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1-8 第46期

中國需要“行動派” 沒有誰是局外人


    愛心不分大小,行動不分先後。雖然我們不能馬上改變現在的社會現狀,可是我們的一個伸手,一個小舉動,或許能改變一個命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需要無數個體的推動和參與,沒有誰是局外人。每個公民的點滴行動,才讓社會變得更美好、更有希望。

分享

“儀人”吳華芳:用愛帶動一座城

記者:沈瑋  時間: 2013-01-08

核心提示:在江蘇鎮江這座江南小城,提到吳華芳可能沒有多少人認識,可若提起“儀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儀人”是吳華芳的網名,這個網名是她在鎮江最大的論壇“夢溪論壇”中使用的,她是這個論壇的子論壇“愛心家園”的版主。

在江蘇鎮江這座江南小城,提到吳華芳可能沒有多少人認識,可若提起“儀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其實,“儀人”是吳華芳的網名,這個網名是她在鎮江最大的論壇“夢溪論壇”(www.my0511.com)中使用的,她是這個論壇的子論壇“愛心家園”的版主。

目前,“愛心家園”是鎮江最大、最活躍的民間公益慈善團體。

“做這個事(公益慈善),我完全是源於內心深處的那股熱情,我不領取一分錢報酬,也從未因此獲得過任何物質上的獎勵,但是當我看到我們的行動能夠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別充實。”吳華芳這樣説。

涉足慈善 她為愛感動

吳華芳涉足公益慈善,其實是很晚才起步的。2008年,她跟隨丈夫在上海工作,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當她看到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都在為地震災區獻愛心的時候,她感動了,於是她去報名參加了上海市紅十字會的義工組織。

“我當時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接各種各樣的捐款、捐物的電話。”吳華芳告訴記者,最忙的時候,她連續接了14個小時的電話,“我就覺得,我們民族,在出現大災難的時候,是有著很強的凝聚力的,而且所有的人,內心深處都有意願去幫助別人。”

從那以後,吳華芳成為了上海市紅十字會的長期義工。2008年年底,因為女兒要參加小升初考試,吳華芳從上海回到鎮江照顧女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上網發現了鎮江本地“夢溪論壇”下設的子論壇“愛心家園”,她便註冊了“儀人”這個網名,開始參加“愛心家園”的活動。

“其實我就是個家庭主婦,可是做公益並不在乎你的身份是什麼,而是要求你一定要行動起來。”在“愛心家園”論壇上,吳華芳很快就成為了最活躍的網友,幾乎所有的活動,她都要參與。

漸漸地,“儀人”在“愛心家園”上聲名遠揚,2009年年底,“儀人”當選為“愛心家園”的版主。

愛就是用行動去表達

當吳華芳坐在記者面前時,你很難想象,就是她,運作著一個在鎮江本地最有名氣的公益慈善論壇。她外表柔弱,臉帶羞怯,根本不是那种女強人的感覺,但是她所做出來的事跡,的確令人欽佩。

從“儀人”當選“愛心家園”版主開始後的三年左右時間,“愛心家園”總共舉辦了近500場愛心慈善活動,平均2天就要辦一場。

從上海回到鎮江後,吳華芳一直沒有工作,平時她在一個朋友開的店裏幫幫忙,可是她根本無法保證正常的工作時間,只要一有公益活動,她就要到現場去幫忙。

不過,在很多受助孩子眼中,吳華芳就是“愛心媽媽”。可作為全職媽媽的她現在卻很少有時間陪伴剛剛上高一的女兒。

因為愛心活動太多,吳華芳有時甚至來不及給女兒做飯,好在懂事的女兒理解她,有時還主動幫助她。

“做公益慈善,其實也是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我家女兒現在也特別有愛心,在之前為西南旱災地區捐款活動中,女兒還幫助我起草了愛心捐款倡議書呢!”

