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千年慢輪:雲南傣族慢輪制陶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20:39 來源:CCTV.com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12月21日晚19:59

遺産項目: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調查時間:2006年8

調查地點:雲南西雙版納

主要人物:西雙版納慢輪制陶女傳人

              千年慢輪

慢輪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在學會用手捏制陶坯後,發明的最重要的一個制陶工具。它使陶器的器壁厚薄均勻,形狀更加美觀。但很快,慢輪就被更加先進的快輪技術所取代,因為快輪更容易拉坯成型,滿足了大批量生産的要求大約到四千年前,快輪成了最普遍的制陶工具。時至今日,人們幾乎看不到慢輪的身影。

而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地區,竟然還保留著相當於新石器時期的古老製作工藝,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時光仿佛在此停滯,讓今天的人們能夠在這個原始的工藝樣本中回溯先民的智慧靈光?《中國記憶》節目攝製組輾轉千里,奔赴西雙版納尋訪答案。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南部,是地球北回歸線沙漠帶上唯一的一塊綠洲,獨特的熱帶雨林風光和純樸的民族風情,使這裡成為中國最具人氣的旅遊城市之一。

攝製組來到景洪市曼鬥寨。這個寨子裏只剩下唯一的一位慢輪制陶傳人——玉動老媽媽。

傣家人自製的土陶透氣性極好,在炎熱的西雙版納,它無意中成了食物的保鮮盒,人們最開始覺得它很神奇,在使用的過程中,又發現它很方便,原料隨處都是,製作又是如此簡單,連燒制都可以隨時隨地興起爐灶。加上西雙版納遠離中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無形中又過濾掉不少外來文化的影響。原始的慢輪制陶技藝就這樣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續了下來,無論歲月遷徙,世事流轉。

玉動告訴我們,慢輪制陶器的經濟效益不理想,學習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從事這門手藝的也都改用快輪做陶了,就連她的女兒玉單罕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玉單罕説,她想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比方説在政府機關工作。不過,玉動豁達開通,女兒的態度絲毫沒有影響到她對傳統慢輪制陶技藝的熱情。

當攝製組向玉動提出用傳統工藝製作土陶的要求時,她爽快地答應了。

玉動説制陶就是捏泥巴,但並不是所有的泥巴都能捏成陶器。傣族制陶用的是一種叫“伊利石”的粘土。在旅遊業的帶動下,曾經遠離城區的曼鬥村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隨處可見正在建設的工地。這讓玉動總是隱隱擔憂,也許用不了多久,村寨周圍就不會再有可以取土的空地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樓和水泥路面。沒有了粘土,人們想做陶也做不了了。

剛取的土不能立即用來做陶,必須先要晾曬乾,然後用腳碓舂成細土,再用篩子過篩。等到和泥時,還要根據需要在舂篩好的土中羼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和好的泥揉和“成熟”後,必須放入一個大缽中“發酵”,然後才能用來製作陶器。

玉動給我們演示了整個製作過程。首先是搓條的工序,之後要進行盤條,而最難的就是如何使用慢輪。

用泥條盤築好的泥坯,要放至太陽底下晾曬,半幹後就可以進行修整了。原始先民在發明陶器後,最初是用泥條盤築的方法捏制陶坯的。但盤築法做出的陶器,器形極不規整,器壁上還常常留有指紋。後來,人們才發明出陶輪來修整陶坯。最早的陶輪就是慢輪。它是將泥料放在陶輪上,藉其轉動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

最後一步是給泥坯拍打花紋。然後再把陶坯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讓它們自然乾燥,陰幹後的陶坯就可以進行燒制了。

玉動説,燒陶的地方就在自家的院子裏。只見玉動在平地上堆上一層一米五見方的柴火,然後將兩百件陶坯碼在上面,先大後小,依次擺放。難道傣家人的土陶要這樣露天燒制嗎?

一般來説,一天一夜就可以起窯,記者問玉動估計能燒得怎麼樣,玉動説她估計不出來。不知玉動是真的無法預見最後的結果,還是有意留給我們一個懸念,所有的人都忐忑不安。眼前的陶窯如此簡陋,能把那兩百多件土陶燒熟嗎?

責編:徐峰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