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木與紙的朝聖:藏族雕版印刷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4日 20:38 來源:CCTV.com

梵文、烏都爾文、藏文三文合壁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是印經院裏最珍貴的經版。明年就要封版保護,不再印刷了。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時間:12月25日晚19:59

遺産項目: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調查時間:2006年10月

調查地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

主要人物:德格印經院雕版工人,造紙女工,印刷工人等

木與紙的朝聖

 

雕版印刷起源於南北朝後期,後來被活字印刷代替。一千多年過去了,印刷術已經發展到了電腦照排和高速彩印的時代。而在我國藏區的德格印經院,現存著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幾十位工匠在幾十道工序的勞作中,用純粹的手工技藝製作出一本本經書。

 

傳説,一個叫拉絨的人,用牦牛馱著自己精心刻好的經書木板,去奉送給德格土司登巴澤仁,在經過現印經院的地址時,牦牛受驚,經板散落在地上。因為這個暗示,登巴澤仁土司于公元1729年,在此動工修建了印經院,剛開始僅僅用來收集和儲存大藏經《甘珠爾》書板

三百年過去了,經過歷代德格土司的擴建,德格印經院中庫藏的木刻印版,數量已達到32萬塊,包括典籍830余部,文獻總字數5億之巨,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而成為整個藏區最大的印經院。

今天的德格印經院,不但是收藏古老印版的圖書館。還因完備地保留著從刻版、造紙到印刷的全部生産工藝,而成為活態的藏族文化遺産。

 

這些珍貴的古老雕版,很多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是這座印經院的鎮院之寶,也是信徒們朝拜的聖物。它們在印刷的過程中被不斷地磨損,有些已經字跡不清,於是需要補刻新的印版。同時,從印經院恢復以來,搜尋失散的佛教及藏文化典著的工作一直在進行。當這些著作被找到後,印經院就組織刻版工匠雕刻新的印版一座古老的圖書館就是這樣被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版藏量還在不斷增長。

 

德格印經院的經書一直以工藝考究、印刷精美而著稱。對於雕刻印版的管理非常嚴格。據説在土司制時代,每個工人每天只能雕刻一寸,經過十二次的校對以後,上交給土司,土司撒一把金粉在上面,再撫平,陷入文字縫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資。對於其中的精品,土司會下令在經版的扶手處蓋上一枚德格家族的印章 —— 一隻活靈活現的蝎子。

 

德格土司時代,經書製作各階段的工藝都是立足於當地自然環境,完全自給自足,紙張都使用當地傳統工藝製作的藏紙。現在的印經院印製經書所使用的紙張,都是從外地購買的機器紙。但是,印經院仍然保留著藏紙的生産,延續著這項傳統技藝。

 

傳統藏紙的原料是這種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根。瑞香狼毒含有輕微毒性,用它造出的紙張能夠防蟲蛀、防鼠咬,年深日久而不壞,非常適合用於文獻保存。女工們將內層的纖維撕下來刮成細條,放在沸水中煮兩三個小時,然後用木槌在石臼裏把煮好的草根打成漿狀,再擱到酥油茶桶裏搗成紙漿。

 

這種藏紙的顏色微黃,質地較粗厚,但纖維柔軟,韌性好,吸水性強,非常適合用墨來印刷。而現在印經院印經所使用的紙張,必須提前用水浸泡後,才利於吃墨。

 

每天傍晚,印刷工人都將紙張用水浸泡。浸泡後的紙張,被壓上四五十斤重的大石頭,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將水慢慢擠出。在第二天使用的時候,紙張就變得潮濕柔軟,墨跡印上去才不會散開。

印刷可以説是兩個人的絕活。坐在高凳上的人在經版上拓墨、擱紙、定位,坐矮凳的人先遞紙,再用布卷滾筒迅速從下到上滾過紙面,如此循環操作。他們前仰後合的動作,形成非常鮮明的節律。

德格印經院副所長鄧毛告訴我們,現在經書供不應求。從保護木刻雕版的角度來講,應該減少經書的印量,但是印量越來越少,也會影響整個經書製作工藝的保存。

 

學者對木刻印版的保存有著深深的憂慮,而印經院作為一個活態的圖書館又有著它自己的生命節律。人們日復一日地勞作,日復一日地朝拜,德格印經院就這樣靜靜地佇立於刺目的高原陽光下,迎接著一輪又一輪的拜謁和觀賞。

 

離開德格的路上,我們看到了風雪中趕往德格的人們。也許正是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也支撐著德格印經院。

責編:徐峰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