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北京21日遭遇了進入主汛期以來首場暴雨襲擊,暴雨時間長、強度大,為61年來最大。部分低窪地區和路段出現積水,交通被迫中斷,截至21日18時30分,首都機場國內進出港航班取消229班延誤246班,國際進出港取消14班延誤26班。近年來,內澇不斷困擾著我國一些城市,而這也考驗著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詳細]

第317期

  •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馮超

非常識

暴雨天災下城市下水道缺陷凸顯

      2010年入汛後,部分城市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城市嚴重內澇,1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一度進水;2011年6月中旬以後,中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地先後發生嚴重內澇,紛紛化身“東方威尼斯”,多個城市的防汛部門也因此進入高度緊張狀態。可以説,國內一些城市,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為普遍性的城市痼疾。
      越來越多的城市淪為水城,雖然自然災害本身具有不可抗力,但城市作為人類文明象徵,沒有很好地化解災害造成的影響也是不爭事實。城市下水道,一直隱藏于雄偉光鮮的城市光環之下,大雨一次次警告我們,一個城市的下水道,決定了城市接受暴雨考驗的能力。

下水道與城市文明密不可分

      城市下水道,這個被都市光鮮外表掩藏于地下的問題,終於不得不擺上臺面,成為關注的焦點。每年夏天,不少城市逢雨必澇、逢暴雨必擁。有人調侃“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帶著你心愛的人去西湖邊看海”、“廣州也是東方威尼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愛的人來北京看海”等等,雖不嚴肅,但言語之中其實不失無奈。
      城市爭相建設國際大都市,風起雲涌,但遺憾的是,不少城市對“國際大都市”的理解,止步于高樓大廈。在平常日子裏,建設者們只見高樓,不見下水道等配套設施,而天災來臨時,將一切責任推給自然。這其實是城市文明的悲哀,不能經受考驗的排水系統,無疑會給城市文明留下陰影。

中國城市下水道系統仍需改進

      北京等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始建於建國初期,由於歷史原因,起初在經濟和技術上的貧乏,為節約成本,全盤複製了蘇聯式的“地下管網式”的排水設計,這樣做雖然暫時解決了眼前問題,但使得城市排水以及城市建設理念變得“擁堵”了,留下無窮後患。
      在排水設計的計算方法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也較落後。計算雨水量、暴雨強度,用的都還是已經過時的推理公式法,使用簡便卻誤差大,而國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改用電腦建立模型測算。現在使用的一些計算公式裏,時常會出現一些“經驗系數”,看名字就能猜到,它的確定完全取決於計算者。正是這些微小偏差的累積,常常將結果引入到一個更大的誤差之中。無論在現有的硬體設施上,還是建設者的思維中,“管道”系統都已不再適合現實需要了。

非常識
據悉,此次暴雨為60年來最強。

非常識

巴黎下水道:工程和文藝的合體

      巴黎很早之前也面臨著下水道被泥沙、垃圾擁堵的局面。1894年,政府規定,所有飲用水供應、廢水排泄均採用封閉式,巴黎下水道成為一個完整的給排水系統。一戰以後,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巴黎的工程師們又開始了廢水的工業凈化改造工程。工程于1935年啟動,1947年結束,修建了4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過凈化站對廢水進行處理。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47公里,每天有120億立方米的水經此凈化排出。這些下水道宛如這座大城市的消化系統,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不僅是一項工程,也成為法國藝術和文化的混合體。從1867年世博會開始,就陸續有外國元首前來參觀,現在每年接待10多萬遊客。成為這是一個能夠完全與巴黎美麗市景相媲美的、充滿文化的地下世界。

倫敦下水道:西方七大工業奇跡之一

      1848年的倫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達到200萬人。由於泰晤士河的污染,各種瘟疫盛行。1853年,霍亂爆發,傳染病醫生得出結論:霍亂是由水源造成的。並警告説,倫敦的地下水已經嚴重污染,倫敦的地下就是一個殺人的地獄。  
      1858年夏天,倫敦市內的臭味達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國會議員們和有錢人大多都逃離倫敦。倫敦市政當局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不得不進行城市排水系統改造方案。1859年,工程正式啟動。這樣,下水道在倫敦地下縱橫交錯,倫敦地下基本上被挖成了蜂窩狀。1865年,工程終於完工,實際長度超過設計方案,達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當年,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倫敦上空的臭味終於消失了。時至今日,倫敦下水道仍被譽為西方七大工業奇跡之一。它的規劃與建設,讓倫敦遠離了疾病和惡臭,走向了真正的現代文明。

東京下水道:“川”流不息的壕溝

      每當進入夏天,日本暴雨也非常多。但是,東京街頭幾乎少見積水達到一平方米,也幾乎看不到有人穿雨鞋。這是由於東京的城市下水道系統支撐著東京的水循環,也支撐著市民進行正常都市生活。
      東京的地下排水管道基本上以合流制管道系統為主體。地下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管的總長度超過1.5萬公里,用於管道清掃和維護管理的檢查井超過47萬個,平均每33米就有一個。
      而且,東京市內遍佈很多叫“川”的壕溝。這些“川”都是人工建造的,密布東京全市區。一般説來,寬度在3米左右,深度1.5米~2米。平時它是乾涸的,只偶爾有很少一些水,但“川”的排澇作用非常大。所有細小水道都通往“川”,所有“川”又通過更深更寬的排水通道連接,積水匯聚後從通道中流向東京灣進海。暴雨後,東京路面上很少積水,完全得益於這些“川”流的佈局。

非常識
城市治理需疏通思路。

非常識

城市建設,既要面子也要裏子

      長期以來,我們的城市建設決策者,忽視了城市化過程中的合理規劃,對地下排水系統建設不夠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重光指出:城市地下建設與地上建設是同等重要的事,但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一關係卻被顛倒了過來。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城市“重地表、輕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當面對花費多,卻看不見、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時,真正下力氣做的便少之又少。看重面子沒有問題,但也要重視隱藏著的裏子,隨著問題的凸顯,公眾不斷為此埋單,這是本不該發生的。

治好水患,還需注重更多細節

      儘管城市地下系統建設的缺陷造成了城市內澇,但也不能完全歸罪于地下管道。有研究指出,城市內澇日益頻發,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變暖後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使得極端災害頻發,但這不意味著城市管理可以無視管網建設。
      要減少城市內澇,寄希望於城市排水管網的升級改造不僅需要巨大投資,而且在近幾十年的城市快速發展中,地面建築物密集,地下空間也被不斷發展的電力、熱力和電信等管道佔據,很難有足夠空間供排水系統升級。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認為,如果在城市系統規劃上缺乏整體考慮,單純依靠排水管道排澇,並不能根治城市水患,城市建設的觀念一定要變,要給城市生態留有餘地,適當增加水面率和綠地率。所以,管網只能優化,但並不是一味地只為排水,而要排水、蓄水相結合。類似這些細節都不是對內澇具有決定性的,但每一方面都需要兼顧到,尤其是迫在眉睫的管網升級,有必要提上日程。

投票調查

您所在城市近年來是否出現暴雨內澇?

  •  經常出現
  •  偶爾出現
  •  從未出現

您認為治理內澇最迫切的是?

  •  整修管網及道路
  •  合理規劃新建管道
  •  改善城市綠化
  •  其他

投票  查看結果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