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韓國為何“另立新都”?

    韓國“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7月1日正式誕生,包括國務總理室在內的17個政府部門將在自今年9月起的兩年多時間裏陸續遷往世宗市辦公。這是韓國醞釀近十年的行政機構搬遷計劃的實施開始。其實,這種新建城市再把行政機構搬遷的做法,並不是個別現象,這已經是不少新興國家的潮流。[詳細]

第303期

  •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邱天人

非常識

盧武鉉曾提出正式遷都被判違憲

     早在2002年總統選舉時,當時的盧武鉉就把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作為他的一項競選綱領、對選民的一個承諾,結果他當選總統了。次年末,《行政首都特別法》通過,遷都一事有了法律依據。2004年8月,韓國政府宣佈新行政首都將設在忠清南道的燕岐郡與公州市交界處。但這一計劃一公佈卻受到了太多的質疑,因為搬遷對象中不僅有總統府青瓦臺、政府各部委行政機構,還包括了國會、司法部這些在憲法上獨立於政府的機構。
      反對遷都的聲音,主要是來自在野黨大國家黨、及在首爾和新首都選址的反對人士。多數的反對意見是認為建新首都花費巨大,初步估計建設和搬遷政府機關的費用達45.6萬億韓元(約391.7億美元),政府需要用民間籌資34.3萬億韓元,會令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另外,首都由首爾撤走,令原本在首爾投資的投資者卻步,破壞首爾的國際地位和形象。2004年10月,遷都計劃被憲法法院裁定違憲。

幾經修改,“世宗行政城市”作為折衷計劃而保留

    在遷都案受挫的情況下,盧武鉉政府退而求其次,將遷都計劃改為要在2012年前,在忠清南道建設一座“世宗行政城市”,將一部分國家部委(9部2處2廳)遷往將要建成的世宗市,並以低地價、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包括三星、LG、現代、SK等知名企業落戶世宗市。
      2009年,現任李明博政府上臺。經濟學家出身的鄭雲燦出任總理,對遷都計劃猛烈抨擊,並著手進行修改。他們認為遷都會造成行政資源浪費,行政效率低下和混亂,對於地區的均衡發展和當地的生産力發展也沒有好處。2009年11月,李明博在電視上公開表示將堅決修改原案,並就自己當初的態度含糊對國民造成的損害向國民致歉。然而,國會這一次卻站在了“遷都”計劃的一邊。2010年6月29日,《世宗市修訂案》遭韓國國會否決;2010年7月29日,韓國總理鄭雲燦因此辭職。

世宗市將容納政府的主要運行部門,成為實際的行政中心

      根據的《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建設方案》,青瓦臺總統府、國防部和外交通商部等核心政府機構將與國會、大法院作為三權分立的象徵留守首爾,使首爾仍然保留韓國首都的地位。這將使韓國政府機構更為分散。事實上,韓國政府目前已處於三地分居的局面:除了總統府等核心部門地處首爾市中心以外,企劃財政部、經濟部門早已遷至首爾市外圍的京畿道果川市,而採購廳等部門則早已南遷至大田市。由9月起到2014年,將有36個政府部門和國營機構遷入,有逾10,000名公務員會在當地工作。雖然首爾仍然是名義上的首都,但實際的行政中心將是世宗市。

非常識
中央政府機構分居多地也非孤例。波恩在冷戰時期是聯邦德國首都。德國統一後於1991年決定遷都柏林。不過根據聯邦議會通過的《柏林/波恩法案》,六個聯邦部依舊留在波恩,在柏林的聯邦工作人員的數量也不得超過波恩。

非常識

過度城市化和區域發展不均衡是韓國遷都的主要動因

     2007年統計年報顯示,首爾擁有286萬輛機動車和1036萬人口,如果加上仁川廣域市、京畿道,整個首都經濟圈集中了全韓國40%的人口,首爾人口密度更是高達16364人/平方公里,比東京、倫敦和紐約還要大。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旅行出版商Lonely Planet以“真讓人討厭的城市”為題列出了9個世界上最不招人待見的城市,首爾排行第三,用網友的話評價,首爾到處是“水泥建築群”,污染嚴重。首爾一直試圖解決城市急速擴張所帶來的城市病。清溪川復原工程便是其一,從1945年韓國解放後開始,清溪川的河床和沿岸全被大量污泥和垃圾所覆蓋,水質急劇惡化。直到李明博政府時期,歷經三年大力整治,清溪川才得以重見天日,不過,首爾因此付出了3900億韓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首爾常住人口接近12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5%左右,加上包括仁川廣域市和京畿道,整個首都經濟圈集中了全國近一半的人口和七成的經濟力量,相對制約了其他地區的發展。因此,在中部地區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也是為了輻射周邊,實現各地區均衡發展。

