的話,他還會繼續原來的政策,繼續和默克爾兩個人配合得還比較默契,這樣的話歐洲在應對債務危機的問題上政策不會有大的波動,如果是奧朗德當選的話,可能市場會有一些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説,此次法國總統大選的影響已經超越法國,某種意義上也有可能深刻地影響著歐元區乃至歐洲的未來。
其他歐元區國家和資本市場,擔心一旦薩科齊下臺,已經達成的歐元區解決方案可能要推倒重來。德法兩國是解決歐債問題的核心,這一次法國大選存在這樣的風險,就是如果奧朗德當選,則意味著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薩科齊親密關係的解體,而歐元區問題又要陷入新一輪紛爭。
歐洲最高目標是希望建立歐洲合眾國,真正把歐洲變成一個實體,把歐洲變成真正政治上的統一。歐洲各國政府,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併為之努力。而歐盟意圖通過歐債危機,迫使歐洲國家主權讓渡,最後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體核心。長遠來看,歐洲一體化問題的核心,就是歐洲經濟一體化以及各國對歐元的政策問題。
歐洲債務危機的演變來看,歐洲領導人仍沒有為阻止歐債危機的蔓延築起足夠堅實的防火墻,以致于歐債危機從歐洲的邊緣國家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的核心國家。歐洲債務危機也凸顯了歐洲成員國之間經濟政策的分歧嚴重,合作性不夠,歐洲一體化的大業也漸行漸遠。
在歐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歐洲觀念”日益深人人心,歐洲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一體化帶來的實惠使人們認識到,聯合能帶來和平、穩定與繁榮,提高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歐洲需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以維護自己的全球利益和普及自身的價值觀。 然而,在一體化過程中,成員國必須在法制框架內出讓國家主權,一體化與國家主權和利益衝突不能被忽視。2009年10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拉開序幕。在危機爆發初期,歐盟委員會和歐元區表現比較好的成員國在是否救助希臘這一問題上一直沒能達成一致,造成危機進一步發展、蔓延。隨後歐盟雖然出臺了可以暫時幫助發生危機的成員國度過難關的政策,但各主要國家政府深知,歐盟需要更加深入的經濟政策協調和改革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經濟秩序。
歐盟各個成員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德國、法國經濟比較發達,經濟抗干擾性比較強,在危機爆發後,經濟衰退程度較輕,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度過危機。但希臘、西班牙等國由於長期舉債維持本國的高福利制度,在危機爆發後,經濟遭受重創,政府不得不擴大舉債規模,以致財政風險失控。這種結構上的不平衡被認為是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源。
另外,隨著歐元誕生,歐洲貨幣一體化于1999年順利實現。但歐盟片面追求貨幣一體化,而忽視了財政一體化對其的輔助支撐作用。歐元區內部,歐洲央行負責統一制定貨幣政策,而各成員國依然保留制定本國財政政策的權利,但歐元區各國貨幣政策的統一和財政政策的分散使得與歐元協調極為困難。
經濟地位不同國家的民眾,對此必然産生分歧,他們最關心的自然不是“歐洲大局”,自己切身利益才是實實在在的,本國就業形勢和福利政策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結果如何,都應是民意而非政客的勝利
不管是真正意義上的歐洲一體化,還是法國大選的結果,背後起決定作用的終究是民意,民眾用一張張選票選出他們的“總統”,“總統”們只能順應民意。具體歐洲一體化趨勢一直勢不可擋,但一體化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簡單得用政策是否完善來解釋,而是歐盟能否平衡各國民眾的利益的問題,做不到這一點,一體化無從談起。
法國大選中,民眾態度的飄忽不定也是民意的表現,政客們的表現不佳,民眾用腳投票也無可厚非。贏得選舉的一方,是整體民意做出的抉擇,不管總統在任期內表現如何,都要接受民眾的考驗。選舉的勝利,不是政客的勝利,而是民意的妥協。
雖然最後結果取決於民眾手裏的選票,但對民眾來説,誰當總統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誰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和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