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最後的夾纈:溫州夾纈印染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20:39 來源:CCTV.com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12月20日晚19:59

遺産項目:源自唐代的古老印染技藝——夾纈

調查時間:2006年5月

調查地點:浙江省溫州市

主要人物:夾纈藝人薛勳郎

最後的夾纈

 

    夾纈是一種極其古老的印花染色方法,其原理與扎染、蠟染相似,但是工藝更加複雜。根據歷史記載,夾纈興盛于唐代,到了宋朝,這種印染工藝逐漸消失,以至於人們今天很難想象古人怎樣用木板在布上夾出鮮艷的色彩和絢麗的圖案。

現在還掌握這項技藝的薛勳郎並無家族傳承歷史,20年前,薛勳郎來到上海尋找生財之道,沒成想剛到上海就遇上了一筆大買賣。

1988年,薛勳郎在上海認識了收集中國土布的久保麻紗,她讓薛勳郎回蒼南拿一些古老的紡織品給她看。不久,薛勳郎拿了一條叫做百子圖的夾纈回到上海。久保麻紗一看到百子圖的夾纈,感到非常驚奇,當即讓薛勳郎回家鄉去收購夾纈。

在日本,完全用手工製成的夾纈,價格非常昂貴。根據歷史記載,唐朝時期,在絲織品上染制各色圖案的彩色夾纈盛極一時,唐朝詩人白居易留下過這樣的詩句“成都新夾纈,梁喊碎胭脂”。正是夾纈在唐朝盛極一時的寫照。

夾纈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顏色和圖案都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雕版共有十七塊,正反都有圖案,前一塊的反面圖案和下一塊的正面圖案相同,用水浸泡濕透的白布在對折後,平整的鋪在雕版之上,不能有褶皺的地方,每兩塊雕版之間鋪一層白布,如此疊加,直到鋪完十七塊雕版。

薛勳郎原本是個對夾纈印染一竅不通的人,接到久保麻紗的訂貨後,薛勳郎想到了湖廣店村的戴家。在蒼南這個地方,戴家製作夾纈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但是,薛勳郎發現,戴家如今已經改換門庭開起了印染廠,不再印染夾纈。

原來,戴家早在1980年就停止製作夾纈了,延續了數百年的夾纈製造工藝在80年代初慢慢走向消亡,在現代織物的衝擊下,夾纈製品漸漸沒有銷路,蒼南地區所有的染坊都關門了。

此時,薛勳郎決定自己印染夾纈,要生産夾纈,首要要有一套雕版。夾纈雕版的最大特點是版子上有明溝暗道,明溝就是指雕版上凹陷的部分,而暗道一般是在凸出部分的側面鑽出很小的洞,但是寬度可以通過一根細鐵絲。明溝和暗道就是夾纈印染的機關所在。

夾纈這種技藝最大的特徵就是“夾”,為了讓一層層厚厚的雕版牢牢夾住白布,薛勳郎想出了用鐵制框架夾緊雕版,用羅帽固定的辦法,這是薛勳郎的創新,不過是個力氣活,如果沒有兒子幫忙,薛勳郎自己是很難完成這個工作的。

夾緊雕版才能保證染料染出固定的圖案,固定好的夾纈板重達五六十斤,要用杠桿吊起,緩緩放入染缸中浸泡。夾纈染色的速度十分緩慢,布版在染液裏每浸泡半個小時,就要吊起再接觸空氣氧化半個小時,一塊布要經過十六次浸泡氧化才能著色,這個時間要整整一天,薛勳郎一天也染不了多少布,這是個極其耗費精力的工作。

在經過繁瑣而複雜的多重工序後,夾纈就結束了染色的過程,拆開固定雕版的框架,拿起雕版,一幅幅色彩清爽,讓人眼前一亮的蘭白夾纈就誕生了。

薛勳郎終於成功地印製出夾纈,但是,在他手上復活的絕世技藝,不僅沒有為他帶來美好的生活前景,相反卻把自己帶入了一個困窘的境地。

當久保麻紗不再需要夾纈時,薛勳郎的作坊就要停止生産了,這時,台灣《漢聲》雜誌發現了薛勳郎和他的夾纈作坊。《漢聲》的報道讓薛勳郎和他的夾纈作坊成為熱點。但是,薛勳郎的名氣大了,生意卻越來越少了。

在薛勳郎的庫房中,存放有五百多條由於以前技術不成熟而染壞了的夾纈。至今為止,薛勳郎已經將近三十萬塊錢投入到夾纈作坊裏,但是現在卻還沒有回報,因為夾纈在市場上沒有銷路,只有一些研究夾纈的學者需要它,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人需要。

薛勳郎現在學聰明了,開工就會賠錢,所以沒有錢就不開工。按照薛勳郎的計算,通過它的家庭作坊,一條夾纈所費材料和工時,還包括殘次品的消耗,一塊布應該賣到500元才能有利潤。但是誰肯花這麼多錢買一塊布面呢?

 

 

責編:徐峰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