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的學術期刊《物理世界》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于12月12日揭曉。中國兩項科研成果入選:自帶“開關”的半導體石墨烯,以及從月球背面返回的第一批樣本。
據英國布裏斯託大學官網4日報道,來自該校和英國原子能管理局的研究團隊研製出全球首款碳-14鑽石電池,這款電池有望為設備供電數年。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納米研究所團隊利用DNA摺紙技術,成功開發出定制設計且可編程的納米機器人。這一創新成果展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涵蓋靶向藥物遞送、響應性材料以及節能光信號處理等多個領域,成果于27日刊登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
《物理世界》揭曉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全球首款碳-14鑽石電池有望供電數年
壓縮算法為大語言模型“瘦身”
《科幻地帶》 20241215 聚光成電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光伏技術的基本科學原理並不複雜,當光子撞擊硅原子時産生的能量使電子變松,促使電子穿過硅片到達電池上的細線,由此産生的電子流就是電,它能為各種設備提供動力。(《科幻地帶》 20241215 聚光成電)
《科幻地帶》 20241208 燒“天然氣”的國産火箭(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9月11日12時,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在一聲巨響中騰空而起,強勁的動力聲浪回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本次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業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幻地帶》 20241208 燒“天然氣”的國産火箭(下))
《科幻地帶》 20241201 燒“天然氣”的國産火箭(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號遙二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火箭進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朱雀二號是我國也是世界首款成功發射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科幻地帶》 20241201 燒“天然氣”的國産火箭(上))
《科幻地帶》 20241124 白鶴有奇質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白鶴灘水電站是我國在金沙江下游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國首座採用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水電站。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研製沒有先例可以參考,要實現它就像攀登水電行業的“珠峰”。(《科幻地帶》 20241124 白鶴有奇質)
《科幻地帶》 20241117 “智”造水下隧道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高空,各種各樣的大橋翻山過海,在地下,一條條隧道橫穿地底,它們共同構建起了我國現代化的公路交通網絡,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便利。水底隧道的施工可分為沉管施工法和盾構施工法。(《科幻地帶》 20241117 “智”造水下隧道)
《科幻地帶》 20241110 勇闖火海的“俠客”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7月,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研製的一台大流量智慧消防炮完成了天津消防救援總隊的應用示範後,在東南沿海一家石油化工企業正式列裝。(《科幻地帶》 20241110 勇闖火海的“俠客”)
《科幻地帶》 20241103 C919大飛機起落架鍛造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3年5月28日,從上海起飛的國産大飛機C919在首都機場打開起落架平穩著陸,首次載客商業飛行圓滿成功。那一刻,遠在我國“重裝之都”四川德陽的中國二重民機團隊終於松了一口氣,他們負責研製生産的C919起落架等模鍛件産品都是飛機的關鍵部件。(《科幻地帶》 20241103 C919大飛機起落架鍛造記)
《科幻地帶》 20241027 乘風破浪的“冷酷”巨輪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7月,一艘紅藍相間的巨型船舶悄然駛入我國東海海域,這艘巨輪長230米,寬36.6米,型深22.5米,船身上標有醒目的字母“VLEC”,“VLEC”是“超大型乙烷運輸船”的英文縮寫,代表著這是一艘專用於運輸乙烷等液化氣體的貨運船,但它可不是普通的貨運船,它是目前全球艙容最大的乙烷雙燃料運輸船,其容量高達99000立方米。(《科幻地帶》 20241027 乘風破浪的“冷酷”巨輪)
山珍之“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香菇有“菇中之王”的美譽,在眾多食用菌中以味道鮮美、囗感嫩滑獨樹一幟,是千家萬戶離不開的食材。在烹飪中香菇幾乎百搭,涮火鍋、做餃子、煲湯都是絕佳配料。(《透視新科技》 20241214 山珍之“王”)
海上鋼鐵“夥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近期,我國首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項目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産,在廣袤無垠、波瀾壯闊的中國南海之中,一座足以與國貿大廈高度相媲美的超級建築從浩渺的大海之中拔海而生、傲然屹立。(《透視新科技》 20241215 海上鋼鐵“夥伴”)
