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中國記憶 | 節目簡介 | 編導手記 | 人文探索子網  
宣傳片
中國記憶
    “在廣袤的土地上尋找遠去的背影,在時間的長河裏打撈失落的記憶”,中央電視臺10套“百科探秘”欄目12月11日將推出“中國記憶”30集紀錄片,這是針對我國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電視調查行動,也是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為公眾獻上的又一部大型紀錄片。
    從2005年年底開始,“中國記憶”攝製組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尋訪,從上千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裏項目中他們選擇最瀕危的三十項,對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瀕危狀況等進行調查和拍攝。攝製組的腳步遍佈17余個省市自治區,調查涉及音樂、舞蹈、戲曲、手工藝、武術、醫藥、風俗、體育競技等多個方面十幾個民族的文化遺産,記錄原始素材500小時,製作成30期電視節目,每期節目30分鐘。 [詳細內容]
播出順序
1、火之祭
——彝族阿細人祭火習俗
2、不散的書場
——河南馬街書會
3、龍舟唱晚
——溫州端午節賽龍舟
4、百年刻經夢
——江蘇南京金陵刻經處
5、刀鋒上的精靈
——雲南傈僳族刀桿節
6、祖先的衣裳
——海南黎族樹皮布製造技藝
7、正骨奇術
——洛陽正骨術
8、最後的夾纈
——溫州夾纈印染技藝
9、千年慢輪
——雲南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10、草場上的曲棍球
——內蒙古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
11、木與紙的朝聖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12、皮影故事
——甘肅道情皮影戲
13、川江絕響
——川江號子
14、孤獨的天籟
——新疆圖瓦古樂器楚爾
15、老腔進京
——陜西華陰老腔
16、冰上獵手
——蒙古族冬季捕魚傳統習俗
17、黃河筏客
——甘肅羊皮筏子
18、穿在身上的魚皮
——黑龍江赫哲族魚皮衣
19、推光迷局
——山西平遙漆器髹飾藝術
20、獵鷹奇緣
——吉林滿族獵鷹習俗
21、格薩爾史詩
22、水上清明節
——江蘇溱潼會船
23、津門刀王
——天津回族重刀武術
24、海島文面女
——海南黎族文面文身習俗
25、鬼神的面孔
——貴州德江儺堂戲
26、牙雕危機
——北京牙雕製作工藝
27、深山神鼓
——雲南佤族木鼓製作及木鼓舞
28、能喝的古董
——普洱茶古法製作
29、丹寨紙貴
——丹寨苗族古法造紙
30、白色的圖騰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節目簡介[CCTV10《百科探秘》12月11日起每週一至週五晚19:59播出]

