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12月15日晚19:59
遺産項目:傈僳族刀桿節
調查時間:2006年3月
調查地點:雲南騰衝市
主要人物:傈僳族香通
赤足踩刀刃:親密接觸為何不會受傷?
——傈傈族“刀桿節”的勇氣之謎
燒得通紅的火炭,吹毛斷發的刀刃,赤腳踩上去而不受傷,相信普通人是做不到的。然而雲南騰衝傈傈族每年一度的“刀桿節”,就是要表演者去完成這些危險動作。他們是經過訓練的嗎?是硬氣功,是魔術,還是奇特的技巧?“刀桿節”的名氣之所以越來越大,正是因為人們還沒有真正揭開這個謎底。我們“中國記憶”攝製組的成員懷著滿腔好奇,前往藤衝一個自治村拍攝他們的“刀桿節”,試圖發現其中的秘密。
據當地人介紹,傈傈族刀桿節已有數百年曆史,是為紀念明朝一位名叫王驥的兵部尚書領導大家抗擊外敵入侵而興起的。其主要內容便是“下火海”(亦稱“踩火塘”)和“上刀山”(亦稱“爬刀桿”)。採訪中我們仔細觀察了“火塘”與“刀桿”。“火塘”先是由木柴堆成約一丈、五尺寬、一人高的柴堆,將柴堆點燃,燃燒多時,最後燒成通紅的炭火,形成一個大火塘,據測算,中心溫度可以達到300度;而刀桿的高度達19。6米,用藤條綁了72把刀刃向上的鋒利鋼刀,鋼刀可以現場檢驗,要求必須達到吹毛斷發的程度才算合格。表演者要赤腳在碳火上面表演跨步、踏跳等各種動作,還要赤腳踩上刀刃,爬上刀桿頂端再從另一面下來,在表演之後,要向周圍觀眾展示自己的身體並無受傷,整個表演才算完成。
我們採訪的四個表演者中,有兩個都是16歲的女孩,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個叫李生蓮,另一個叫楊立鳳。令我們驚訝的是,這兩個女孩學習表演這種絕技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正式進行這種表演了。而另外兩名錶演者更表示,完成這些危險性很大的動作是不需要訓練的。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演過程。在“下火海”和“上刀山”之前,他們都用一種蒿子葉和樹皮做的木香的香灰擦拭身體尤其是腿和腳,並把蒿子葉咀嚼吃掉,説這樣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時把一些稱為“甲馬”的紙符一樣的東西互相紮在腰間和頭頂,説這些“甲馬”可以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之後,他們便開始進行表演。我們看到,李生蓮和楊立鳳赤著腳在燒紅的炭火上踩過時,火星伴隨著周圍興奮的口哨聲響成一片,而她們在攀登刀山時,周圍的觀眾也緊張得不敢大聲喘氣。不論是從火塘裏出來後,還是從刀桿上下來後,她們都把腳底板展示給周圍的觀眾查看,確實沒有受傷。
對於蒿子葉和香灰,我們很快做了調查。蒿子葉學名“野艾”,確可入藥,但並不能解釋表演者不受高溫和利器傷害的神奇現象。對那些“甲馬”,四位表演者解釋説,在他們的信仰中,佩帶這些可以帶給他們勇氣和信心,因此不會受傷,這樣的解釋當然更不能令人滿意。
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試圖追尋一個可以理解的答案,因此又趕到了自治州的州府——六庫,在那裏的魯祖村,我們看到了同樣的表演。表演隊一位姓胡的隊長給我們做了一些解釋,他説,表演中確實有一定的技巧,爬刀桿時,手的握法和腳的放法都有一定的講究,如果技巧運用正確,可以減輕腳底壓在刀刃之上的大部分體重。但僅憑這種技巧還是不足以完全説服我們,也無法解釋表演者在火炭上不受傷的原因。在這裡進行表演的錢小麗本人告訴我們,在表演中,技巧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一種心理因素,即具備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對於這種心理作用,她也無法給我們做進一步的解釋。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髮生變化,身體的各項機能有可能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造成一些目前科學還無法進行嚴格解釋的現象。要真正了解這種變化的程度以及規律,則還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待於人類的進一步研究。
目前,傈傈族的刀桿節已經聲播海內外,當地也形成了不少專業的表演隊伍。上刀山下火海這一延續了數百年的古老傳統,正從中國西南部的偏僻鄉村走向世界。無論其中有多少未解之謎,有多少可以解釋的玄機,刀桿節都不是因為這些才流傳至今的。當高高的刀桿樹立起來時,它代表了一種勇氣,通向刀桿頂端的一把把柴刀是傈僳族人民勇氣和力量的證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著一個民族的存在。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