時值年底,吳華芳更加忙碌。

“愛心家園”正在運作一個“溫暖行動”的計劃,在鎮江範圍內,她們尋訪到100戶困難家庭,在年前,她們計劃募集善款,幫助這些家庭過一個好年。

“他們真的特別苦,剛開始我都不敢相信鎮江竟然還有這麼窮苦的人家,可是他們確實就生活在那邊,需要你去幫助他們。”吳華芳計劃為這次行動募集超過10萬元的善款,“給每戶人家準備1000元左右的捐助,這樣就能保證他們過好這個年了。”

不過讓吳華芳欣慰的是,憑藉“愛心家園”多年來積攢下來的信譽,很多網友都熱心捐款,並且放心的將錢交給愛心家園團隊打理。

“我們有專門的理髮隊、洗腳隊、洗衣隊,都是義務參與到這個事(公益)裏面的,我們的500人QQ群,早就爆滿了,這裡面都是願意長期參加論壇活動的志願者。”吳華芳説,正是在這些志願者的支持下,愛心家園才能將愛心發揚光大。

在吳華芳看來,“愛心家園”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它的透明。

在“愛心家園”討論版上,有一個長期置頂的帖子,叫做“0511愛心家園善款公示”,在這個帖子裏,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會即時發佈在上面,而支出的每一筆善款,也會在相關財會人員核實後 ,及時的發佈到帖子裏。

“我們有專門的會計,她也是出於愛心,義務在幫我們打理整個論壇善款的收支情況”。吳華芳説,她從未計算過,一年下來,愛心家園到底接受了多少善款。只知道,每一筆善款都會專款專用,用在需要接受幫助的人的身上,每一筆善款,都會有圖片、票據等相關證明。吳華芳把這些證明發到論壇上,接受所有網友的監督。

幾年來,“愛心家園”論壇已經成為鎮江最大的公益慈善論壇,每年幫助超過500名困難群眾,在多家網站的慈善論壇排行榜上,“愛心家園”論壇都是名列前茅。

熱心網友造就“大愛鎮江”

“愛心家園”志願者的不斷壯大,得益於鎮江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關懷傳統,“給孤殘兒童一個家”“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生命志願者隊伍”“愛心家園獻血隊”等等活動,“愛心家園”的志願者一直堅持進行著。

而這些活躍在網絡上的志願者更是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奇跡。

吳華芳組織“愛心家園”的志願者參與了多次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活動,她本人也是登記註冊的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一直沒有跟我合適的配型對象,不然我早就去捐獻了。”吳華芳説。

鎮江的志願者們從2003年就開始發起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活動,到2008年後通過網絡渠道吸引網民目光,形成“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者團隊。截至到2012年8月,鎮江市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已經成功進行了3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挽救了30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人。

目前,鎮江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群體總人數達11817人,佔全省報名入庫志願者總數91202人份的12.9%,這意味著全省100個捐髓志願者中,至少有12個來自鎮江,而鎮江的人口卻僅佔江蘇全省的4%。

在吳華芳以及更多的熱愛公益慈善事業的人們共同努力下,鎮江有了另一個稱呼--“大愛鎮江”。

“鎮江是個小城,但是小城有大愛,愛,就是要用行動去表達。”吳華芳説。[詳細]

“綠色愚公”屈長友:30年綠化500畝沙漠

記者:寇德印  時間: 2013-01-08

核心提示:屈長友的家距離最近的村子有兩公里,是這裡僅有的一座小屋,它隱沒在“綠海”之後,這片“綠海”就是老人多年前親手所栽的八萬棵樹木。原來的沙漠真的變綠洲了,而這位老人也為此付出了30年的心血。

遼寧省康平縣沙金臺一年只刮兩次風,每次要刮六個月。曾經,風起的時候,漫天白沙遮天蔽日,甚至連房子都能被沙丘埋沒,方圓五百畝內寸草不生。如今,在原來的沙原上,高挺的白楊、蒼翠的勁松,仿佛綠色的海洋,彌眼望去,看不到邊際--沙漠真的變綠洲了,而一位老人也為此付出了30年的心血。

三十年一個夢

三十年,一個綠色的夢。把這個夢變成現實的人名叫屈長友,今年73歲,家住遼寧省康平縣沙金臺鄉敖力村。

近日,記者來到敖力村尋訪屈長友。知道記者要來,老人早已守候在山路旁,鬚髮飄然,紅光滿面,頗有些仙風道骨。屈長友的家距離最近的村子有兩公里,是這裡僅有的一座小屋,它隱沒在“綠海”之後,這片“綠海”就是老人多年前親手所栽的八萬棵樹木。

“三十年,我一直都住在這裡,看著、陪著這些樹。”屈長友對記者説。

推開屈長友家的房門,橫七豎八的柴草堆在堂屋地上,菜盆放在灶臺旁邊,屈長友的老伴則裹著棉被,蜷縮在內屋的火炕上。屈長友有些不好意思:“我老婆子受傷,兒子也出事兒了,最近家裏的不幸接二連三,沒時間打理啊!”