未來“夥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盛大開幕,多款全新機器人産品、應用場景紛紛亮相,各種機器人爭相秀才藝,大放異彩。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為人類帶來便利與安全。(《透視新科技》 20241208 未來“夥伴”)
“智”種蔬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蔬菜是我們日常必不可少的食物,在日常選購蔬菜時,部分消費者更傾向挑選自然生長的蔬菜,因為他們覺得大棚蔬菜生長週期短,在口感、味道等方面可能略遜一籌,自然生長和大棚種植蔬菜有什麼區別?敬請關注本期節目。(《透視新科技》 20241207 “智”種蔬菜)
家庭好幫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人形機器人Wanda造型特別,手臂幾乎和人一樣有七個自由度,肩膀上有三個關節,手肘上有一個關節,手腕處有三個關節,是倣人的設計。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能自如地處理家務嗎?(《透視新科技》 20241201 家庭好幫手)
菊香四海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每年初冬,全國各地的菊花愛好者齊聚北京,他們紛紛拿出自家培育的菊花參加菊花擂臺賽,從最初花市的民間鬥花衍生而來的比賽已經十多年了。(《透視新科技》 20241130 菊香四海)
勇闖水下的“機器俠”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近期,在寧波海洋世界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海洋朋友,它重達20公斤,雙翼達1米,它游動起來像飛起來的蝙蝠一樣,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身上又隱藏著什麼秘密?(《透視新科技》 20241123 勇闖水下的“機器俠”)
水中生花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深秋時節,大部分池塘裏的植物已經凋零殘敗,但是,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池塘裏,卻呈現出一番別樣的景象。除了盛開的荷花之外,還有許多難得一見的水生植物。這些造型奇特的植物除了觀賞之外,它們還有哪些用途?(《透視新科技》 20241116 水中生花)
防化新裝備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這是一輛帶有5G通信技術的消防偵檢機器人,它的重量大約700千克,能代替人員到現場裏進行偵察、檢測、救援、滅火,它的操控距離在1.5公里左右。(《透視新科技》 20241109 防化新裝備)
獼猴桃大變身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獼猴桃原産于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獼猴桃的形狀像梨,顏色像桃,並且是獼猴喜歡吃的食物,所以被稱為獼猴桃。(《透視新科技》 20241102 獼猴桃大變身)
荷塘秋色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中國是世界上荷花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種的荷花品種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種植。荷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被人們視為和平、聯合的象徵,還為我們提供了蓮子、蓮藕等美食,千百年來,人們對荷花的喜愛從未間斷。(《透視新科技》 20241026 荷塘秋色)
疾速酷跑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5月,市場上出現了一款令人矚目的新型汽車,這款汽車以其出色的燃油效率和續航能力脫穎而出,它的百公里油耗僅為2.9升,相較于普通燃油車,油耗降低了大約51.6%,續航里程達到了2100公里,相當於從北京到深圳的直線距離,遠遠超過了普通燃油車。(《透視新科技》 20241019 疾速酷跑)
給太空做CT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24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曾連續發出太陽耀斑紅色預警,進入九月,再次發出太陽耀斑紅色預警,並提醒相關單位和公眾做好相應準備。2024年,太陽進入一個新的活躍週期,衛星、導航和空間站等重要設施做好應對措施。(《透視新科技》 20241012 給太空做CT)
“多彩”葡萄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葡萄試驗基地,培育著各種各樣的葡萄,科學家們通過對這些植物的品質分析、引種馴化和發掘利用,從而解決我國産業發展、人民健康所面臨的難題。(《透視新科技》 20241005 “多彩”葡萄)
捕捉宇宙“幽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我國廣東江門的一片群山之間,隱藏著一個大科學裝置,它深埋在地下700米,只為了捕捉宇宙中最神秘的“幽靈粒子”——中微子。(《透視新科技》 20240929 捕捉宇宙“幽靈”)
深山裏的奇珍異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為了尋找到同類野生種質資源,改良和培育新的波羅蜜品種,植物學家走進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這裡,人們發現了一種珍稀的野生波羅蜜。(《透視新科技》 20240928 深山裏的奇珍異果)
2024-12-16 10:55:14
2024-12-09 16:27:14
