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官員”騙官員何以如此容易?

    據《華夏時報》報道,國務院5月23日召開的常務會議發出了明確信號: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面對新一輪投資盛宴,各地方蠢蠢欲動。就在幾天之前,一個叫鄒斌勇的人被曝長期冒充發改委官員行騙。據不完全統計,近些年來,被他騙的官員從縣長到省部級官員以及各地商人人數不下上百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冒牌副司長如此肆無忌憚?[詳細]

第277期

  •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馮超

非常識

行騙的往往騙吃騙喝:稱拿人錢財替人辦事

    古語有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騙者們,利用的是人們希望“求人辦事”、獲取私利的急切心態。受害者入局後,騙子們往往向受害者顯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達成某些要求。對於他們冒充的官員身份來説,受害極易上當。
      這些騙子往往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如果你是想開礦的煤老闆,他就是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的某位“司長”;如果你是想拿地房地産商,他就是分管土地徵用的某位“副市長”;如果你是高考落榜生的家長,他就是教育部考試中心的某位“處長”。騙子騙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你的感情,面對這些“官老爺”,你一定不敢怠慢,必然會好吃好喝供著,並且他一旦收了你的好處,你還會充滿感激之情。

受騙的不只是普通人:“官員”騙官員不少見

     面對招搖撞騙的“官員”們,普通公眾可能難以辨別,體制內的公務員們應該可以輕易識破他們的騙術吧?恰恰相反,很多騙子專找公務員們下手。
      據《新快報》報道,39歲男子鄒斌勇,自稱是國家發改委的副司長,多年來以此身份混跡官場及商場騙取賄賂,並且有多名官員上當。受騙的人稱,上當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鄒斌勇的發改委的身份很關鍵,很多工程項目沒有發改委的審批是辦不成的,如果一個發改委的副司長來了,就是一些市領導也要賣幾分面子給他的。
      其他騙局其實大同小異,騙子冒充更高一級的領導官員欺騙地方官員。地方官員想通過行賄等一些非常手段獲得上級批復,尤其是為製造政績提高GDP的大型項目,資源有限、審批複雜,官員有“討好”上級的衝動。據人民網報道,近些年來,僅被“鄒斌勇”騙的官員從縣長到省部級官員以及各地商人人數不下上百人。更加切實的情況是,受騙官員即使得知自己上當,由於本就理虧,往往也不敢報案。究竟有多少騙子傷了公務員的心,輿論不得而知。

較其他騙術區別在於:騙局的核心是公權力

     冒充官員,騙局的核心其實是公權力,受騙者想通過非常手段獲得公權力的傾斜,騙子打著特權的旗號牟利。
      本質上講,公民個人讓渡部分權利,集中起來委託少數公民,即官員行使,從而使權利變成權力,個人權利集中為公共權力後,其目的是為了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有益於全社會的福利。但是掌握權力的人如果沒有被很好的監督,就會有濫用的衝動,公權力始終存在著被濫用的風險。而未掌握的人,有通過非常手段更多的獲得權力傾斜的衝動。
      圍繞著公權力,騙子的出現恰恰“滿足”了想接近權力人們的訴求。正是公權力的使用出現了問題,才給了騙子漏洞可鑽,在加上人情觀念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圍繞著錢、權、騙,一幕幕大戲不斷上演。

非常識
駐京辦撤而不銷緣于審批權難以割捨。

非常識

騙子裹著權力的外衣多了一層保護傘

     裹著權力外衣的騙子,比其他類型的詐騙者多了一層掩護。由於種種原因,公眾長期存在著官員把當成“護身護”、“保護傘”、“財神爺”的迷信心態。騙子假冒的官員身份,駐紮在權力的土壤上,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
      騙子冒充官員,往往是冒充官員的級別越高詐騙的成功率和金額都越大。因為級別越高的官員,相應的權力越大,而權力越大就意味著很多在按常規情況下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能更容易解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冒充行為,反而不需要太高名的騙術,受害者想當然的就投入了騙子的懷抱。

上當受騙者在此類騙子面前辨識無力

     面對這樣的騙子,受騙者往往難以辨別,在有可能産生的巨大利益面和黑色黑色內幕之中前,受騙者往往早已經將關注重點放在騙子們允諾的“期望價值”這個結果上,至於取得的過程是怎樣的,自然也就放鬆了警惕,給假冒官員有了可乘之機。
      許多人,尤其是商人和普通官員,對結交有權有勢的官員情有獨鍾,抱著結交權力的心態,對官員身份的真偽不加辨別。更重要的是,由於騙子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政府信息公開尚不充分,受騙者難以查證那些“官員”的身份。

