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1-21 第54期

生命不僅是一張成績單


    11日,呼和浩特某“火箭班”學生、14歲的強強背著成績排名單從11樓跳下。有網友對這種拿生命來對抗現實的行為加以美化,以抨擊學校管理規定的不合理。對現實的問題要批評、質疑,但是這不能讓學生錯誤地理解可以選擇極端的對抗方式,反過來,老師、父母應該告訴學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珍惜生命,有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

分享
核心提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一個14歲的少年,在領取期末考試成績單的那天,縱身跳樓自殺,原因極有可能是成績下滑。

11日17時27分前,強強(化名)還是一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

17時27分,他從11樓縱身跳下,結束了年僅14歲的生命。

被鮮血染紅的一張成績單,在強強媽媽看來是“兇手”。

因為成績下滑而選擇跳樓自殺……眾人這樣猜測強強的死因。

在父母悲慟、眾人惋惜、網友感嘆之餘,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引起專家關注。

生命中最後一張成績單

除了強強本人,沒有人能夠了解他當時的動機。就連他媽媽也是猜測著。

11日下午,是期末考試返校領成績單的日子。午飯後,強強走出家門。家人沒有發現強強任何異常。

“我在家等著兒子,等回來的卻是……”強強爸爸數次哽咽後説。

當天,窩在家裏的沙發上等兒子的老李,聽到窗外一聲巨響,隨後人群迅速圍攏,老李也跑下樓。

17時27分,一個讓家人至今銘記悲痛的時刻,強強從11樓縱身跳下。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兒子,老李愣了半天才回過神了,他不願相信,血泊中的孩子是自己的兒子。但熟悉的帽子、書包卻把老李拉回現實。

警方調取的小區監控錄像顯示,強強進入電梯,經過自家3層並沒停留,直奔頂樓,出了電梯大步走向11層的窗口,蹬上窗口前的一條木凳一躍而下。出現場的刑警判斷,從錄像上顯示的毫不猶豫的態度看,強強在回家的路上已經做好了準備。

從學校到強強家有7公里的路,這7公里,孩子的內心經過了怎樣的鬥爭,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了解,這些本不應該屬於14歲孩子承受的煎熬。[詳細]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強強是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初一“火箭班”的學生。

呼市實驗中學在官網上這樣總結:呼市實驗中學是呼市地區社會最滿意、家長最放心、學生最嚮往的初級中學。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設有名師領銜的“火箭班”、“重點班”。學生小升初入學後,學校進行一次的摸底考試,考試排名靠前的學生,享有自由擇班的特權,那些成績單十分突出的學生則會進入“火箭班”。

記者試圖聯絡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校長,終因學校放假未果。

半年前,強強媽媽煞費苦心地把他送進了“火箭班”。

媽媽形容,進入“火箭班”後神經就一直要緊繃著,稍不留神就會被淘汰。和很多孩子一樣,強強參加了很多輔導課,補奧數、補英語。[詳細]

教育,不要偏離軌道

“逼子成龍”的父母、瘋狂攀比的老師、迷失于升學率的學校、推波助瀾的教輔産業……

不管什麼原因導致自殺,一個14歲花季少年的突然離去還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詳細]

核心提示:沉重的學習任務,使得三年級學生小芃的心理負擔越來越大,聽説要去參加英文與鋼琴兩個輔導班,竟然身體僵硬無法走路。後經多家醫院診治,確認小芃是心理壓力過大,患了癔症。

1月2日早晨七點,小芃的父母照例來喚他起床,這天他要去參加英文與鋼琴兩個輔導班。不想孩子竟然身體僵硬無法走路。後經多家醫院診治,確認小芃是由於學習繁重心理壓力過大,患了癔症。對此醫生表示,小芃並無器質性病變,只要針對性的減輕孩子的壓力,癔症便可解除。

時隔半個多月,小芃的媽媽劉女士回憶起那天的情境,還是非常清晰。

“叫了幾聲沒有應,我有點生氣了”,媽媽劉女士推開小芃的屋門,“讓你早睡不早睡,電腦就那麼好玩?!給我起來!媽媽給你花那麼多錢,還搭工夫,你怎麼就不知道心疼媽媽。”

小芃並沒像往常那樣應對幾句,也沒動。細心的劉女士察覺出一絲異樣。走到床邊扶起小芃,發現身體很僵硬。劉女士急忙喚來小芃的爸爸陳先生,陳先生命令小芃快點穿衣服起床,小芃卻表現出少見的痛苦狀,哭説自己腿動不了。

陳先生再次去扶小芃,也發現孩子的腿很僵硬,不能走路。此時,小芃的父母意識到孩子可能身體真的不舒服,立即開車去了醫院。

跑了幾家大醫院,外科檢查、骨科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等,都未發現骨頭、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最後到北京兒童醫院經確診,是癔症。什麼是癔症?小芃的父母很驚訝,醫生告訴他們,這是由某些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大等因素而引起。按照醫生的經驗,這樣的孩子多半是學習壓力導致。

對此,記者聯絡了小芃的班主任于老師。于老師表示,現在北京市教委抓減負很嚴格,學校給孩子留的家庭作業並不多,正常來講一兩個小時做完完全沒有問題。

“但是家長的一些做法我們就管不了了,據我所知,很多家長都要給孩子報各種週末補習班、訓練班,還有的家長買各種教輔書籍材料讓孩子學習。”于老師透露。[詳細]