科學家開發出可定制和編程納米機器人
2024-12-02 14:41:42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旗下網站19日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壓縮算法CALDERA,能精簡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海量數據,為LLM“瘦身”。這項算法不僅有助保護數據隱私、節約能源、降低成本,還能推動LLM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高效使用。
2024-11-25 13:25:38
AI作詩水平超越人類了嗎
人類路長嗟日暮,AI已有驚人句? 人工智慧(AI)搞詩歌創作並不是新鮮事。在這一領域,早期AI大多依賴於簡單模式匹配和規則設定,生成的詩句缺乏內涵和情感。但隨著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進步,新一代AI已能夠通過學習大量詩歌數據來捕捉語言的細微差別和複雜結構,從而生成更加自然流暢、富有創意的詩句。
2024-11-18 15:41:25
無需手術即可增強空間記憶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兩個實驗室聯合開發了一種獨特的實驗裝置。該裝置整合了非侵入性深層腦刺激、虛擬現實(VR)訓練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目的是增強人的空間記憶能力。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上的這項研究成果,展示了通過向深層腦區施加無痛電脈衝,即可提升大腦能力的新技術。
2024-11-04 16:14:54
論文也要“蹭熱點”,提及AI會使引用率上升
隨著人工智慧(AI)的普及,越來越多科研人員開始使用AI工具。近日在英國《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未提及AI的科研論文相比,提及AI的科研論文引用率更高。
2024-10-25 11:49:15
超薄材料有望增強6G衛星通信能力
超材料具有同類天然材料不具備的特性。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英國科學家研製出一款超薄二維(2D)表面,能對衛星最常用的電磁波進行操縱和轉換。這一成果有望提升6G衛星在通信、高速數據傳輸和遙感方面的能力。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通信工程》雜誌。
2024-09-18 17:12:07
馬斯克宣稱的“最強AI訓練系統”上線
人工智慧(AI)爭霸賽硝煙再起。據美國“數碼趨勢”網站近日報道,xAI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X平臺上宣佈,該公司打造的超級AI訓練集群Colossus已正式上線。馬斯克稱該集群為世界上“最強大的AI訓練系統”。
2024-09-09 09:42:54
利用尖端技術 培育“超級果蔬”
2023年,新西蘭T&G Global公司的Tutti蘋果在德國柏林果蔬展上驚艷亮相,成為全球首個專為炎熱氣候條件培育的蘋果品種。Tutti外觀呈漂亮的深紅色,果肉甜美多汁,不僅外觀誘人,更重要的是它能在40℃的高溫下茁壯成長。現在,Tutti蘋果已經在美國、智利等地推廣。
2024-09-06 09:54:54
國産工業數智底座SugonRI升級
智慧科技推動下,基於自主創新能力的“工業+AI”成為産業革新的關鍵路徑。近年來,隨著工業場景愈發複雜,多學科交叉耦合、信息技術與運營技術融合難度持續提升,軟體應用開發面臨技術能力與體系標準等諸多限制。在曙光網絡近日舉行的發佈會上,國産工業數智底座SugonRI升級版——SugonRI2.0正式亮相。
2024-08-26 16:08:36
新AI算法“望舌診病”成功率達98%
“望舌診病”是最具中醫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該方法獲得了人工智慧(AI)技術的加持。
2024-08-16 16:39:50
2024巴黎奧運會迎來AI浪潮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當來自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1000名運動員為奧林匹克精神和夢想奮力拼搏時,人工智慧(AI)技術正以獨特方式展示自己的風采。
2024-07-30 16:05:51
新技術用磁場調控大腦特定回路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和延世大學納米醫學中心科學家攜手,成功開發出名為“神經動力學磁生接口”(Nano-MIND)的磁遺傳學技術。該技術首次使用磁場,對大腦深處特定神經回路進行無線遠程精確調控,有助科學家揭示認知、情感和動機等高級大腦功能的秘密,為神經疾病提供新療法。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2024-07-25 10:58:04
AI模型可為癌症患者選擇最佳療法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和Pangea Biomed制藥公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AI)模型“DeepPT”,可以幫助醫生為癌症患者選擇最佳療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雜誌。
2024-07-12 14:51:01
超快網絡流算法問世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快算法,即網絡流算法。該算法成功解決了在網絡中實現最大流量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傳輸成本的問題。這種超快計算能力是研究高度複雜、數據豐富、動態且快速變化的網絡(例如生物學中的分子網絡或大腦網絡)的重要環節。
2024-07-03 11:47:50
AI助力追蹤腸內智慧藥丸
