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2007年1月1日晚19:59
遺産項目:蒙古族冬季捕魚傳統習俗
調查時間:2005年12月
調查地點: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湖
主要人物:魚把頭張文
冰湖獵手
《中國記憶》攝製組來到了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西面的查幹湖,即將在湖面上開始的活動是一項延續了數百年的古老民俗。這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冬季捕魚活動。
在晨曦微光中,一部分人正在把一張網張開,從漁網堆積的體積判斷,這張網的面積十分巨大。冬捕隊中有人告訴我們,這張網的周長有兩千米,這是一張巨網,但是在冰封的湖面上也可以用漁網捕魚嗎?
冬捕的&&人被大家叫做魚把頭,這支冬捕隊的魚把頭就是這個叫做張文的人。他指揮冬捕者把漁網從一個方口的冰洞中放入水中,這個洞被叫做下網眼,是魚把頭張文提前選定的。
三個小時以後。下網口旁邊堆積的漁網越來越少,大部分都已在冰下了。這時,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出現了,就在我們腳下,漁網已經展開並且在緩緩移動著。這張兩千米長的大網究竟是怎麼在冰面下這張巨網是如何在冰下展開的呢?遠處的馬車和工人又在做什麼呢?
我們決定沿著工人們鑿出的密集冰洞一探究竟。沿著一個個的冰洞走到遠處幹活的工人面前,看到他們正用一個鉤子從冰洞中拉出一根繩子。
這根細繩是怎麼來到冰下,又怎麼會在冰洞中呢?正當我們詫異時,一個工人拿著個怪模怪樣的工具來到冰洞前,只見他把這玩意伸進一個冰洞中一扭,一根木頭突然出現在冰下。
原來繩子會出現在冰洞裏,是因為一根叫做穿桿的木頭帶著叫做水線的繩子從一個個冰洞下穿過,扭矛保證了穿桿的運動方向,使它沿著冰洞打出的弧形前進。只要拉動穿桿後係著的繩子,就可以讓漁網移動起來,但是對於一張巨網,人工的力量遠遠不足以讓它移動,這種推進的動力是什麼呢?
我們很快就看到了答案,把冬捕者帶到冰上的馬匹並不是僅僅作為簡單的交通工具,它們還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冰洞中的粗繩子叫做掏,它被係在一種叫做絞盤的鐵制工具上,在三匹馬拉動下,産生了足以使巨大漁網移動的動力。
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工人們要在冰面上鑿出數百個冰洞了,這些冰洞從下網口的兩側成弧形分佈,每十二米一個,在距離下網口前方一千米的地方匯合,那裏就是出網口了。當穿桿通過所有的冰洞後,巨大的漁網就被展開了。
正午時分,工人們從出網口取出了天黑時放入冰下的穿桿,穿桿後的白色細繩被叫做水線,綠色粗繩被叫做大掏,大掏後面連著的就是千米大網。
馬匹和絞輪産生的動力拉動繩索時,這張千米大網就緩緩的向著出網口移動了,在水中,漁網並不是平鋪的,而是立在水中,上面挨著冰層,下面拖著湖底,圍成一個弧形向前推進,漁網經過的地方如果有魚群,就會被收入網中。
漁網緩緩的被馬拉絞輪從出網口拉了上來,由於水溫比外界氣溫高,從水中拉出的漁網冒著騰騰熱氣。
網裏現在還沒有魚,現在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一網能打多少魚,出魚的多少直接關係到整個冬捕隊五十多號人的生計問題。
冰面上這時已經聚集了許多來買魚的人,出網口一時成為眾多目光的焦點。
從冰下拉網持續了大約兩個小時以後,第一條魚從出網口被拉了上來。來買魚的人更多了,幾乎把出網口周圍堵嚴實了,查幹湖冬捕打出的魚,一向是這個時節裏搶手的年貨。
係著白色圓形漂浮物的網肚被拉上來了,這是整個漁網中最能夠裝魚的部分,在這裡面如果捕到的魚不多,那麼這一網也就不會有什麼好收成了。早已圍在一旁的買魚者一擁而上,搶購著剛剛捕撈上來的魚,出網口一時間有些混亂。
這一網打上來了千把斤魚,對於搶購者來説,顯然已經不少,但是對於五十多人的冬捕隊伍,今天幾乎等於白幹。沒有打到上萬斤魚,這就意味著冬捕工人們今天沒有收入,對於我們這些旁觀者來説,眼前是一場頗為壯觀的習俗大觀,可是對於冬捕者們,冬捕就意味著生存。
今天並不是張文的幸運日,他和他的冬捕隊收拾起網具,不過,大家的情緒似乎並沒有受到今天壞運氣的影響,冬捕習俗數百年的歷史沉澱,讓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他們已經習慣經歷這樣的事情,也已經習慣對於將來保持一份信心。
日近黃昏,工人們擠上馬車,踏上了回家的路,明天一早他們還要再次回到這裡,冰上的漁網和飄揚的紅旗將把他們再次召喚到查幹湖的冰原上。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