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2009年9月30日端午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其中凝結了民族文化精華,應不斷加以傳承和發揚。

端午節起源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屈原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近代以來,學術界僅把傳説看作是節日風俗的一部分,而且眾多學者試圖從端午節的發生時間和風俗習慣出發,科學地探討端午節的真實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