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祭火面具 |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2006年12月11日晚19:59
遺産項目:彝族阿細人祭火習俗
調查時間:2006年3月
調查地點:雲南彌勒縣紅萬村
主要人物:紅萬村的阿細人
祭火:遙遠的狂歡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遠古野蠻時代,是某個非洲部落的成員,赤身裸體,手執鋒利的梭鏢,你是否也會在某種神秘的儀式中,圍著一堆燃燒的篝火,滿懷敬畏地尖叫和舞蹈?
紅萬村,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偏僻山村,被發現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的祭祀儀式。這勾起了當代人的好奇心,大量遊客蜂擁而至。他們一般從昆明出發,轉石林沿326國道南行80公里,到彌勒縣城再西行22公里柏油路,攀行5公里土石公路,進入這個居住著一千多口阿細人的村落。
阿細人是古老的少數民族彝族中支系龐雜的一支,據説祭火節這一奇特民俗已保留了千年之久,現在,除了日益增加的遊客,它還吸引了國內外大批文化學者和媒體的關注。
實際上,大部分人僅僅是抱著消遣的目的來走馬觀花,但是現場的祭火儀式確實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火種取得、火堆點燃後,以五色油彩文身文面的眾多裸體男子的狂歡舞蹈,使整個現場仿佛回到了遠古野蠻時代。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遠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時空距離被這個偏僻狹窄的地理位置成功地壓縮。
但這些並不表示紅萬村的祭火節確實是古老祭祀的嚴格再現。
祭祀舉行之前,村中老人會在祭祀現場一塊大石頭上,寫了如下文字:“遠古時代,野獸勝人,傷害人命,我們祖先,以此石號,樹杈武器,號角振天,呼聲動地,攆走野獸,保住人畜,鑽木取火,牛角代之。”仔細讀讀這段話,不難發現,頗含古意的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無知遊客的一種説明,憑句中“遠古時代”、“我們祖先”詞語的時態,有理由推斷,這些文字不應是祖先當時的創作。
另外有一個細節。由當地工匠雕刻的用於祭火節拜祭的火神像,還保留著尾椎。有人就此提出對神的形象的疑問,工匠承認在他的創作概念中,火神應當具有原始人的形象特徵,而在祭火儀式中加入火神,僅僅是6年前的事情。工匠只能依據火神“木鄧賽魯”的傳説(在阿細人的概念中,火神就是原始社會第一位鑽木取火成功的人類英雄),憑藉自己的想象創造出形象來。
更有意思的是,為參加祭祀儀式的鄉民身體上繪製各種花紋和文字的工作人員,也不是本村人,而是從外地請來的廣告畫師。他根據自己對祭祀的理解相當自由地設計圖案,顯然,這場祭祀活動已經不僅僅是這個偏僻山村的自發行為了。
了解這些情況不免使許多遊客略覺失望。這些改動和包裝未免讓祭火儀式沾染上某些現代氣息,但可能會令現代人更易於理解,遊客希望看到的是華麗、神秘、新奇而容易理解的東西。
但1000年前阿細人的祭火儀式就是蠻荒時代先民祭火的真實再現嗎?1000年前的文明同樣早已超越了鑽木取火的階段,阿細人的祭火儀式從那時起是否就是基於對先人的想象呢?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從第一次使用自然火開始,火神已經潛入人們的意識,人們憑自己對火的崇拜程度而想象,所以文身文面跳躍歌舞的人的狂歡只是一種來自記憶的影像。但不論怎麼説,阿細祭火節至少可以讓我們對遠古文明的一些研究拉近1000年的距離。我們的眼睛,發足於此,洞穿萬年時空,可以落在原始密林中那一群狂歡者的身上。
隨著遊客的增多,阿細祭火節正漸漸接近成為一種表演,而表演的民俗和真正的民俗是有區別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紅萬村的祭火本來每年只在農曆二月初三舉行一次,現在因為適應旅遊文化的需要,其他時間也可以舉行了。
我們不僅要問:不久的將來,紅萬村的祭火節,這一遙遠文明的狂歡影像,是會被太多獵奇的目光所湮滅,還是會繼續被探索的眼睛所發現?不論何種結果,對現代人來説,都會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