一個月以前,屈長友的大兒子在鍘牛草時左手不慎插入旋轉的鍘草機內,手掌當場被絞碎,不得已做了截肢手術,如今傷口稍愈,剛剛能下地。

而在十天前,又有不幸發生。屈長友的老伴兒胡淑凡出門上廁所。因為雪後山路太滑,老人一跤摔在地上,送到醫院診斷,胯骨骨折。

71歲的胡淑凡患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同時伴有其他疾病,無法使用麻醉劑,因此無法手術。現在,她只能癱在火炕上靜養,吃點簡單的接骨丹,連消炎藥都沒有打。屈長友嘆息説:“我沒錢給她打藥啊!大兒子手斷了,花了一萬多塊,現在真沒錢了。”

“如今家裏這麼難,為什麼不把樹林賣了,好給家人治病?”記者試著問。屈長友斬釘截鐵地回答:“這林子不能賣,沒錢我可以想辦法,可是林子賣了,樹就有可能被砍,樹要是被砍了,這裡可就全完了。”

變賣家産為造林

敖力村的沙漠面積約有500畝,由常年北風裹挾而來的細沙堆積而成。由於這片沙漠的存在,敖力村的土地基本無法種植,村裏老老小小,受盡了這片沙子的苦,而屈長友家三代均居住在敖力村,已經生活了一百來年。屈長友回憶説,風大的時候,行人走在對面彼此都看不清,在風力的作用下,沙丘像波浪一樣向前移動。

“我記得有一年,一覺醒來,我發現沙丘幾乎把我的房子埋沒了。”屈長友説,“當時沙子堆滿房墻,要是沿著沙堆的斜坡向上走,可以走到房頂上去。”

屈長友曾經在林校讀了三年書,學到了一些沙漠植樹的技術,所以他有信心改造這片沙漠。八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允許個人承包荒山,屈長友認為,機會終於來了。

屈長友眼中的機會,在別人看來就是個火坑。全村所有的荒山、荒地都被人搶著承包,唯獨這片沙原只有屈長友一人問津。

“那地方連草都不長,還能出啥錢?屈長友是不是傻了?”質疑紛至沓來,連屈長友的老伴也嘀咕:“種樹能出錢?”

屈長友當時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路是搞畜牧業,養牛、養羊,另一條路是種樹。

“養牛羊,年年進錢,養樹得三十年後能有收成,”屈長友也猶豫,當時他都四十多歲了,“但這沙子太坑人,我不能讓他繼續禍害我們,賺不賺錢另説。”

屈長友把家裏的三十隻羊、四頭牛、一頭毛驢全賣了,連自己村裏的房子也賣了,湊了能湊到的所有的錢,把這500畝沙地承包了下來。他帶著老伴來到山上,在一個土壕邊上挖起了地窨子。地窨子是一種半地穴式的房子,首先在地上挖深坑,然後在坑頂蓋上棚子,人鑽進去就是火炕,又暗又潮。

屈長友買來樹苗,開始植樹造林。別人的諷刺與嘲笑越來越激烈,屈長友則不聞不問,“我就是要證明給你們看!”

半夜遭狼群襲擊

在沙漠裏種樹,談何容易?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水。

沙地附近根本沒有水源,屈長友套上牛車,用兩口大缸反復回村子裏運水,這樣堅持了兩年。可是如此運水,水依然不夠用,澆樹尚不必説,就連人的食用水都成問題。

“冬天時候,路滑,沒辦法回村裏取水,我們就在山上採雪化水,用這個水來洗衣做飯。” 屈長友説。

井是必須要打的,但是在這邊地方打井非常困難。用鐵鍬挖開沙子一米多深,底下都是石頭,想要打井,只能用鐵釬子一點一點往下刨石頭,一天只能掘進半尺深,一口七八米深的蓄水井,屈長友一家忙乎了大半年。

水有了,植樹工作依舊很緩慢,原因還是沙子。細沙愛流動,沒有土,很難挖出樹坑,同時,有的地方岩石裸露,用釬子拋開半米深的石坑以後,還要向裏面回填沙子和細土,這樣才能把樹苗種上。所有這些工作都費工、費時,進展緩慢。

為了防止牲畜上山啃食樹苗,屈長友夫婦夏季每天早晨三四點起來,晚上八點還在山裏轉悠。

一年夜裏,兩位老人正在熟睡,突然門外狗聲狂吠,偶爾傳來老牛的慘叫聲。

老兩口掀開門縫向外面看,發現七八隻野狼正在圍攻屈長友家院子裏的牛犢子,那些野狼眼放綠光,在夜色裏極其可怖,兩位老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誰都沒敢動。天亮後野狼離開,在原來栓牛的位置,只剩下了半張支離破碎的牛皮……

“那時候,我們天天提心吊膽,” 胡淑凡説,“不僅要防著狼,還有蛇。”

胡淑凡回憶,當年她在屋裏做針線活,做著做著,房樑頂上吧嗒一聲掉下來一個東西,直接掉在大娘的懷裏。大娘伸手一摸,是一條手指粗細的小蛇:“當時沒把我嚇死!”

