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創富頻道 > 新目錄 >

身殘志不殘 殘疾女子辛酸創業開辦服裝藝術學校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威海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李勁松現任威海高技區一家服裝藝術學校的校長。她的事業每前行一步,如同她每天拄著雙拐攀爬學校那4層高的樓梯一樣,要付出超乎常人幾倍的努力。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來威艱苦創業、殘而不廢的女校長。

       被大學拒之門外

       上個世紀60年代,李勁松出生於黑龍江省的一個城市。當她8個月大時,一次災難性的高燒,永遠地剝奪了她右腿的活動能力,開始了她的“顛跛”人生。

       儘管這樣,性格活潑開朗的李勁松,在童年時代依然是無憂無慮、快樂十足的。她能自然地融入到同學當中,開運動會時,她忙前忙後統計運動員的參賽項目,做好後臺服務工作;需要文藝演出時,她便承擔起指揮和編舞的職責。李勁松從沒把自己當成“另類”,也從來沒有感到過自卑,因此,她有很多要好的朋友。

       李勁松的學習成績一向是名列前茅。1979年,她報考了瀋陽藥劑學院。可喜的是,她順利通過了高考的復試,成績在全區排第3名。全家人在短暫的歡喜之後,又陷入了失望。在參加體檢時,李勁松被一句話:“你回去吧!”打發回家了。當時,殘疾人是沒有資格上大學的。

       然而,不肯向命運低頭的李勁松,又萌生出做個小説翻譯家的夢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同時自費攻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的英語和齊齊哈爾廣播電視大學的中文。後來由於缺乏得力的老師指導,她只好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出嫁是完成任務

       光陰荏苒,轉眼李勁松26歲了,她在一個大學圖書館找到了一份中英文資料編目和整理的臨時工作。李勁松自費上大學時,曾經有過一位非常要好的男同學。但由於他們同是身患殘疾,“以後誰拾燒材?”“陰天下雨,誰去買醬油?”等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讓他們有緣沒份,最終沒能走到一起。而她的同學、朋友都陸續結婚、生子,人們紛紛給李勁松介紹男友。可所介紹的人不是年齡過大,就是離過婚帶孩子的,李勁松心里落差很大,見過一個,回來就要哭一場。後來,她得知年邁的媽媽為她的婚事在背地裏也是經常落淚。她突然意識到,不能讓自己成為老人的累贅,把自己嫁了,是為父母解脫負擔,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於是,她不再去費時地追求理想的婚姻,告誡自己:只要四肢健全、為人正直,就可以委身相嫁。

       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張勁松與他相識了。他生性內向、靦腆,儘管家境較差,卻聰明、正直,是老師看著長大的。要強的李勁松感覺自己很強大,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他,能夠指導他今後的人生目標。他也的確很欣賞風風火火的李勁松,特別地尊重她。於是,他的老師為他們做了主,1990年,兩人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他們婚後相互尊重,日子過得和平常人沒什麼兩樣。第二年女兒的降生,為這個家庭平添了諸多快樂。

       他就是李勁松的前夫。

       丈夫一去不復返

       婚後,李勁松被臨時工作的圖書館辭退了,丈夫所在單位的效益也不景氣。養家糊口這一簡單而現實的問題,正式擺在他們面前。

       李勁松生性樂於助人,對繪畫和色彩欣賞有特殊天賦的她,從上高中時起,就開始幫助同學、鄰居裁剪衣服。1992年,很了解她的一位高中同學告訴李勁松,威海正處於開發階段,服裝裁剪技術還不高,動員李勁松到威海謀求發展。於是,李勁松夫婦滿懷激情,把孩子給父母留下,便來到威海。

       開始時,李勁鬆開了個裁縫店。由於她裁剪的衣服款式新穎大方,口碑很好,生意也是紅紅火火的。後來,李勁松批韓貨、進品牌服裝,轉做服裝生意。由於缺乏經商之道,而又心地善良的她,在生意場一次次被耍弄。她的生意失敗了。

