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2012年,我國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計劃招生規模達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規模的2.18倍,這意味著我國研究生年度招生規模10年擴招一倍多。但研究生就業率開始下降。2009年至2011年,碩士生的就業率不及本科生。這背後,是近幾年來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盲目擴張。[詳細]

第314期

  •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邱天人

非常識

大學向“研究型”躍進,規模是第一位

      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以舉辦“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在學校辦學者看來,要成為研究型大學,就應該研究生招生規模大於本科招生規模,學校的辦學於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同時我國大學普遍追求“高大全”,在985高校、211院校宣佈自己要辦成“研究型大學”時,一些教學型大學,甚至職業院校也不甘落後,紛紛申報碩士點、博士點,並以碩士點、博士點的多少,來評價辦學水平。有些大學沒有舉辦碩士點的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具體包括公關政府審批部門,以及聘請大量兼職教授,等等。一切為了招生而招生,搞的是規模戰,至於培養質量或就業情況,學校很少過問。

擴招後大學職業教育的不理想使研究生成為就業的緩衝池

      1999年開始,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被作為教育改革的舉措之一被提出。1998年,中國大學招生人數是108.36萬人,自1999年開始,連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從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數量增加了4.2倍。到2009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超過700萬。與大學擴張同時增長的同時,大學生就業問題就開始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由於大學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擴招後的大學生就進入了就業市場,客觀上,擴招政策扭曲了大學畢業生的供求體系,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率和薪水的下降。除了龐大的就業需求之外,擴招導致的教育質量下滑,專業與課程結構不合理,不適合市場需求也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不少大學生在畢業時根本沒有掌握實用的職業技能,對於職業生涯也是一片迷茫。
      在大學本科生就業難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和高校,把研究生擴招作為就業難的“蓄水池”。我國研究生的大擴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幾乎是同步的,為了給本科生“出路”,碩士研究生擴招就成為十分便捷的方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680萬人。而與此同時,今年我國研究生計劃招生規模為584416人,其中碩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平均每十個高校畢業生就有一個就讀研究生。

非常識
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也影響了中國國內的就業形勢。200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比上年增長約5%;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5萬個。

非常識

研究生擴招,同樣面臨質量下降的問題

      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眾多一心考研的學生,其目的並非出於學習興趣,而是為了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獲得一個較高的學歷,從而求得一份好工作,好的收入。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研究生與導師的比例嚴重失調,一個導師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的情況非常普遍,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導師怎能確保帶好每一個學生。而且,時下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關係,也比以前疏遠很多,有的直接以“老闆”來稱呼導師,導師熱衷於拉項目、做生意,學生變成了給導師打工,又如何能把學習搞好。不僅僅是師資力量存在嚴重欠缺,就連基本的學生宿舍都還不夠。一切為了招生而招生,搞的是規模戰,至於培養質量或就業情況,學校很少過問。本該是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亦變成了大眾化教育。除了拿的學歷比本科生高以外,很多研究生在能力、專業方面,並沒有多大提升。

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人才進入招聘市場,無非只是本科生就業難的翻版

      即使不討論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碩士研究生學歷仍然不是就業的解藥。今年統計的51.72萬名碩士研究生,多數是科研型碩士。這些科研型碩士,其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方向,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研究工作,雖説並非完全與就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無關,但很多時候沒有真正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例如在外語方面,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俄語學科建設負責人苗幽燕説,從市場需求來看,用人單位更多的需要是能勝任各類翻譯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而我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過分強調適合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理論性人才,供需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當教育與學生的出路脫節,研究生難找工作也就並不意外了。
      與碩士研究生不斷擴招相對應的是,博士研究生近十年來招生人數沒有太大的變化,目前幾乎只有碩士招生數的十分之一。而在近年學歷水漲船高,“海歸”亦不斷涌入的科研人員就業形勢下,各大高校基本已經是非“海歸”或博士後不要。碩士研究生擴招所培養出的大量科研型人才根本不可能走上科研之路。但是這些科研型人才在很多時候職業技能上對於本科生優勢又並不明顯,由於高學歷,又通常要求更高的薪資。因此不少公司在用人選擇上反而可能傾向於相對性價比更高的本科生。

非常識
即便就業形勢不佳,考研仍然是人人擠破頭。7月15日,山東濟南皇亭體育館內,3500多名“考研族”聽一考研機構老師上大課。現場,一款巨型幻燈片幕布專門供學生看的“大黑板”,當老師翻閱下一頁教材時,3500名考生同時翻書發出“嘩啦”的書聲,就連休息時間如廁也是排成長隊等候。

非常識

大學不能急功近利,但面向社會的專業設置需要有市場化的支持

      實際上,大學的擴招也是一種“政績工程”。目前國內的高校評價體系中,科研實力的評估佔了很大比重,對於很多高校領導而言,把領導的大學建成研究型大學,則是在自己的政績單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以科研文章考評大學教師,以科研項目分配教育經費,以研究生數量擴大科研規模的做法都只是這些政績工程中的一環。至於研究生在幫助導師和學校完成科研任務以後能否就業,這就不是研究型大學所關心的問題了。
      目前從本科到研究生,規模擴大化和質量下滑固然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的後果。但是只要大學的評價和學校的自身激勵機制不變,僅僅呼籲改變辦學思路並不能起到作用。在國外的大部分私立大學,博士以下的專業設置是完全面向就業的。這是因為私立大學需要對股東負責,達到盈利的目的,就不得不根據市場需求作出調整,迎合入學學生的就業需要。如果就業率低下,那麼專業無人報考就收不到學費,不能盈利。而在中國,高校辦學的自主性尚無法保證,教育的真正産業化向高校推進就更是遙遠了。

學生應當把教育看作投資,而投資就應該分析收益

      除了學校,面臨升學和就業選擇的學生也應該調整策略。在高校大舉擴招的背景下,上大學早已成為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權利,“上不起大學”似乎是需要救濟的困境。中國目前規定小學和初中為義務教育,這是人人都應該接受的,但在此以上,實際上並無必須學習的必要。學習應該被看做是一種投資行為。其投入是學費和學習的時間,而投資的回報就是畢業後工資(相對不學習的情況)的增加。因此對升學正確的態度就是合理分析其投入與産出,選擇合適自己的。在目前的研究生報考上,不少學生實際上是抱著逃避就業,或是盲目追求高學歷的心態,對實際的最終就業形勢沒有事先去了解和預判。到就業的時候再去抱怨研究生教育沒有給自己帶來好的工作、高的薪水,實際上相當於不進行了解就盲目買股票,被套牢了還抱怨公司經營不善。

投票調查

您認為研究生就業難主要原因是?

  •  人口總數太多
  •  經濟不景氣
  •  招生太多文憑貶值
  •  研究生教育質量沒跟上
  •  研究生教育方向不對

投票  查看結果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相比于短期內較難變化的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也應該改變教育觀念,不再讓讀研究生的時間和學費“打水漂”。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