屈長友的小屋裏,大蛇、小蛇沒少前來拜訪,萬幸的是每次都化險為夷,他們並沒有被咬到。

如此戰戰兢兢三十年,500畝沙地終於披上了綠裝。

樹林一百萬都不賣

三十年裏,屈長友只賣過一次木材。那一年他身患疾病,家裏分文皆無,實在沒有辦法了,胡淑凡自作主張賣了一小批木材,得到將近一千塊的收入,用這些錢來為屈長友治病,但僅此一次。

2005年春季,一位商家看上了屈長友的林子,出資一百萬欲購買,老人一口回絕。

“這座青山多少錢也不賣了,我要把他永遠保留。”屈長友説。

當年他夢想讓這片沙原變成綠洲,如今三十年夢圓,他怎麼可能再親手毀掉這個夢?

屈長友承包這塊500畝的沙地,承包期恰好三十年,今年春季,屈長友又跟村裏續簽了合同,這一次,他的承包期是17年。這個“綠色愚公”要把他的夢繼續圓下去,如今,屈長友連接班人都選好了,他把自己的大兒子留在身邊,他要求自己的兒子:“你將來一定要替我把這片林子照看好。”

夕陽西垂的時候,屈長友老人又戴上帽子手套上山了。晚霞中,老人的背影被夕陽照得金碧輝煌,與遠處的青山融為一體。於是,你看不清哪是山,哪是樹,哪是他了。[詳細]

核心內容:除了記者這份本職工作外,還利用自身影響力參與各種社會公益事務,她就是被廣州的街坊和網友稱為“微博公益女王”的劉穎婷。她認為,媒體人在公益圈裏能發揮正能量,能夠聚合更多資源推動公益的發展。

“稍等一下,剛剛有網友出了更高的價錢,我轉發一下就好。”下班後的劉穎婷並沒有停下來,她正利用微博進行“新年愛心第一拍”,把@恒愚法師捐出的墨寶《天道酬勤》進行拍賣,並準備把拍賣所得悉數捐給由廣州青年志願者網舉辦的“愛心溫室”。

劉穎婷是廣東電視臺的出鏡記者,也是去年轟動全廣州的大型公益活動“全城義剪”發起人之一。對劉穎婷而言,微博和公益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也是她追求的生活態度。在親身參與了一系列的社會公益活動之後,她已被廣州的街坊和網友稱為“微博公益女王”。

患者家屬“有尊嚴的求助”

“總是充滿熱情與活力,城中大小事件的現場總能看到她的身影,除了記者這份本職工作外,還利用自身影響力參與各種社會公益事務。”有熟悉劉穎婷的朋友,曾經這樣評價她。

面對這樣的評價,劉穎婷還是強調,她首先是一名記者,在有空之餘才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目前我的定位還是電視臺的民生記者,所以在工作期間我也會去尋找一些公益主題的新聞, 但公益僅僅是民生新聞的一部分,所以做公益是我做好本職工作之餘才想的。”

讓劉穎婷真正走上公益舞臺的,是去年一場轟動全城的“全城義剪”活動。

去年2月7日上午,剛放完新春假期的劉穎婷像往常一樣,早早地起床翻閱微博,希望尋找適合的新聞線索去採訪。

“一個多次被轉發的微博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劉穎婷説,“一名叫劉碧心的女孩患了白血病,缺乏足夠的手術費,她父親劉仁能辭去美容美發機構的工作,在家中開始了特殊的救助:通過剪髮來換取熱心市民的幫助。一個月下來為女兒籌集了7000多元的救命錢。”

劉穎婷沒有猶豫,她立即通過採訪挖掘出這則普通求助新聞背後的意義:劉碧心病情危急,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的十多萬補助早已用完,若不趕緊籌集手術費,一個可愛的生命將從此消逝;與此同時,身為理髮師的劉仁能也在家裏免費給熱心捐贈的市民剪髮,回報社會。