核心提示:課業壓力失控是我國教育體制、教育文化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從根源上挖出學生課業壓力的原因,找到減輕學生課業壓力的有效解決途徑,任重而道遠。

北京市相當數量的小學生書包裏足有20多本,重量達6公斤左右的課本。北京市海淀區某大學附小一名11歲的小學五年級學生,每天就背著這樣沉重的書包,往返于學校、補習班和家的三點一線,幾乎沒有週六日休息玩樂時間。

從課內到課外,各類學科補習班、興趣輔導班五花八門,鋪天蓋地搶佔學生課餘時間;與此同時,各種配套輔導類書籍也不斷地被加進學生的書包。

記者了解到,北京許多的中小學生每天有十幾個小時的緊張學習;在小學階段開設的課程多達18門,每週上課時數超過30節,沒有盡頭的課業補習,留給孩子們的只有一個單向、灰暗、封閉的狹窄成長空間。而學生背後的家長也表現得很無奈,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壓力,他們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

事實上,學生因不堪學習和家庭重壓而離家出走、自閉抑鬱的例子層出不群;更有甚者,學生因受不了課業高壓,對自己的家人和老師暴力相向。這樣的悲劇舉不勝舉。

在面對激烈的升學壓力,不得不選擇強力補課的同時,家長如何警惕課業壓力對孩子造成的精神負擔和可能出現的精神問題。記者就此走訪了多位兒童心理教育專家和公立學校一線教師,教育工作者們無不憂心忡忡。

“少年兒童正處在生長髮育時期,過長的學習時間,導致身體過度疲勞、睡眠嚴重不足,進而體質下降,容易患上神經衰弱、脊柱彎曲、近視眼等病。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扭曲的心理狀態中,普遍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容易産生自閉、消極、抑鬱、暴躁等多種負面情緒,進而對學校、對教師、對家長産生了逆反心理,造成厭學、逃學、輟學現象。不僅如此,課業壓力還被學生帶回到家庭中,轉移到了社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來蓉對記者説。[詳細]

央視網評:沒有教育自主空間 健全人格無從談起

特約評論員:熊丙奇   時間: 2013-01-20

核心提示:當前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人格、心理髮展。比如,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變為分數與成績的關係,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讓孩子專心學習——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認為這浪費孩子的時間,實際上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立能力。

18日,是強強(化名)的“頭七”。上週五17時27分39秒,14歲的強強背著書包從11樓跳下,書包裏裝著剛剛從學校領回的成績和排名單。強強是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初一某“火箭班”的學生。成績單上,他的期末考試排名從全年級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

因考試成績下降就自殺,不少輿論認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個案,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去年6月,河南信陽息縣一名19歲高三女生在查完分數後離家出走不知去向。3天后,信陽南灣派出所民警在黨校附近的河水中將其打撈上岸,經確認,女孩已經死亡。去年9月,山東蓬萊一名13歲的女孩,因為摸底考試成績失利,趁父母不在家時,將家門反鎖喝下50毫升百草枯。更有甚者,深圳6名小學生稱成績不好留遺書出走欲自殺。

在強強的悲劇發生後,網民“寶貝能行”的話引起網友共鳴,這位網民説,“孩子,一路走好!天堂沒有作業,沒有考試,也沒有排名,那裏有你祈盼的自由,你再也不用早起晚睡、沒日沒夜地上課和學習了。你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情,至少有自己的週末了,終於可以不用補課睡個懶覺了。”這是對現實的責問,然而卻不利於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某種程度上説,這暗含著鼓勵學生以生命來對抗現實的意味。與之類似的還有去年一女生因學校要求其剪髮而自殺的事件,也有很多網友對這一行為加以美化,以抨擊學校管理規定的不合理。對現實的問題要批評、質疑,但是這不能讓學生錯誤地理解可以選擇極端的對抗方式,反過來,老師、父母應該告訴學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珍惜生命,有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

當前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人格、心理髮展。比如,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變為分數與成績的關係,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讓孩子專心學習——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認為這浪費孩子的時間,實際上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立能力。孩子的爺爺奶奶生病了,大多家庭選擇讓孩子讀書,不去看望爺爺奶奶,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對爺爺奶奶最好的孝敬,這能培養孩子的孝敬之心嗎?結果是到了大學,學校還得對學生開展所謂的“感恩教育”。

再就是,學生沒有任何自主空間,都被學校和家庭安排滿了,這樣的學生,不要説身心健康發展,就連生活的樂趣也喪失了。據媒體報道,北京一所學校的孩子突然起床不能走路,媽媽取消了一些補習課,孩子第二天就能下床了。這則新聞中的孩子是以裝病的方式,抗議父母給其報那麼多的補課班,可這一次“得逞”,下次還可能得逞嗎?他的母親會不會繼續逼他上補課班呢?

強強的母親悲痛地懺悔,如果再給一次他們做母子的機會,她決不會逼著孩子學習,決不會讓孩子非上“名校”不可,決不會再搶走孩子的週末。這聽上去令人動容,可有多少家長能由此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呢?其實,我們不要指望每個家長都能做到“三個決不”,而只要稍微給孩子一些自主空間。就如一直放在室內的花草,如果希望她們不早早枯萎,就要讓她們到室外去感受陽光雨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