美國南加州大學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人工智慧(AI)驅動的系統。該系統可跟蹤監測腸道疾病的微型器件,幫助高危人群在家中監測胃腸道健康狀況,而不必到醫院進行侵入性檢查。研究成果發表在12日的《細胞報告物質科學》雜誌上。
2024-06-18 08:40:16
人機交互:智慧隱形眼鏡有望助力康復診療
近日,南京大學聯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江蘇省人民醫院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眼動追蹤功能的隱形眼鏡,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有望應用於康復助殘、醫學診療、心理學研究等領域。
2024-05-23 11:39:16
生成式AI進軍基因編輯領域
製圖、寫歌、作詩、編程、生成視頻……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各行業的結合不斷為人們帶來驚喜,在各領域掀起革新浪潮。
2024-05-07 10:28:58
AI可據蛋白結構快速設計藥物分子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化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人工智慧(AI)算法程序,可根據蛋白質的三維表面快速、輕鬆地設計活性藥物成分。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刊發的這一成果,可能徹底改變藥物研發方式。
2024-04-28 10:15:59
Sora向好萊塢發起衝擊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近日報道,OpenAI公司正與包括資深經紀人和電影工作室的高管等在內的美國好萊塢娛樂業人士密切接觸,推銷其最新文字轉視頻技術Sora。
2024-04-16 10:53:56
電子襪可檢測不健康步行方式
一種電子襪子可以檢測到與糖尿病和血液循環不良有關的不健康走路方式,有望預防足潰爛和截肢。這項研究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科學大會EHRA 2024上首次提出,將使許多腿部動脈阻塞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2024-04-09 09:15:05
“語音引擎”可從15秒樣本複製原聲
據著名科技網站The Verge報道,OpenAI公司3月29日最新推出了一項名為“語音引擎”(Voice Engine)的人工智慧工具,其僅憑一段15秒的聲音樣本,便能夠精準模倣出該人的聲音。
2024-04-02 10:47:46
迄今最快AI芯片擁有4萬億個晶體管
美國芯片初創企業Cerebras Systems推出了全新的5納米級“晶圓級引擎3”(WSE-3)芯片。該公司官網稱,這是目前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人工智慧(AI)芯片,將此前紀錄提高了1倍。
2024-03-18 15:05:10
首位“AI軟體工程師”亮相引爆科技圈
一家成立不到兩個月但擁有十名天才工程師的初創公司Cognition,搞了一個引爆科技圈的大動作。他們推出了一款名為Devin的人工智慧(AI)助手,可以協助人類軟體工程師完成諸多開發任務。Devin不同於現有其他AI編碼者,它可以從零構建網站、自行部署應用、修復漏洞、學習新技術等,人類只需扮演一個下指令和監督的角色。
2024-03-15 14:41:44
谷歌發佈基礎世界模型Genie
據谷歌公司官網26日報道,谷歌旗下“深度思維”公司重磅發佈了一個根據互聯網視頻訓練的基礎世界模型——Genie(精靈)。其可從合成圖像、照片、草圖生成多種動作可控的環境。
2024-02-29 16:19:54
智慧手機換電模式能否替代快充模式
近日,卡塔爾一家科技公司研發出可以在7秒鐘內為手機充電的機器Swapery。它配有輕量級電池組。用戶可將這些電池組吸附在手機背面,並與手機充電接口相連。當需要充電時,用戶將手機插入Swapery中,機器就會自動將電池組更換為另一批滿電的新電池組,並對替換下來的電池組進行充電。有評論稱,這種類似于電動車換電補能的模式有望減輕現代人的手機電量焦慮。
2024-02-21 11:37:25
AI加速藥物發現,前景尚需實踐檢驗
這或許是醫療保健行業最引人注目的變革:數字生物學和生成式人工智慧(AI)正在幫助重塑藥物發現進程。
2024-02-05 10:44:44
機器人能用AI加速發現化學分子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化學家開發了一種自主化學合成機器人。這款被稱為“化學機器人”(RoboChem)的臺式設備具有集成的、人工智慧(AI)驅動的機器學習單元,在速度和準確性方面均勝過人類化學家,同時還表現出高度的獨創性。作為同類産品中的第一個,它可顯著加速化學分子發現,用於制藥及其他諸多領域。研究論文2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2024-01-29 10:45:42
新模型可實現零樣本動物社交身份識別
1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蔚鵬飛及其團隊將AI技術運用到動物身份識別和神經科學研究中,提出一種研究社交行為的小樣本學習計算框架模型。該模型可解決精確檢測動物社交行為中的多個難點,有望創新社交行為神經環路機制的研究範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機器智慧》上。
2024-01-15 15:15:49
新算法將物理問題轉化為量子語言
谷歌公司科學家設計出一種算法,可將複雜的物理問題轉化為量子物理學的語言,這可能使量子計算機變得更有用。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物理評論X》雜誌。
2023-12-29 16:36:59
AI僅用17天獨自創建41種新材料
自然》11月30日發表了兩項重磅研究:最新的由人工智慧(AI)驅動的平臺GNoME(材料探索圖形網絡),已可以自行發現和合成新無機化合物,包括發現了超220萬個穩定結構、17天便獨自創建了41種新材料,其速度和精確性均遠超人類。
2023-12-07 14:39:54
能迅速模倣人類專家的智慧體出現