新興國家常把行政功能單獨剝離出來搬遷建立新首都

     在古代,定居的農耕國家,往往會在河流沿岸、大道交點形成大城市,進而成為經濟和政治中心。這是首都的一般由來,中國古代和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首都也都由此而來。此時首都一般集中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中心功能。但是到了近代,由於近代國家理論的發展,政府,尤其是其行政機構,漸漸轉變為服務型而不是統治型,政治中心與經濟、文化中心剝離開來並非不可能,尤其是在一些歷史較短的新建國家,在定都問題上並沒有那麼多傳統文化和感情因素。而與此同時,傳統首都功能集中,人口過於密集的缺點就開始暴露出來。
      另一方面,傳統首都是一個國家統治階層和富裕階層的居住地,並且因此而具有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從而吸引了大量的服務業人口。再加上為了保障首都地區的安全而需要長期駐紮大量的衛戍部隊,因此首都是一座巨大的消費城市。即使在功能較為單一的現代新型首都,仍然能夠創造大量的消費需求,並拉動經濟發展。因此,除了出於解決城市發展的已有問題,現代一些國家的首都遷移往往還被賦予了經濟發展上的戰略期望,這主要是從重新均衡配置國家經濟佈局和大力開發內地著眼。

非常識
2005年,緬甸政府突然宣佈,將首都從沿海的仰光搬到了中部的內比都。新首都規劃面積比仰光市大9倍多。目前,新城已經基本成型。但不少外國使領館仍在舊都仰光。圖為內比都鳥瞰。

非常識

華盛頓,近代第一個新建的首都

      華盛頓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首都之一。美國建國後對首都的位置發生了爭執。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最終美國南北雙方作出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這是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從無到有專門建立起來的首都城市。在美國內戰爆發之前華盛頓一直是僅僅有幾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國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需要,美國政府急劇擴張,華盛頓居民顯著增加,直到現在的規模。
      依據美國憲法第一章,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威機構為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市政治理,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除了地方自治權受制約外,華盛頓市民的一些參政權也與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國民眾不同:他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不具選舉權的代表(英語:delegate),而且沒有聯邦參議員;在1961年美國憲法第23號修正案通過前,華盛頓市民也無法通過選舉人參與美國總統選舉。

堪培拉,最沒有存在感的首都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以後,為定都問題,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爭執不下,一直爭了八九年,直到1911年,聯邦政府通過決議,在兩個城市之間選了這塊距悉尼238公里,距墨爾本507公里的空地。這就是堪培拉的雛形。
      1912年,聯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城市設計比賽,一年之後,國會從送來的137個版本中,選中了美國著名風景設計師、36歲的芝加哥人沃爾特•伯裏•格裏芬的方案。這位設計師描繪的堪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1927年建成後,澳大利亞遷都於此。不過至今堪培拉作為一個比較純粹的首都,只有30余萬人口,在澳大利亞城市中排名第八。2007年曾有遷都悉尼的提議,但被批評“不切實際”。

巴西利亞,經典的現代城市規劃案例

    自1763年起,巴西的首都裏約熱內盧發展成為了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裏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這裡的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而巴西的內陸卻荒涼落後。1956年起,巴西政府在內陸地區的一片紅土荒草上,開始建立新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的建造貫徹了只容納中央政府管理和旅遊功能的方針。在規劃上,為了避免過度城市化,對城市進行功能化的分區規劃,劃分各區功能,刻意減少工業設施,控制人口和城市規模。這是一個從無到有規劃大城市的經典案例。巴西利亞在41個月內建成,目前已有近200萬人口。不過,巴西利亞在規劃上過於機械,而建造過程又耗費巨大導致經濟惡化,也使這一案例至今仍然存有爭議。

投票調查

您覺得新建純行政首都的方案是個好主意嗎?

  •  是,這是一種新穎的城市發展思路
  •  不是,首都不應該剝離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功能

您覺得韓國世宗市的設立最終能達到預期目的嗎?

  •  能
  •  不能

投票  查看結果

    在古代,首都就城市而立;在現代,城市因首都而起。一座新建的現代化首都,確實能使人感覺到一股清新向上的朝氣。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