 火之祭:彝族阿細人的祭火習俗

 不散的書場:河南馬街書會

 龍舟唱晚:溫州端午節賽龍舟

 百年刻經夢:南京金陵刻經處

 刀鋒上的精靈:雲南傈僳族刀桿節

 海南古老的黎族樹皮布製造術

 正骨奇術:河南洛陽正骨術

 最後的夾纈:溫州夾纈印染術

 千年慢輪:雲南傣族慢輪制陶術

 內蒙古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

 木與紙的朝聖:藏族雕版印刷術

 皮影故事:甘肅道情皮影戲

 川江絕響:川江號子

 孤獨的天籟:新疆圖瓦古樂器楚爾

 老腔進京:陜西華陰老腔

 冰上獵手:蒙古族冬季捕魚傳統習俗

 黃河筏客:甘肅羊皮筏子

 能穿的魚皮:黑龍江赫哲族魚皮衣

 推光迷局:山西平遙漆器髹飾藝術

 獵鷹奇緣:吉林滿族獵鷹習俗

 活著的史詩:格薩爾史詩

 水上清明節:江蘇溱潼會船

 津門刀王:天津回族重刀武術

 文面女:海南黎族文面文身習俗

 鬼神的面孔:貴州德江儺堂戲

 牙雕危機:北京牙雕製作工藝

 深山神鼓:佤族木鼓製作及舞蹈

 能喝的古董:普洱茶古法製作

 丹寨紙貴:丹寨苗族古法造紙

 白色圖騰:苗族銀飾鍛造技藝
更多>>
記錄者

 
製片人:陳峰

 
編導:崔穎

 
編導:戴琳

 
編導:鄧翔

 
編導:懷沙

 
編導:霍明

 
編導:金梅

 
編導:梁仁紅

 
編導:潘佳蓓

 
編導:邵曉偉

 
編導:王穆丹

 
編導:顧亞平

 
編導:張瑾

 
攝像:李淙泉

 
攝像:黃楠

 
動畫製作:韓瀟

 
助理:梁超

 
助理:錢敏傑

 
助理:劉書聲
編導手記
錢敏傑
錢敏傑,中國記憶攝像助理,隨攝製組走遍大江南北,是全組去過最多地方的人。

    隨著《中國記憶》的拍攝,編導們記錄下了他們的思考。

《小錢系列》:洛陽正骨術
只見醫生握住骨折的手臂,有力而純熟地拉拽迴旋,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治療骨折,而在X光機的顯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折斷的上臂骨已經嚴絲合縫地被接在一起,整個治療的過程不到十分鐘,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感嘆時,神奇已經閃現完畢……
《中國記憶》編導霍明拍攝手記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瀕危”在於它不能産生效益,藝人不能靠它維持生活,久而久之,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就消失了。還有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被成功炒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雲南阿細祭火節就是一例。這類遺産已經和“瀕危”二字毫無關係,成功登陸,進入嶄新的高速發展期。
魚皮天衣:梁超同江之行手記
    熟好的魚皮,再按花紋拼接用線連成大張,就成為備用的衣料,用時再按式樣和尺寸剪裁製作。縫魚皮的線是用胖頭魚等魚類的皮熟好後涂狗魚油,以增強柔韌性和避免乾燥脆裂。
老腔:山野天籟 原生態的震撼(梁超手記)
    老腔,源於西漢時期,是陜西華山地區糧倉守軍自娛自樂的一種説唱形式,被當地農民模倣和繼承下來,祖祖輩輩口耳相傳,到今天,全國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員。
《中國記憶獵鷹奇緣》懷沙手記
    這是一個信息的年代,這話説得沒錯。也是一個信息氾濫的年代,這話就更對了。《獵鷹奇緣》拍了10天,沒有轉場,全部在一個滿族老人家中完成……
《津門重刀》編導張瑾手記
    2006年6月10日,中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日,重刀武術被請進天津博物館做了一場表演。這一天,重刀武術傳人曹仕傑特意邀請我來拍攝。我知道這是他們少有的風光日子。
《小錢系列》之彝族“祭火節”
    沒有錢,這種民俗説不定也會滅亡,只是有了錢,卻不可避免地在變味,關鍵就看變的方向和程度了。我並不批判現在的祭火節,它反映了當下很多民俗的生存現狀,值得引起我們對於它們出路的思考……
《小錢系列》之“祭神”的溫州龍舟
    這次來到溫州,是拍攝端午節的一項重要傳統——劃龍舟,這裡的村民一直延續這種傳統項目,並不是我們常説的紀念屈原,是自勾踐始的一種祭神活動,從農曆四月初就開始準備,在端午節期間要連劃七天龍舟,規模之大、氣勢之盛,實屬罕見。
《小錢系列》之傈僳族的“刀桿節”
    我們來到刀桿場,刀桿已經架起來了,72把刀高聳入雲,這種刀叫做“戶撒”,是當地的柴刀,磨得相當鋒利,幾乎到了吹毛斷發的程度,刀桿是兩根鋼柱,以四條粗繩固定。刀桿場的四週搭著很多臨時的棚子和帳篷,形成了一個集市。
《小錢系列》之“樹皮布”
    我們採訪當地會用箭毒樹製作樹皮布的黃運英老人,他説箭毒樹製成的樹皮布最柔軟,但箭毒樹是有毒的,他上一次製作樹皮布時便中了毒,引發感冒高燒,後來用箭毒樹根煮水喝,以毒攻毒才解了。
更多>>
演職人員
製片人 陳 峰
總策劃 何 昊
製片 王 輝
編導
梁仁紅 霍 明 鄧 翔 崔 穎
戴 琳 王穆丹 張 瑾 潘佳蓓
懷 沙 金 梅 邵曉偉 顧亞萍
動畫製作 韓 瀟
攝像 李淙泉 黃 楠
助理 錢敏傑 劉書聲 梁 超
配音 林 賀
監製 薛繼軍 張躍
協辦單位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北京代表處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中華遺産》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