據《自然·通訊》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谷歌“深度思維”報道了一個人工智慧(AI)體,在3D模擬中,該智慧體能在第一次見到的任務中極迅速地模倣人類專家,實時可靠地獲取來自人類搭檔的知識。這一研究結果是對AI實現快速知識傳播的一次概念驗證,也是朝著人類—AI開放式互動的文化演變邁出的第一步。
2023-11-30 08:42:15
AI系統發展出類人腦特徵會用與人相同的思維來完成任務
20日發表在《自然·機器智慧》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證明,對人工智慧(AI)系統施加物理限制,就像人腦必須在物理和生物限制下發育和運作一樣,可讓它發展出某些與人腦相似的關鍵特徵和策略,從而完成任務。
2023-11-21 10:30:02
納米線網絡“大腦”可即時學習和記憶
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證明了可通過物理神經網絡實現即時學習和記憶,其研發受到大腦神經元工作方式的啟發,並與之高度相似。這一成果向開發高效率、低能耗的機器智慧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2023-11-02 14:53:12
納米電子設備不靠雲可實時處理數據
美國西北大學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電子設備,可以迄今最節能的方式執行準確的機器學習分類任務。該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比當前技術提高100倍,可實時處理大量數據並執行人工智慧(AI)任務,而無需將數據傳輸到雲端進行分析。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在《自然·電子學》雜誌上。
2023-10-19 15:50:34
乒乓球聲學超表面可吸收低頻噪音
長期接觸低頻噪音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但解決方案可能出現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乒乓球表面。在最新一期《應用物理學雜誌》中,法國裏爾大學和希臘雅典國立技術大學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聲學超表面,其使用乒乓球作為亥姆霍茲諧振器,創造出廉價但有效的低頻隔音效果。
2023-10-11 11:05:13
智慧服裝新材料能導電且可洗滌
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發出一種基於尼龍織物和還原氧化石墨烯的“智慧服裝”新材料。這種混合紡織品在洗滌過程中可保持其特性並具有導電性,這使得它可用於製造紡織品傳感器平臺。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化學會《ACS應用材料與接口》雜誌上。
2023-08-03 12:58:09
3D細胞培養:在體外給細胞“家”的感覺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近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説,他們繪製出迄今最詳盡、全面的人類心臟細胞圖譜,涵蓋心臟的8個部位、75種細胞狀態。
2023-07-24 11:05:20
利用人類心肌細胞 3D打印心腔能自主跳動數月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最新消息,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3D打印微型心腔(心臟底部的腔室)。他們用活的人類心肌細胞打印的心腔被證明可自主跳動至少3個月。
2023-06-28 11:57:27
AI語言模型“提速”藥物發現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基於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的人工智慧算法,這種稱為ConPLex的新模型可將目標蛋白與潛在的藥物分子相匹配,而無需執行計算分子結構的密集型步驟。
2023-06-14 09:35:44
活細胞3D打印成人體組織
俄羅斯謝切諾夫莫斯科第一國立醫科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謝苗諾夫化學物理中心合作,研發出利用活細胞對人體組織進行三維生物打印的技術,使為特定人群打印器官和組織成為可能。
2023-06-06 09:23:20
科技正讓醫療服務悄然升級
5G、人工智慧(AI)等技術不斷更新迭代,正在為醫療保健領域插上智慧化騰飛的“翅膀”。從功能向智慧的進化,不僅讓未來的醫院煥然一新,也讓患者能享受到更快速精準的醫療服務。近期美國《連線》雜誌列舉了醫療領域將出現的幾項技術進步。
2023-06-06 09:23:22
人造樹葉可製成清潔液體燃料
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种太陽能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液體燃料,並能直接作為臨時燃料驅動汽車發動機。研究結果發表在18日的《自然·能源》雜誌上。
2023-05-19 15:52:16
3D打印正向諸多領域延展
3D打印工藝是指由機器自主“打印”連續的一層層軟性、液體或粉末狀材料,這些材料會迅速硬化或融合,從而形成三維固態物體。自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3D打印技術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廣泛應用於製造、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科學家們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火箭、食品,甚至直接在人體內3D打印生物材料。
2023-04-11 15:25:51
新發佈GPT-4表現“可與人類相媲美”
目前OpenAI公司僅公佈了有關GPT-4的架構、硬體、訓練所需算力及用於訓練它的數據方面的最少細節。OpenAI表示,此舉“出於競爭和安全方面的考量”,但缺少更多信息也使科學家們核查GPT-4性能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變得更困難。
