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實體書店再也回不到過去了。近日,單向街書店舉行告別演出,以“紀念”其在成立後的第二次搬遷。此前,第三極、光合作用等實體書店的經驗窘境,海淀圖書城的尷尬轉向,都在印證著這個事實。不光中國,全世界的實體書店也面臨著要麼轉型要麼死去的困境。這些書店的經營者愛書、懂書,但他們不能也沒有必要再撐下去了。書店之死,罪並不在網商的大舉進攻;慘烈的“價格戰”拉低了閱讀成本,對讀者來説,絕非壞事。 [詳細]

第313期

  •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李漢森

非常識

在網絡的衝擊下,書店倒閉潮席捲全世界

      7月31日,經營30餘年,令許多作家流連忘返的巴黎村聲書店即將告別世人,為此,數百名鐵桿顧客還舉行了悼念儀式。書店將死,這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卻正在發生的事實。2007年,紐約最富盛名的獨立書店之一“競技場書店”關門大吉,進入破産程序之後,書店裏還有大約價值180萬美元的6萬冊圖書沒賣出去。07年末,全美僅存2500傢俬營小書店。
       在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書店的強勢攻擊下,有些書店巨頭也顯得力不從心,全美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在去年申請破産重組,該書店自2007年以來就從未實現過盈餘。而在重組之後,書店計劃加強電子書業務,並注重非圖書産品的開發。單單依靠圖書賺錢,在當下的市場中有點癡人説夢,電商亞馬遜也是依靠著銷售圖書之外的其他商品,才成就了今天的江湖地位。

稅費壓力過大,獨立書店經營無以為繼

      被評為“世界最美20家書店”之一的“The Last Bookstore”老的板曾説,雖然沒有政府的優惠政策,但因為本地居民更喜歡獨立書店,所以幫助我們生存了下來。即便在歐美,眾多既無特色也沒有政府扶持的小書店來説,活下去就是一種奢望。
       在我國,實體書店主要分為國有的新華書店和民營獨立書店。近年來,新華書店已享受不少稅收優惠政策。改企轉制的國有出版公司企業所得稅全免,增值稅分兩種情況:教材銷售的增值稅先徵後返,一般圖書按13%的優惠稅率繳納,營業稅按行業標準5%繳納;據政協委員張抗抗介紹,民營獨立書店的稅收狀況則是,提取營業總額的8%上繳營業稅、13%為增值稅,再按增值稅額的7%提取城建稅、3%教育附加稅、20%地方教育稅、還有佔利潤總額25%的企業所得稅,平均毛利不會超過17%,絕大部分民營實體書店根本已無凈利潤。而這些,並沒有將房租、人力等成本考慮在內。

非常識
北京的一家兒童書店,其環境夢幻,像兒童遊樂場。

非常識

書籍的特質,能緩衝市場規律的作用力

      與其他商品不同,書籍的作用將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而在教育等行業,圖書的選擇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更多國家、政府的意志。圖書出版業一直以來被歐洲各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定位為不僅是産業,更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脊梁骨”。德國官方的出版與銷售協會公開它的使命是“圖書傳遞思想”,因此,“圖書出版的經濟政策與文化議程密不可分”;法國國家圖書出版中心宣佈它的使命是“支持整個圖書出版系統(包括作者、出版商、書店、圖書館、圖書及讀書的倡導者),特別是高文學價值的圖書創作與發行”。在美國強勢文化的作用之下,政府的補貼與對文化出版單位的直接資助使得文化多樣性的源頭——單個作者、中小出版商、各類書店、不同語言得到保護。無論經濟形勢、市場形勢如何,閱讀對於國民教育的影響並不應該隨之産生劇烈的波動。

印刷文字如何存活,關鍵在國家的保護

      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指出,2003年至2011年間,在電子書強勁來襲的競爭壓力下,各國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網絡紙質書店被迫降價銷售,法國紙質圖書的銷售額卻一枝獨秀,逆勢增長了6.5%。從出版消費市場來看,法國的電子書也只佔到1.8%的比例,遠低於美國的6.4%。而這個數字的取得,也與世界各地都在為實體書店“續命”有關,例如限制書店房租上漲、圖書行業為書商提供緊急資金、加強圖書行業與政府的合作等。
       限價令,一直是保護圖書市場的有效手段。國內網購圖書、電子書的價格相對實體書店較低的現狀,法國政府則對紙質書的價格實施嚴格管制,統一了圖書在網絡、獨立書店等媒介上的售價,而紙質書的折扣促銷也被嚴格控制在標價的5%以內。類似的圖書定價制也被諸多國家採納,在德國,電子書的售價必須與實體書相同,無論是網購還是電子書。只有當精裝本上市兩年後平裝本問世時,電子書的價格才會下調;比利時也嘗試著實行圖書限價制,它規定該國的圖書出版後的6個月在市場上必須按規定的標準打折,以後的價格才不受限制。

