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地王”再現江湖,海淀區萬柳地塊由於地段優勢,掛牌起價就達到18.66億元,最終成交價為26億多元人民幣,刷新北京土地市場單價“地王”的紀錄。“地王效應”開始發威,周邊銷售二手房的業主數日間就將總價提高數十萬。地價高,土地之上的樓價必然也高,普通人買不起,但它確實攪渾了剛需市場。無論是閒置荒蕪的老“地王”,還是風頭正勁的新“地王”,都不是“孤家寡人”,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開發商的算計與野心。 [“以房養老”:看上去很美]

第310期

  •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李漢森

非常識

“地王”不開工,只因給文物保護讓路?

     在北京市北三環薊門橋附近,有多塊土地的用途一直讓人很困惑。在這個三環內寸土寸金的“地界”,竟然有一大塊菜地上演著“春種秋收”的戲份;就在它不遠的地方,也有一塊面積約為兩塊足球場的閒置土地。
       2010年3月,原開發商北京世博宏業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以17.6億元拿下該地塊,榮登京城新的單價地王。2010年8月,公司將該塊轉手給保利。一年以後,薊門橋項目便進入了遞規劃準備開工階段。但今年年初,對該地塊進行開工前的地塊查驗時突然發現文物,隨即上報北京文物局。北京文物局封鎖了現場,以對相關文物進行搶救式開發,據這位保利相關人士介紹,目前保利正靜待北京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的回復,以便在合適時機對該地塊進行開工。雖然已經荒蕪了兩年,但這塊土地的潛力仍然令所有人看好,開發為文物讓路?也難逃借此舉為囤地“緩兵”的質疑。

閒置兩年仍“優待”,這才是應有的“地王范”

      7月1日起,國土部實施新《閒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未動工開發滿一年的閒置土地按照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價款的20%徵繳土地閒置費。土地閒置費不得列入生産成本。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國家有權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6月21日晚,寧波某地産公告稱,因“競得土地所在村村民上訪等原因”,導致土地合同未能按約定的進度執行,公司當日與寧波市國土局解除了這塊寧波“地王”的土地出讓合同,在收回23億購地款的同時,還獲得損失補償款41526萬元,預計可增加利潤9000萬元左右。有很多人認為,“退地”不賠反賺也極為荒誕,對當年參加競標的其他商家顯然不公平。但政府這種雙手奉上4億元賠款的做法,也不禁讓人生疑,在地方政府普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當下,寧波果然十分大方。畢竟土地收回之後,仍然可以再次拍賣,出來賣地,永遠不是賠錢買賣。

無人開發閒置荒蕪,風光似乎難以為繼

      “地王”與“樓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但從拍下地塊的那一刻開始,變化就永遠要比地産商的計劃快。在政策、市場等因素的驅動下,不少“地王”仍處於閒置狀態之中。
       綠城集團2009年以36億元拿下的“地王”,沒想到時隔兩年多後,這個位於蘇州獨墅湖北、高和路南地塊的綠城玫瑰園項目,並沒有帶來高效益,被媒體曝光已變成 “菜園子”。該項目主打中式別墅等高端樓盤。2011年是近年來土地市場最為冷遇的一年,底價成交、低溢價率乃至流拍,在上海,雖然住宅類用地供應有所增加,但10月之後,純住宅用地屢次“流拍”。開發商觀望土地調控政策,囤積多年的土地即可保證高額利潤,“地王”們的吸引力曾經“泯然眾人”,或許它真的變成了“孤家寡人”,無人問津。

非常識
“麵粉貴于麵包”,正是土地價格高於預期回報的最好寫照,因此,“地王”被退地的新聞屢見不鮮。

非常識

萬柳“地王”,賠本就能體現社會責任感?

      上個世紀60年代,新加坡決定實行“居者有其屋”政策,先把老百姓能承受的價格算出來,再扣除建築成本、房地産商一定比例的利潤(非暴利)後,剩下的就是土地價格,然後就按照這個價格賣給房地産商。正常人的收入水平足夠支付房屋的價格。
       類似的配套調控措施,我國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地探索嘗試。在北京,地産商購買市中心的熱門住宅用地,不單是價高者得,還要競爭配建保障房的面積。中赫置地承諾在“萬柳地王”配建16400平方米保障房,並按照每平方米1萬元的價格由政府回購,如果按照保障房平均80平米一套的話來計算,中赫的回購房面積約建設205套保障房。而據該公司內部人士説,就算賠錢也得拿下萬柳地塊,對於回購房的建設正是體現一個民企的社會責任感。
       據報道,兩天之內,萬柳附近的二手房價格大幅上揚,200萬一套的房子隔天的報價就漲到了220萬元。作為京城升值潛力難得的寶地,企業在盡到社會責任的同時,怕是絕不會虧錢的。