2023-03-17 14:39:07
人工智慧可分析顯微鏡下細胞運動
分析顯微鏡拍攝生物過程獲得的大量數據一直是研究中的重要工作。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AI)方法,可以跟蹤細胞的運動。這種方法可能對開發更有效的癌症藥物非常有幫助。
2023-02-17 17:42:29
國內首臺高可靠自主化光纖電流互感器通過技術鑒定
近日,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來自電力、光學等領域的專家,對我國首臺“高可靠自主化光纖電流互感器”進行技術鑒定。長期以來,光纖電流互感器及其核心光電器件主要依賴進口,並且由於其面臨極端低溫、外部振動、強電磁干擾等複雜嚴酷的運行環境,故障率居高不下,多次導致直流閉鎖及臨停,成為制約直流工程可靠運行的難題。
2023-01-09 16:35:48
透明木材有望很快取代塑料
印度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透明木材有望替代玻璃或者塑料,用於製造汽車擋風玻璃、透明包裝以及生物醫學設備。透明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可減少對環境的生態影響。此外,其成本效益是玻璃的5倍,因此可顯著降低能源成本。相關研究發表于《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2022-10-25 11:42:31
AI材料可自我學習並形成“肌肉記憶”
就像一個不用看琴鍵就能熟練彈奏的鋼琴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機械工程師設計出了一種新的材料,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行為併發展出它自己的“肌肉記憶”,允許實時適應不斷變化的外力。該材料由一個具有可調梁的結構系統組成,能根據動態條件改變其形狀和行為。19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上的這項研究,將在建築、飛機和成像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
2022-10-25 11:37:36
我國科學家發現土衛二可能存在“生命之磷”
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郝記華等人研究發現,土衛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豐富的溶解態磷酸根,能夠支持潛在微生物的起源與繁衍。這個發現填補了土衛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為人類未來探測土衛二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科學參考。
2022-10-09 16:57:09
AI首次創建高效準確數學算法
英國《自然》雜誌封面以“矩陣遊戲”為題,發表了人工智慧(AI)公司“深度思維”團隊的最新發現:AI可解決矩陣乘法問題。這是第一個可為矩陣乘法等基本任務發現新穎、高效且正確算法的AI系統。
2022-10-09 16:48:09
完成深海地質原位觀測及國産化裝備海試任務後 “探索二號”返航
昨天(9月25日),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二號”完成海試任務,返回三亞。此次海試,任務團隊9月16日從三亞出發,前往南海進行科考作業,目前順利完成深海地質原位觀測及國産化裝備海試任務。
2022-09-26 17:51:34
全新模型提前十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病發病風險
聯合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隨訪了425159名40-69歲的非癡呆人群,在中位隨訪時長達11.9年的過程中,5287位參與者被診斷為新發癡呆。
2022-09-26 17:51:20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 並命名為“嫦娥石”
9月9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京發佈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2022-09-13 09:41:53
機器學習模型創建定制氣味和香水
目前,人們僅根據氣味劑的物理化學特徵來預測嗅覺印象。但是,該方法無法預測傳感數據,而傳感數據對於産生氣味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研究人員採用了逆向思維的創新策略,不是根據分子數據預測氣味,而是根據氣味印象預測分子特徵。這是使用標準質譜數據和機器學習模型實現的。
2022-09-13 09:41:36
用於邊緣AI的神經形態芯片問世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並製造了一種直接在內存中運行計算的芯片,可運行各種人工智慧(AI)應用,而且它能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時,僅消耗通用AI計算平臺所耗能量的一小部分,兼具高效率和通用性。
2022-08-22 17:03:32
戰高溫 保供電 | 重慶:搭建物聯網平臺 統一調控樓宇中央空調溫度
重慶高層建築樓宇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度夏期間,空調負荷已成為影響全市電力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重慶開始探索搭建物聯網平臺,統一調控樓宇中央空調,為節電省電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08-22 17:03:21
我國新一代載人火箭完成重要試驗 轉入初樣研製階段