時有發生的權力尋租現象誤導了公眾

     騙子冒充官員行騙的土壤其實是現實當中並不少見的權力尋租現象,某些真官員利用收中的權力暗箱操作以謀取私利,這給了公眾極大的誤導,給了騙子可乘之機。
      權力審批,按規章制度辦事,本是簡單明了的事,但現實中卻不簡單。少數官員將手頭的權力變為私器,不僅自己能用,親戚朋友都能借用。而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官員手中的權力可以不受約束。官員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和審批權力,有對資源和權力的監控力度和範圍,在此種情況下,官員的一句話可以讓人賺個盆滿缽滿,也可以讓人一洗如貧。
      而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官員手中的權力可以不受約束,官員的自由裁量權極大,為他們“權力尋租”預留了空間。在這種社會“潛規則”的掩護下,增加了騙子們編織的美好承諾實現的可信性,當事人生怕自己吃虧,投入騙子的懷抱,騙子們自然可以放心大膽地行騙。

非常識
審批權改革勢在必行。

非常識

公權力避免過分集中,要合理分權

     無論是假官員用假權力行騙,還是真官員用真權力尋租,背後的根源都是權力分配的問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過於集中,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會增加公共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的空間。
      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權力使用的透明度和可監督性總是與權力的範圍和大小成反比的。當政府官員手中的權力超過一定的“數”和“量”時,要做到透明是很難的。過於集中的權力,是無法很好的被監督被約束制衡的。行政審批權是“官”之所以威嚴、“權”之所以懾人的最大秘密,由於審批機關的主管官員有控制額度的權力,有評估選擇的權力,更有決定可與不可的權力,一旦這種權力失衡,罪惡就極容易産生。對政府而言,關鍵是要填補權力分配漏洞,打破權力過分集中的束縛,規範官員權力運作程序,讓官員手握重權卻不敢肆意揮霍。

審批權不能一人獨攬,需責任共擔

     行政審批是政府的必備職責,但這一職責或權力如果不恰當的被某一單一部門掌握,也會産生問題。握有行政審批權的部門可能會會從部門利益出發,利用手中職權,巧立名目,收取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並形成巨大的預算外資金。而行政部門掌權者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監管、行政處罰等執法權甚至權力尋租。
      審批權被少數人,甚至一個人或某一單獨部門獨攬,除了權力尋租的空間被放大,有的情況是,即使看起來一個申請已經符合了所有明示的規定條件,也可能僅因為掌權者沒時間或者不認可,而遲遲得不到批准,或者直接被否。最高權力應該是制度本身,而非某一兩個人。腐敗往往也産生在真正掌管審批權的公務員手中。過分集中的權力無異於把希望寄託于一兩個人的道德,而非一個好的制度,歷史上類似的教訓已經足夠多了。

騙子最怕透明、高效、合理的審批

     工作效率不高,互相“踢皮球”,這是某些政府部門的通病,審批權過分集中,要想儘快通過審批,即使是合法合規的項目,有時也並不容易,缺乏透明和監督,行政審批效率低給了人們希冀通過某些官員權力尋租來儘快達成目的的衝動。
      先有了不法官員的權力尋租,才有了騙子肆無忌憚鑽權力體系的空子。只有完善有效規範行政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機制,遏制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違法行為蔓延,才能解決騙子問題。當政府官員都在忙著通過“騙子官員”來辦事的時候,這個權力運行體制一定出現了問題。

投票調查

您認為真官員被假官員騙的原因有哪些?

  •  騙子騙術高明
  •  受騙者分辨能力低
  •  潛規則作祟
  •  其他

您怎麼看被假官員騙的人?

  •  心術不正,不值得同情
  •  實屬無奈,表示理解
  •  與我無關

投票  查看結果

    冒牌副司長鄒斌勇在視察某國有糧食企業時表示:“一是糧食集團很有前景,符合政策,但是膽子要大一點,你們搞一個上市公司不行,就應該一下子就搞三個上市公司,證監會我來搞定;二是你們最好的米是賣幾十塊錢一斤,我看要賣就賣一千塊一斤。”騙局未被被揭穿之前,受騙者對這樣的雷語竟然深信不疑。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