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2006年12月27日晚19:59
遺産項目:川江號子
調查時間:2006年4月
調查地點:重慶
主要人物:川江號子學會會長陶鵬,船工陳幫貴,女號子頭吳秀蘭等
川江絕響
重慶,一座建立在山上的立體城市。橫貫中國東西部的長江從他的身邊流過。
長江上遊大部分位於四川境內,因此被稱為川江。由重慶開始,川江即將進入最為險峻的峽谷地帶。重慶因此成為川江上最大的水陸碼頭。
今天,三峽工程的興建使得重慶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城市。環境的改變和生産方式的變遷使得古老的川江文化漸漸遠去,作為川江文化標記的川江號子,也因為船夫們的年華老去,即將成為人們的記憶。
尋找最後的險灘
《中國記憶》攝製組的記者見到了陶鵬。2002年,他和一些老船工們創辦了一個川江號子研究會,任務就是整理和搶救川江號子。
陶鵬不希望人們只能在劇場或者錄音錄像中欣賞川江號子,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要建立一個保護區。組織一批仍然健在的老船工,在一個具備險灘激流的真實環境中重現川江號子的魅力。
讓陶鵬焦急的是最近他聽説烏江上最後的險灘——龔攤即將消失。《中國記憶》攝製組決定和陶鵬一起踏上了尋訪之路。
龔灘是一個有一千年曆史的土家族苗族古鎮,歷史上這裡是溝通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
龔灘水流湍急,正符合陶鵬建立保護區的條件。只可惜這裡很快就要被淹沒變成一片平靜的湖水了。為了改變落後面貌,當地正在籌劃利用這裡豐富的水力資源,建設一個大型水電站,千年古鎮龔灘將徹底被水面淹沒。
在烏江邊的石壁上橫亙著一條人工開鑿的棧道,數百年來,縴夫們沿著這條石壁上的道路艱難前行。如果水電站的大壩合龍,這些銘刻著川江航運歷史的棧道也將徹底消失。
何謂川江號子
在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要拉縴拖著木船逆江而上或者闖過險灘。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為了協調步伐和鼓舞士氣,船工們就用整齊一致的號聲來掌握行進節奏。如果號子喊得不好,輕則耽誤航程,重則會導致船毀人亡的慘劇。
93歲的號子頭陳邦貴告訴我們,號子本身就顧名思義,是發號施令的意思。號子既是藝術,又是技術。
在世界的每條大江大河上都有一種與它相伴的旋律,與那些旋律婉轉的船夫曲不同的是,四川和重慶一帶的號子震天動地,威聲動天。這種奇特的號子究竟從何時開始的呢?
其實川江號子的出現與川江的命運息息相關。富庶的成都平原歷來就是中央財政的重要經濟來源。但是要把天府之國的物産運往中原確非易事。宋代以後,川江航運日漸成為溝通巴蜀與中原的主要通道。
據清史記載,明朝末年,李自成部將張獻忠與當地的明朝軍隊在四川展開了長期的戰爭,造成了這裡人丁稀落。為了恢復生産,清政府兩次從四川的周邊省份大批移民,其中最多的就是來自湖南和湖北兩省的湖廣人氏。正是因為那一次移民,古老的川劇引入了大量的高腔、昆腔、越調等外來唱腔形式。
其實搶救川江號子,更是在搶救一段先人開拓疆土的生命歷史。
木船的消失
川江號子因為川江航運而生,川江的變化最終也造成了它的消亡。機動船進入了川江,從此在100年的時間中,汽笛的轟鳴逐漸取代了江上日夜不絕的號子聲。二十世紀70年代,木制船基本上從川江主航道消失。
通過少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我們看到,當年的木船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拉動。號子一響,應者撼天動地,十分壯觀。
要重現川江號子闖灘的真實場面,就需要復員出當年那些木制的大船。陶鵬有一個計劃,要建造一條大船。他面臨的困難就是遭到能夠造船的工匠。這天,他聽説合川一家造船廠可以造出老的木船,立即趕往合川。但是不出我們所料,造船廠早已不再造木船了。造船廠的師傅説,他們從來就沒學過造大木船,只是知道過去做過,墻上挂著的龍舟也是早年做的。
但是陶鵬依然不灰心。他認為只有下力氣去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能夠達成。
路漫漫其修遠兮
要恢復大船,需要幾十萬元的投入,老船工們都是靠那點可憐的退休金生活的。為了學會的運轉,他們還不得不承接一些商業演出。事實上商業演出的一點收入無異於杯水車薪。他們這樣做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吸引社會的關注,希望能夠有人來贊助這項工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陶鵬終於在一個小鎮上找到了會打船釘的鐵匠。他離自己夢想的實現似乎近了一步。但是路還很長,老陶頭又開始為他的大船開始奔走了。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