記者2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獲悉,該院所屬702所近日圓滿完成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多機並聯靜動聯合試驗,有力支撐了該型火箭研製順利轉入初樣研製階段。
2022-08-01 15:12:12
高能效質子可編程電阻器開發成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正著手推動提高一種人工模擬突觸的速度極限。他們在製造過程中使用了一種實用的無機材料,使設備運行速度比以前的版本快100萬倍,也比人腦中的突觸快約100萬倍。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2022-08-01 15:11:43
構建世界測距最遠雷達 “中國複眼”落地重慶
世界最遠探測距離的雷達落地重慶,建成後能高分辨率觀測1.5億公里範圍內的小行星。
2022-07-15 14:32:30
章魚倣生手套可牢牢抓住水下物體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邁克爾·巴特利特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受章魚的啟發,開發出一種章魚倣生手套,能夠牢牢抓住水下物體。他們的研究被選為13日《科學進展》的封面。
2022-07-15 14:31:34
科學家破解阿勒泰隕落帶形成之謎 為小行星“打水漂”形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與中山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單位合作,以阿勒泰超長鐵隕石隕落帶為研究對象,創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擊的“打水漂”式軌道隕落機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長的阿勒泰隕落帶的形成之謎。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發表。
2022-06-29 15:21:10
新型可穿戴傳感器能檢測潛在腦震蕩
根據《科學報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運動科學研究,一種新開發的傳感貼片可安置於後頸處,有助於預測高衝擊運動如橄欖球或柔道帶來的腦震蕩風險。這項研究報告了這種小型柔性裝置能夠在測試假人身上檢測突發的頸部壓力。
2022-06-29 15:19:00
實時生成海量數字盲文,AI幫視障人士無障礙閱讀
盲文AI實時翻譯算法是本軟體的核心技術之一,其運行邏輯是首先將中文、英文等文字編碼格式統一轉換為Unicode格式,然後選擇盲文類型,再調用盲文AI實時翻譯算法,就可以輸出國家通用盲文、現行盲文、全拼盲文、雙拼盲文。
2022-06-14 18:04:55
靈敏度比真實的高千倍 “智慧皮膚”可探測微生物
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慧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進靈敏機器人和智慧假肢的研發。
2022-06-14 18:03:46
首座潮光互補型光伏電站投運
5月30日,全國首座潮光互補型智慧光伏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浙江溫嶺潮光互補型智慧光伏電站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開創了光伏與潮汐完美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標誌著我國在海洋能源綜合利用、新能源立體式開發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22-06-01 17:09:09
首條永磁磁懸浮空軌開始調試
這是我國第一條永磁磁浮空軌工程示範線,是懸挂式單軌系統與永磁懸浮技術的融合,項目于2021年2月份啟動實施,2021年7月份第一個樁基開鑽,目前已進入車輛調試的關鍵階段,預計今年7月份可正式進入通車實驗階段。
2022-06-01 18:01:26
全球首發!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如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近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這顆衛星的入軌,也意味著我國將世界首顆具備二氧化碳激光探測能力的衛星“送上天”。
2022-04-26 17:00:59
新材料加持 規模儲能首選技術成本更低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儲能技術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團隊在高性能、低成本鹼性體系液流電池用膜材料規模化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連續卷對卷式制膜工藝,實現了非氟陽離子傳導膜的大面積製備,以及其在鹼性體系液流電池儲能技術中的應用。
2022-04-26 17:01:34
電動化 自動化 服務化——三大趨勢掀起全球交通業巨變
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交通領域的三大趨勢:電動化、自動化和服務化。這3種趨勢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將改變貨物的運輸方式——而後者會對大多數産業帶來深刻影響。
2022-04-08 15:23:47
河南桐柏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鐵黝銀礦
記者從河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獲悉,該局參加的一個科研團隊發現並命名了一種自然界新礦物“空鐵黝銀礦”,近日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
2022-04-08 15:22:34
2022年計算機視覺領域五大發展趨勢
