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年刻經夢:南京金陵刻經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1日 20:42 來源:CCTV.com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12月14日晚19:59

遺産項目:金陵刻經處

調查時間:2006年4月

調查地點: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

主要人物: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已故)

          百年刻經夢

 

在江蘇省南京市市中心的淮海路的十字路口,在路口四角的道路指示牌上,有一個既不是街道也不是小巷的指示名稱——金陵刻經處,沿著指示牌的方向走上幾百米,就能看到一座由灰墻圍成的院落,這裡就是金陵刻經處,也是《中國記憶》攝製組的目的地。

這裡是寺院嗎?為什麼叫刻經處?為什麼會在這裡刻印經書呢?

在刻經處裏面的一間房子,我們看到了很多不起眼黑乎乎的舊木板,它們是自唐代以來就久已散失的佛教典籍,都是絕無僅有的佛經版本。

雖然金陵刻經處看起來像一座私人的宅院,但是在院落裏我們看到了一座墓塔。塔上記載,這是楊仁山居士之墓。他就是這座院落原來的主人。我們採訪到了一位楊仁山的後代,他是楊仁山的重孫。他回憶説這座院落是曾祖父楊仁山先生時任清政府江寧建造工程負責人時置下的家産。

清朝末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金陵刻經處之所以要刻經印經,是因為當時許多寺院的典藏都在戰亂中燒燬,如果不拯救經書,中國佛教就瀕臨滅亡。後來楊仁山決定把楊家的地産全部轉為金陵刻經處所有,立下了楊氏分家筆據。他做的不僅僅是幾本佛書的拯救,而是通過佛教的思想尋求救國的出路,這也是金陵刻經處最重要的歷史。

1911年楊仁山居士離開了人世。在他自己的書中留下了這樣的一組數據:用了46年的時間刻印了211種佛經,共1157卷,留下了4萬7千多木制經板,佛像板18塊。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是南京市中心這座鬧中取靜的院落主人楊仁山,讓我們得以在今天還能夠聽到佛教的經聲,才使近代中國佛教又見新生的光芒。

我們拍攝時正逢刻經處成立140週年,幾個負責人正在積極準備。這座小院一直面臨被拆遷的命運,他們十分擔心,希望在自己手裏能把這裡完好的保存下來。我們問他們對今天的金陵刻經處懷有怎樣的夢想,但是幾位負責人就像商量好似的給了我們同樣的回答:多拍拍我們的刻經處最精華的技藝和文物吧,因為它們是我們國家的寶藏,更是世界佛教界的寶藏。

我們看到了在佛教界有金陵版經書之稱的金陵刻經處完成一本經書刻印的全過程。印經的刻版都是用安徽特産的黃梨木,裁成木塊後就要煮出梨木中的水份,就連他們印刷用的墨粉都是自己製作完成的,裝訂工作在整個程序中看起來最簡單,但實際並非如此,僅僅是訂書用的紙捻子就要工人練習幾個月才能勝任,訂線也不是會縫衣服就能完成的,每個程序都是手工但更是用心才能完成,所以金陵刻經處的經書至今保留著完整的古代印刷工藝。

據説最能代表金陵刻經處的雕刻技藝的精湛水平的,還是那些解放前在金陵刻經處工作的刻工,據記載當年這裡的刻工是直接用刀而不用畫稿或字稿來完成佛像和佛經書的製版工作。遺憾的是他們手上的技藝已經失傳了。只有當年的刻板可以讓我們遙見當年金陵刻經處的精湛刻藝了。

金陵刻經處的人們用雙手保留住有千年曆史的印刷佛經的工藝。這不僅僅是一段印刷的過程,實際上金陵刻經處給我們展現了佛教文化和印刷文化的精華,同時這裡也留下了為這些文化精華付出努力的人的奮鬥軌跡。

 

 

責編:徐峰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