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三農在線
中國熱科院南亞所所長謝江輝(前排左一)接受攀枝花果農贈送的特殊禮物——苴卻硯大芒果。
這是世界上最重的“芒果”了!盛夏時節,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新農學校的11位芒果種植學員,在校長趙家華的帶領下,千里迢迢把一顆重達140斤、用中國名硯之一的苴卻硯雕刻而成的大芒果運到廣東省湛江市,親手把它贈送給了長期幫扶果農科技致富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來自大龍潭鄉新街村的陳西平一下火車就深有感觸地説,最讓他感動的人就是熱科院南亞所的芒果專家和新農學校的趙校長,是他們手把手地教果農學科學學技術,走向富裕的。2006年以前陳西平家裏就有400株芒果樹,由於不懂科學施肥,也沒有防治病蟲害,任其自然生長,結果一家四口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後來,他報名到新農學校學習,是南亞所的芒果專家走了三、四里泥濘的山路,親自到果園查看,找出了施肥不當造成生理性病害的原因。如今,陳西平家的芒果樹增加到1500株,挂果的有400株,今年純收入能拿到7萬元。嘗到甜頭的他興奮地説,是科技讓過去只開花不結果的風景樹變成了現在的搖錢樹!
務本鄉葩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吳紅林去年底才到新農學校聽專家傳授科學種植芒果的課程,今年僅農藥一項開支就節省了3000元。過去施化肥,現在只施生物有機肥和農家肥,成本肯定也會降。
“摘果後,到來年2月開花、5月套袋、6月雨季來時,再到10月採果之前,整個過程什麼時候施肥?施什麼肥?施多少肥?”, 在與南亞所領導和專家的座談會上,吳紅林提出了生産中還把握不準的問題。
“種多少年了?”,“10年了”。
“什麼品種”,“凱特”。
“什麼時候下雨?”,“6月,到10月下兩次,進入11月就不下了”。……
“果實發育期間,不要施過多肥,否則容易爛果,瓜果也會長得太大,易得黑心病;挂果不要太多,一棵樹保持1/3的枝條不挂果為宜”……
負責果樹營養的陳菁博士一邊仔細詢問吳紅林芒果管理情況,一邊耐心解答他的問題。
“給芒果套袋,你們嫌不嫌麻煩?”,南亞所所長謝江輝問道。
“套上袋,病蟲害少了,芒果就能賣上好價錢,不麻煩,不麻煩”,果農異口同聲地回答。
南亞所黨委書記孫好勤在座談會上表示,作為科研單位,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研究怎樣把科研成果短距離零距離送到農民手裏,同時,要探索農民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作為我們的科技攻關課題。謝江輝所長向大家透露説,熱科院已向農業部申請在金沙江幹熱河谷建立一個熱帶水果野生觀測臺站,及時採集科學數據,更好地為農業生産服務,為農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