“世上需要幫助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要別人白白捐錢給我?”劉穎婷説,“這個問題,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出現過,但我是頭一次找到答案--因為我願意用我的雙手用我的技能來回饋幫助我的人。”

“父愛光輝形象,以及其接受善款時以手藝來回報社會,讓大家都感到他的尊嚴,讓大家看到這些重病兒童的家長並不是社會的累贅,他們也在用積極的行動改變命運。”

全城義剪 籌款數十萬

劉碧心向社會求助的新聞當天晚上就播出了,並且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家都被這種有尊嚴的求助感動,電視臺的節目熱線被打爆了,街坊們都紛紛表示要捐款。”

街坊們的熱心讓劉仁能感到不安,原因是街坊太多了,他幾乎忙不過來,甚至有不少前去“剪髮”的街坊把錢放下就走,“未能提供週到的服務,我覺得這樣很不好。”

與此同時,南方醫院也傳來好消息,與劉碧心匹配的血型已經找到,隨時可以做骨髓移植手術,但是高達60萬元的手術費也是擺在劉家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即使24小時不眠不休地幫熱心市民剪髮,單靠劉仁能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籌集到60萬。”劉穎婷意識到,劉仁能的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如果沒有一個更大型的活動做依託,劉碧心很難得到更多愛心人士的關注,很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機會。

“面對生命的呼籲,我無法置身事外,於是決定借助微博的力量,集結全城多家媒體、熱心網友和社工組織進行分工,迅速成立碧心救助小組,並首次提出全城義剪的概念。”劉穎婷告訴記者。

隨後她在微博上向5萬多名粉絲發出倡議:“緊急招募!行動起來,救救碧心!我們急需髮型師或者髮型學校幫助,請各位幫忙;另急尋活動場地,有意做志願者的親們,也歡迎報名!”

瞬間,這個提議在微博上引發強烈反響。“需要多少髮型師都行,只要有需要。”劉任能曾經工作過的天懿美容美發機構第一時間作出表示。

隨後,全國工商聯美容化粧品業商會也發出號召,希望廣州乃至周邊地區的髮型師能加入行動,“獻出我們的愛心,行業兄弟如手足,理應守望相助”。

“全城義剪”不只吸引了普通網民的關注,更得到頗有影響力的政府機構和文化名人的支持。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廣州地鐵等官方微博接力轉發,擁有1700萬粉絲的演員姚晨轉發並承諾“一次性認購500張愛心剪髮卡”,演員文章認購了1000張剪髮卡,雖然兩人最終並沒有前往廣州理髮。

2月12日,他們就在劉碧心的母校東風西路小學盤福校區進行了“全城義剪”,其中150位理髮師義務助陣。根據家康社工的統計,截至2月13日下午4時30分,共有944人前去剪髮,2800人捐款,現場籌得善款38萬元,加上網絡募集、中國美容美發協會捐贈及其他途徑籌集的各10萬餘元。

公益不停 用小愛換大愛

 

除了策劃“全城義剪”之外,劉穎婷也不斷利用自己的微博,為有需要幫助的街坊出謀劃策。其中,“換物救人”的方式就深得網友歡迎。“我是以小愛換大愛”,每一次換愛的方式都是非常簡單和大眾化的,人人都可以仿傚。“劉穎婷説。

2012年4月14日,劉穎婷發佈了一條“換物微博”,“因臨時有事,現有兩張今晚8點林憶蓮演唱會二等票轉讓,原價880元/張,現1000元兩張起拍。拍賣款全數捐給急需手術費的白血病患者小科。”

這一次,她為小科籌得了2000元的善款。“當時時間很緊迫,演唱會又不等人,所以拍賣只能到下午4點結束,但依然為小科籌了2000元的善款”劉穎婷説。不過,最讓劉穎婷感動的是,網友們完全接受她這種以物換物、以愛換愛的行善方式,“一開始把演唱會門票放上網拍賣的時候,還擔心網友們把我當成黃牛黨呢,哈哈。”

當晚,劉穎婷又在微博上上傳了小科含淚翻唱的《至少還有你》。據不完全統計,劉穎婷在參與的小科救助活動中,一共為小科籌得了接近14萬元的善款。

媒體人做公益:能力越大 責任越大

“全城義剪”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終究沒能拯救小碧心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市民大眾關注公益活動的熱潮漸漸退卻,但劉穎婷在微博上發起的”用大愛換小愛“活動一直在持續進行,她也依然在堅持著記者做公益的道路。