到2022年底,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480億美元,並可能成為許多持續創新和突破的來源。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計算機視覺技術在2022年的五大發展和應用趨勢。
2022-03-30 11:54:24
清華大學團隊研發出新穎唇語解讀系統
人説話時嘴唇動作跟語音同步,可以通過識別唇動來進行語言交流。
2022-03-30 11:54:49
大數據提效率 多措施保安全——這些技術趨勢引領全球新電網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國的電網必須適應時代的需求並朝更現代化的方向邁進,以滿足人們對更清潔、更可靠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但自然災害或安全事故會導致電網供應效率低下或者中斷,各國管理機構和消費者也都在盡力尋找解決方案。
2022-03-22 15:48:02
芯片上的突破 清華製成世界上柵極長度最小晶體管
近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任天令團隊在小尺寸晶體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製備出亞1納米柵極長度的晶體管,其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在線版上。
2022-03-22 15:47:34
中國科學家開發MSP策略 拓展可打印材料種類
中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用的微凝膠輔助懸浮打印(MSP)策略,用於按需構築各種具有任意立體結構的介孔氣凝膠,打破了傳統方法的技術要求,拓展了可打印材料的種類。
2022-03-16 14:36:32
先立後破 鼓勵創新 “氫”裝上陣
近年來,氫能産業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産業政策及標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技術創新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車輛推廣初具規模。
2022-03-16 14:36:50
進入“元宇宙”有了新途徑 超高分辨量子點LED問世
記者近日從福州大學獲悉,該校李福山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錢磊研究員,利用有序分子自組裝技術和轉移印刷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一種抑制高分辨率器件漏電流的新策略,製備了高性能的超高分辨率量子點發光二極管(LED)。
2022-03-08 11:01:22
量子計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512個量子位的中性原子體系
近日,科學家在中性原子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具有512個量子位的雙元素原子混合陣列。
2022-03-08 11:01:10
2021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發佈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佈
2022-03-03 14:51:51
綠氫:純正的零碳新能源
所謂綠氫,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氫氣,其燃燒時只産生水,從源頭上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是純正的綠色新能源,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2-03-03 14:51:16
嫦娥五號再出新成果 中國科學家研究建立更精確月球年代標尺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再出新成果: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五號採自月球的樣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確的月球年代函數模型,將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2022-02-15 11:53:01
開闔可超1億次!我國科學家研製碲開關升級新型存儲器
升溫,碲變液態,開關閉合;降溫,碲回歸固態,開關斷開……更奇妙的是,這樣的“溫控”開關小到納米級,一開一閉的時間只有15納秒,可以使用超過1億次!
2022-02-15 11:30:45
BSN-DDC基礎網絡正式上線
DDC網絡的推出,將為NFT技術在我國的落地提供基礎設施能力支撐,併為其合規發展保駕護航。
2022-02-15 11:30:35
量子模擬重大突破 我科學家首次測得第二聲衰減率
中國科大在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翱團隊基於超冷鋰—鏑原子量子模擬平臺,首次測得第二聲的衰減率(聲擴散系數),並以此準確測定了體系的熱導率與粘滯系數。
2022-02-15 11:30:23
人工智慧的技術經濟特性及“活化效應”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之一,人工智慧廣泛應用了計算機、數學、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希望利用計算設備模擬人類思維決策過程。
2022-02-15 11:33:14
深度學習重建纖維3D圖像
俄羅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借助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成功重建了纖維材料3D圖像。為了解決這一複雜和耗時的任務,科研人員使用了機器深度學習方法。
2022-02-15 1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