從用戶角度來説,網絡擊敗現實合情合理

      憑藉其強大的圖書數據庫資源優勢,某網店研發的的圖書封面掃描軟體可以讓讀者在書店隨時掃描圖書封面,並查找網店産品,並完成比價、下單等一系列操作。相應地,眾多電商所售圖書也提供試讀功能;激勵機制下網友的曬單也解決了視覺觀感遙遠的問題,可以説,除了“紙質手感”等無足輕重的因素之外,如今的網店已經欺負到了書店的家門口,而傳統書店拿得出手的應對措施幾乎沒有。
       “人與人的接觸”一直是眾多書店的底牌,通過學術講座、沙龍、會員活動,網羅一批黏度極強的用戶,書店的人氣和聲望固然能在一段時間內迅速提升。但顧客群過於狹窄是其必須直面的現實,曾經雄踞與中關村黃金地段,毗鄰諸多高等學府的“第三極圖書大廈”的黯然謝幕,恰好證明了這一點——購買目標明確的顧客寧願坐在電腦前操作一切。

非常識
2007年,荷蘭,馬斯特裏赫地區開了一家名為Selexyz Dominicanen 的書店,該書店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位於一座13世紀的教堂內。書店老闆請著名的建築師對教堂進行重新設計改建,最終這個書店不僅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還給讀者一種完全不同的購書體驗。

非常識

説書店能代表城市的文化風貌過於牽強

      去北京看“萬聖”,去南京找“先鋒”,去上海看“季風”,去杭州找“楓林晚”,去廣州看“學而優”,去台北逛“誠品”,名聲顯赫的書店成為了城市文化的地標。然而,從書店的數量與質量來判定城市的文化品位就顯得有些牽強。這些書店普遍自我定位較為“高端”,除“第三極”之類的綜合書店之外,敢於放下身段的經營者並不多。當所有人都在追求定位高端、顧客素質高、就連營業員素質被要求很高的時候,放低身段和眼光低調行事,或許真的很難。
       更多的證據顯示,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的一些獨立書店在網絡席捲的風暴中,發展平穩。這些小型的實體書店鑲嵌在社區之中,像711便利店一樣,為業主提供讀書的便利。還有一些則採用會員制,將書店形成圖書館,或安於一隅或開設水上圖書館,不僅節省地租,還將大眾與書店粘連一起,得以生存下來。做好服務,做好用戶體驗,才是獨立書店得以存活的根本,而非故作姿態,自命清高,讓少部分適應書店的讀者沉浸其中,把自己偽裝成與世隔絕的仙境。

經營之路越走越窄,一些書店黔驢技窮

      無論對實體書店還是網店來説,賣書永遠是賠錢的買賣,卻是最能網羅人心的生意。網店通過製造圖書的噱頭來聚攏人氣;實體書店就只好在周邊産品方面下功夫。台灣最大的書店博客來的圖書銷售只佔營業額的1/3;誠品書店雖然名聲在外,也只能依靠其他文化産品盈利。根據廣州購書中心負責人介紹,出租鋪面維持經營是廣購抵禦不景氣的方式,而北京三聯書店乾脆將二樓門店出租給咖啡吧。一些稅費優惠力度頗大的新華書店,也打起了類似的主意,賣電飯鍋、微波爐、保健食品,與“文化”二字毫不沾邊。
       售賣周邊産品,以此盈利,無非是為了把人留在店裏,並把喜歡的書帶回家,在高昂的成本面前,這似乎成了業內共同認可的唯一辦法。但從讀者的角度來説,想把人的心留在書店,不能只靠一杯咖啡這麼簡單。

用最少的錢,看最多的書,才是好事

      對於一模一樣的商品,幾乎所有人都會選購價格低廉的賣家。2011年,某電商更是採取了“每滿100元立減50元”的優惠,一本7折的圖書,價格被硬生生地拉低到了3.5折,有些書優惠後,甚至比盜版書還要便宜。網店的特性更可以使顧客最快最準地定位自己的消費、閱讀習慣。把“免費黨”拋開不談,低廉的價格作用於讀書的興趣的局面正在發生,電商、書店,盈利也好,賠本也罷,競爭的背後,消費者的胃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這是最壞的時代,低利潤,讓實體書店不得不一再期盼“限價令”的到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當人們的精神風貌、文化素養都得以普遍提升的時候,我們回過頭來,是否會感謝那些電商瘋狂的“價格戰”呢?

投票調查

實體書店與網店,您更青睞哪種購書方式?

  •  實體書店,有質感,有讀書的氛圍和感覺
  •  網購,價格便宜,服務好,選擇多,且質量不比書店差

影響書店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可多選)

  •  國人閱讀習慣有問題
  •  網絡書店的衝擊
  •  過高的稅費
  •  書籍自身的質量
  •  部分書店過於小眾的經營方針
  •  其他

投票  查看結果

     寧夏某山區小學圖書室的書籍已經有15年沒有更新,某些書的首印時間竟然是上世紀60年代,在今天關於“書”的新聞中,這條同樣引人注目。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