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視界光影播客遠方的家Video看中國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小滿的含意是指此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了。麥類的籽粒逐漸飽滿,但尚未達到最飽滿的時候。小滿時節,江淮地區的平均氣溫一般都高於22℃,一派夏日景象。農事活動也即將進入大忙季節,夏收作物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秋收作物播種在即。
進入五月,迎來的第一個節氣便是立夏,也是夏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的這句詩最能代表立夏時節的景色。立夏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確定,“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説“春雨貴如油”。“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畫上句號,氣溫攀升的速度加快。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清明到了,意味著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雨水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每年2月1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雨水節氣。此時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春節意味著團聚、團圓,無論在哪,這一天都要回家,與家人相聚共度團圓年。這一天,遠航的親人都平安歸來;這一天,在外打拼的漢子都裝滿沉甸甸的行囊;這一天,遠行的遊子們都同心慶賀;這一天,洗征塵、慶團圓;這一天,喜圍爐、品年味;紅火喜樂又一年!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臘八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俗話説,過了臘八就是年。中國的春節年味兒,就是從“臘八”開始越來越濃了……
冬至過後就迎來小寒節氣,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這時正值“三九”前後,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期間常伴有大風降溫,雨雪天氣。“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時間是每年公曆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歷亥月的結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至此而雪盛也。”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説: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進入霜降,也就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就要來臨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以“寒”為名的。俗諺雲:“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都意味著天氣由秋涼向秋寒轉變。
中秋節又稱女兒節、團圓節、八月會等,時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秋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此外,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秋季的開始;每年8月6~9日期間,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候迎來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