       有服裝裁剪技術的李勁松,準備“收兵回師”,做批量服裝加工。於是,她雇了一些工人,購進了一批較新進的機器設備,自己則騎著小摩托車到處跑訂單。令李始料未及的是,對於沒有任何社會經驗並身患殘疾的她來説,要拿到一份訂單,難於上青天,多數韓企的客戶根本連説話的機會都不給她。而對稍微能搭上話的私企客戶,她有意邀請客戶吃飯,拉近點兒距離,可她得到的答覆一般是:“腿不好,不用請吃飯,等有活就找你。先回去吧!”。就這樣,她始終沒能有機會與客戶進一步溝通,40多天下來,李勁松沒等到一份訂單。為了不讓工人失望,李勁松不僅每天照付工人工資,還給技術好的工人增加工資。李勁松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自卑,學生時代的強項此時卻變成了她的弱項,她交不到一個朋友,她渴望能有個人給她指點一下。可是,李勁松沒能如願。

       不服輸的李勁松還是頗有毅力的,她看準了一個大客戶,就天天跑去等,練就了一幅“厚臉皮”。終於有一次,她抓住了機會。在那個公司裏,一個韓國客商將一份催得很急的訂單交到一個業務人員手中,巧的是:一個聽不懂漢語,一個聽不懂韓語,兩個人比劃了半天也沒能溝通明白。當時在場的李勁松,走上前去將漢語翻譯成英文與對方進行交流,總算解了圍。事後,那位業務人員稍微改變了態度,李勁松也因而拿到了那個訂單。而此後,受全球氣候變暖、冬季服裝銷量少、訂單少的影響,以及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服裝加工成為一種低附加值的勞動,利潤微薄。李勁松的工廠缺少流動資金,又陷入艱難的尷尬境地。

       生意場上的一次次失敗,10多萬元的投資沒見成效,李勁松的丈夫難堪重負,開始酗酒。從1999年開始,他每年5、6月份就回老家,等冬天時再回來,幫李勁松買煤、燒爐子;天暖和時,他又走了。如此多年,終於在2004年,李勁松的丈夫走後再也沒回來。李勁松嘆息道:“夫妻一場,我們誰也沒能改變誰。”

       困難之時仍濟困

       丈夫走後,李勁松一個人帶著正在讀初中的女兒,除了一大堆債務,一無所有,連每月的房租、水電費也不能及時交上。李勁松也想過逃避、想過一死了之,可當她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兒時,又重新振作起來。對服裝行業情有獨鍾的李勁松,痛定思痛,感覺自己更適合做老師,做服裝藝術的老師。她先做了市場調查,發現目前的相關教材知識陳舊,需要更新,而且學生理論和實際脫節。針對這些,她都有相應的彌補措施。李勁松明白“打鐵先要自身硬”,便買回韓國的新款衣服,拆開來研究。有時為了一個袖子的造型,她要琢磨一天。2004年,李勁松的服裝加工藝術學校成立了,她引進韓國、日本等先進的服裝技術教學模式,理論聯絡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由於學校的名氣小,生源少,慢慢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即便是這樣艱難,李勁松仍是充滿愛心。一個來自湖北的男孩在她的學校學習。一次,那個男孩告訴李勁松,他的妹妹向李勁松一樣,患有小兒麻痹,也想學習服裝裁剪。但家裏負擔不起他們兄妹倆人的學費。聽到這些,李勁松深知,在困境中,能有人幫一把,的確是“雪中送炭”,甚至能受益終生。她馬上答應讓那個男孩的妹妹也來學,而且免收學費。後來,那個女孩學成之後,回到湖北漢正街自己開起了店,生意很好。

       除此之外,李勁松還主動減免她認為比自己還困難的殘疾人的學費,為他們提供再就業培訓的機會。

       人性化發展學校

       “梅花香自苦寒來”。如今,技術和教學都很過硬的李勁松,贏得了同行業的讚譽;她也經常與國內、國外的客戶切磋技術問題。待日後學校運作好了以後,李勁松將更加人性化地發展她的服裝學校,為在這裡就業的人員提供食宿及勞動、醫療、養老等保險。李勁松由衷地表示,如果在這裡工作的男女殘疾人有意結合,她也認為比較合適的話,她將支持他們,“以現在的生活條件,兩個殘疾人完全可以生活得美滿。”為解決這裡殘疾人的後顧之憂,不重蹈她的覆轍,李勁松甚至有為他們提供住房的想法。

       採訪結束時,李勁松表示:“殘疾人要融入社會,不能等待、抱怨和痛苦,首先要自食其力,給自己供養和充電。只要有文化,有事業心,有愛心,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她告訴記者,服裝專業的技術性極強,心靈手巧的人才能學好。肢體殘疾的人或聾啞人,大多具備這樣的天賦和能力。她願意為殘疾人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也希望殘疾人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