賠本不過一時説辭,只要能蓋必然有人買

      有地産公司銷售經理曾説:北、上、廣、深等地的房地産市場呈現啞鈴狀兩極分化,高端購買力強勁。將高成本土地賣出好彩頭並非沒有路徑,關鍵點是憑藉土地的地段優勢做出好産品。好産品價格高,在富人聚集的大都市不愁買家,這是市場的基本規律。拿下萬柳地塊的中赫置地專注于高端産品的開發,其“釣魚臺七號院”項目的最高售價曾打到過30萬元/平方米。據公開數據顯示,釣魚臺七號院在2011年共售出12套,總成交金額4.55億元,成交均價為10.1萬元/平米,截至目前已售出88套,僅剩最後19套。
       新華社數據稱,2011年房地産在建規模達到40億平方米左右,銷售僅10億平方米左右,一年就有30億平方米存量,樓市不太可能刺激得起來。但顯然,在這麼龐大的數字中,“地王”所佔的面積鳳毛麟角,“地王”的親兒子“樓王”也與普通人無關,優質土地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只要動工,必然有人捧場。

拉高價格,保障房也能變成“樓王”

      “地王”、“樓王”真的只是普通人的談資嗎?圍繞在“樓王”周邊的保障房似乎就是樓市中的異類,既要活在最豪華的住宅身邊,又得肩負保障民生的任務,聽上去既有喜感又糾結。 與“樓王”隨之而來的,便是相應配套設施的建設,建設水平註定水漲船高,“混血保障房”誰來住?指標的爭奪定會比豪宅更為激烈、殘酷。
       國土部要求保障房用地須佔建設用地70%以上。北京市面高的離譜的樓面價格,能否確保足夠的保障房面積定要畫上問號。拍賣土地的價格將進一步高速上漲,同時也必將推高保障房用地的價格,保障房成本的大幅提升,用不了多久,保障房市場也會出現相應的“地王”“樓王”。誰來建設保障房,也不過是有關部門一句話的事。

非常識
“對於土地價格與價值相差不遠、對整體房價帶動效應不大的所謂地王,只是土地市場的正常表現,不必過多解讀,更不必過度擔憂。”這句話説得不無道理。

非常識

無論開發情況如何,“地王”正在王者歸來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曾説,對開發商來講,第一種希望調控結束以後,再進行開發,這是一種拖延政策;第二種就是跟政府週旋,無論是要求拖緩交土地出讓款、改規劃等;第三種就是輕度開發或者挖坑待建,或者是小打小鬧有一點動作,搞出點似是而非的東西,並不是真的開發。
       2011年,武漢市2007年的“老地王”漢口京漢大道義和巷項目,以“金地京漢1903”的豪宅面孔亮相中心城區,該項目包含兩棟48層超高層住宅、多層頂級會所、天幕高爾夫練習場等豪宅元素。蟄伏多年的老“地王”“王者歸來”,在樓市昂揚向前的大背景之下,類似的劇情一直在上演。看準機會、全力開發,只能説一切都在地産大鱷的掌握之中。

貸款圈地再貸款,這正是開發商的如意算盤

      開發後的土地可以賣錢,不開發的土地自然也有別的用途。據專業網站發佈的《2009中國房企融資調查》報告顯示,全國61家房企2009年融資總額約為4000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授信額度約為2400億元人民幣,通過配股等手段從股市直接融資迭1600億元人民幣。
       資本市場的介入為“地王”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土地資源一向被銀行認為是最佳抵押品,開發商將拍來土地作為抵押品從銀行貸款,由此形成“高價拿地一抵押貸款一高價拿地”的新循環。土地,是一定要拿到手的,但拿來卻不一定是要蓋樓的。而當房地産市場的泡沫將轉嫁到資本市場之時,開發商一旦力不能支,那麼金融機構,如銀行、股票市場等將承擔所有風險。

圈地風潮再起,就怕土地投機借機“起飛”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俞明軒博士認為“‘天價地’的成本不僅是表面成本,而是可以通過‘天價地’起傳導作用,拉動其他樓盤高價快速銷售,並增加地區佔有率,這算是為先期佔領市場進行的額外投入。”作為一種商業手法,“地王”單個項目的高成本已被同一家開發商的其他樓盤價格暴漲、銷售加快所分擔。
       有人這樣評論中國的房地産市場,“開發商綁架了所有人,也綁架了政府。你調控我就不拍地,綁架了銀行,要死也是銀行先死,開發商後死,綁架了消費者,不降價消費者也沒有地方去買樓。”溫家寶總理曾多次提出抑制樓市投機的要求,現今,“房價不會降”這是很多人的預期,在這個投機風行的時代,房地産市場開發逐漸形成了高價拿地—囤地—天價賣房的模式。大多數人買不起“地王”“樓王”,但陰魂不散的“地王”告訴我們,人們只想買一套剛需住房的願望同樣很遙遠。

投票調查

您認為“地王”“樓王”對普通樓市影響大嗎?

  •  不大,反正我也買不起
  •  大,帶動整體方式價格提升
  •  説不清

您對下半年的樓市持何種態度?

  •  樂觀,國家的調控力度正在加大
  •  不樂觀,樓市正處於漲價趨勢之中
  •  説不清,反正我也買不起

投票  查看結果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