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北大學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電子設備,可以迄今最節能的方式執行準確的機器學習分類任務。該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比當前技術提高100倍,可實時處理大量數據並執行人工智慧(AI)任務,而無需將數據傳輸到雲端進行分析。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在《自然·電子學》雜誌上。
該設備體積小、功耗超低且接收分析沒有延遲,非常適合直接集成到可穿戴電子産品(如智慧手錶和健身追蹤器)中,以進行實時數據處理和近乎即時的診斷。
為了測試該設備,研究人員用其對公開的心電圖(ECG)數據集中的信息進行分類。結果表明,該設備不僅能夠有效、正確地識別不規則心跳,還能從6種不同類別中確定心律失常亞型,準確率接近95%。
在機器學習工具可以分析新數據之前,這些工具必須首先準確可靠地將訓練數據分類為不同的類別。對於當前的硅基技術來説,要對心電圖等大型數據集的數據進行分類,需要100多個晶體管,每個晶體管都需要自己的能源設備來運行。但該納米電子設備只需兩台能源設備即可執行相同的機器學習分類,大幅降低了功耗。
團隊先訓練該設備來解釋心電圖數據,這項任務通常需要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花費大量時間。而該納米電子設備能夠從10000個心電圖樣本中準確識別每種心律失常類型。通過繞過將數據發送到雲端的需要,該設備不僅為患者節省出關鍵時間,還保護了患者隱私。
未來這些納米電子設備可整合到日常可穿戴設備中,根據每個用戶的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定制,以實現實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