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喝的古董,歷史悠久,將近百年;它的身價隨著年份的久遠而倍增,曾經在拍賣會上創下500g17萬元的天價。它折射出一種名茶的變遷,濃縮著一個家族的歷史。它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今天我們能否找到傳統的普洱茶製作工藝呢? |
| |
攤晾茶葉 |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2007年1月17日晚19:59
遺産項目:普洱茶古法製作
調查時間:2006年8月
調查地點:雲南思茅地區
主要人物:普洱茶古法製作傳人
能喝的古董
昂貴的普洱茶
2006年8月8日,一場普洱茶品鑒會在中國雲南的思茅地區舉行,來自中國內地、港臺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十八款古董普洱茶驚喜亮相。這十八款普洱茶號稱百年,都是1920年之前出品的茶品。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普洱茶在存放七八十年後,不僅沒有腐爛變質,反而更加甘潤醇熟。更加令人稱奇的是,這十八款古董普洱茶,一款一種口味,各有其特殊魅力。“酒貴陳,茶貴新”,普洱茶為什麼不僅不會因為存放而腐爛,反而會越陳越香,甚至會因為存放時間的長短,而具有複雜多變的口感呢?
加工出這些古董普洱茶的古茶樹樹齡平均兩千年,它們都是雲南獨有的大葉種茶樹。由於古茶樹的産量有限,建國後當地政府開始種植改良的大葉種茶樹,當地人稱之為“臺地茶”。臺地茶事實上也是源自大葉種古茶樹。正是這種獨特的茶樹,賦予了普洱茶與眾不同的氣質。但僅僅是因為茶種獨特,普洱茶就有那麼多讓人困惑不解的地方嗎?
事實上,自唐朝起,普洱茶就是最重要的商貿物質,一度遠銷至今天的緬甸、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但是雲南地處高原,自古交通不便,商路漫漫,而茶葉又是最不耐儲存的商品,如何讓茶葉經受住長途販運的漫長考驗?茶師們必須找到解決茶葉儲存的終極辦法。這種加工工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茶師們視為不傳之謎。它的真相究竟如何?
古老的加工工藝
在困盧山的古茶園,我們找到了世代茶農的哈尼族老劉。老劉有一手加工普洱茶的祖傳手藝。他向我們展示了普洱茶加工最隱秘的環節。他説,茶農通常會在陽光瀰漫整個茶園時開始採茶,這時茶菁鮮葉的含水量與香氛正當其時,最是適宜採摘。
加工普洱茶的第二道工序,攤晾,也叫萎凋。
然後就是殺青,這是普洱茶製作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老劉殺青時,始終將溫度控制在30度左右。低溫殺青除了能夠去除鮮葉中的臭菁味,使茶葉散失部分水分以便於揉捻外,還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大量保留了茶葉裏的茶多酚和酶,而這恰恰是決定普洱茶品質的重要物質。
但是,把這種剛剛揉捻好、曬好的茶葉沖泡出來後,味道還是淩厲生猛,與陳年茶餅甘潤醇熟的口感不可同日而語。
老劉説,普洱茶人在加工完毛茶後,就會將毛茶做成茶餅的形狀。這與我們常見的綠茶相去甚遠。奇怪的造型,奇怪的口味,二者之間是一種巧合,還是制茶人有意為之的奇妙産物呢?
馬幫的貢獻
原來,在普洱茶餅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自從唐朝起,普洱地區的茶人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要將毛茶直接販運到西藏,但毛茶十分乾燥,一壓就碎。後來,普洱地區的茶人發現將散裝的毛茶壓製成餅茶,就可以徹底解決長途運輸的難題。
製作茶餅第一步就是將毛茶蒸軟。然後,就可以用石磨壓成餅狀了。將毛茶壓製成餅茶,完全是古時的制茶人為克服長途運輸不得已而為之的發明,如今卻成為了普洱茶的標誌。
那時的普洱茶人將茶餅交給馬幫,去異域交換自己夢想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馬幫馱著這些茶餅穿越亞洲大陸的山脊,到達目的地後驚奇地發現:這些飽經風霜的茶葉非但沒有腐壞,反而褪去了毛茶原有的青澀與苦味,變得甘潤醇熟起來。
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在茶馬古道上發生的這個意外,促成了一項技藝的誕生,造就了一個完全不同於綠茶和紅茶的茶品!
在過去十年裏,五十年曆史的普洱茶餅的價格已經翻了至少五十倍。至於百年曆史的茶餅更是處在有價無市的火爆境地,對它們口味的描述更多的是依賴收藏者的描述。因為這批完全採用傳統工藝製作,並經歷自然發酵的普洱茶餅日漸稀少。沒有一個收藏者舍得喝這些比黃金還貴的茶餅。它們的收藏價值遠遠大過了它們的飲用價值。
但讓人困惑的是,是生命就終究會消亡,普洱茶真的會越陳越香嗎?倘若要保證普洱茶最佳的風味和效果,是不是也有一個收藏極限?這個收藏極限究竟是多少?五十年、八十年,還是越長越好?也許這才是普洱茶最後的秘密。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