對於媒體人做公益,她有自己的看法,“媒體人的工作性質就要求新聞真實,這和愛心個案也一樣,首先要去核實過了才能去報道,不能為了號召大家捐款就誇大情況,因此媒體人所做的也是所有公益形式必須做到的真實、公開和透明。”劉穎婷説,“與之相輔相成的一點,其實是媒體人比其他行業的從業者能夠接觸更多不同的人,從官員到平民老百姓,這也就決定了媒體人能更好地調動身邊的資源去幫助別人。”

“我是誤打誤撞半隻腳進了公益圈,但是也看到了媒體人在公益圈裏發揮的正能量,能夠聚合更多資源推動公益的發展,因此我也會堅持做下去的。”顯然,現在的劉穎婷早已把公益變成一種生活狀態。

“在看似毫無章法的環境下,其實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塑造出自己所走的路,我也希望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將公益進行到底。”[詳細]

民間打拐英雄魏繼中:小老闆轉身辦專業尋人網

記者:袁育堃  時間: 2013-01-07

核心提示:魏繼中是民間打拐的獨行俠。只要接到了舉報線索,魏繼中就會單槍匹馬,深入當地核實情況,然後和當地警方合作,解救被拐兒童。四年時間裏,老魏成功幫助61個家庭重獲團聚。

魏繼中是民間打拐的獨行俠。只要接到了舉報線索,魏繼中就會單槍匹馬,深入當地核實情況,然後和當地警方合作,解救被拐兒童。四年時間裏,老魏成功幫助61個家庭重獲團聚。

建築老闆轉身打拐志願者

今年48歲的魏繼中,曾經是一位承包建築工程的小老闆,家境不錯。然而, 2008年他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期節目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那期節目講述了志願者們幫助一對年輕夫婦找到被拐孩子的故事。已經一貧如洗的父母和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抱頭痛哭的場景,讓老魏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從此,他開始嘗試成為一名尋親志願者。近四年時間內,老魏的尋人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新疆,山西,貴州,內蒙,廣東。為了尋找失蹤孩子,他蹲點守候人販子,經常一守就是一個月。

由於長期四處奔波,魏繼中的腳經常會腫,到休息的地方就用熱水泡腳緩解一些。他很享受其中的快樂,當他看到失散的孩子被解救後撲在媽媽懷抱的那一刻,那種溫暖和甜蜜是無以言表的。在老魏的幫助下團聚的家庭,失散孩子時間長的有20多年,短的僅有幾天。

據了解,魏繼中一年內基本上有11個月在外面,一年在火車上的時間有七八十天。很多鄰居都認為老魏有好生活不會享受,整天不顧家,只知道往外跑,很傻。但老魏説,“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和我一起出去,找到孩子,從頭到尾經歷過一次的話,我相信他不會再説我是傻。他那個時候肯定會有種快樂感,幸福感。”

貼錢打拐,只為幫人尋親

魏繼中不僅要貼時間,而且還要貼路費,電話費,食宿費。為此,老魏的愛人很不能理解。“以前車房都有,過得多好,現在他就要把車賣掉,我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是圖兩個錢我也沒話講,但他不圖錢反而是貼錢。”

在這四年裏,老魏基本上沒有往家裏寄過錢,愛人和他吵鬧過,但依舊阻止不了老魏打拐的決心。在打拐的日子裏,儘管他省吃儉用,老魏仍然花去了十多萬元,這錢全部來自於他的個人積蓄。

魏繼中對自己很摳,出門打拐經常住二三十塊錢一晚上的大通鋪。不管去哪,路途有多遙遠,他都是坐火車,而且只坐硬座,不捨得買臥鋪票。志願者珊寶告訴記者,老魏坐火車不坐臥鋪是為了省下更多的錢,能找到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儘快回到家人身邊。

“每當我看到家長給我打電話求助的時候,就忍不住會去。”老魏説他自己是志願者,他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但大家都知道,老魏這條路很難,也很無助。“又心疼又氣,用的錢沒有回來,又要我給他打錢,有時候我的女兒也會打錢給他。”愛人每次勸他,都無功而返。對於家庭,老魏有許多愧疚,可每當看到失去孩子的父母渴望團聚的眼淚,他就無法停下腳步。

摔斷肋骨依舊堅持打拐

2010年4月18日,三歲的丁傑在貴州大方縣走失。“媽媽真的不想活了!媽媽一定要找到你。”看到家長的眼淚,魏繼中心裏有種放不下的感覺,他暗自想,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話,一定要讓這個家庭團圓。半年時間裏,老魏一直在孩子走失的村子附近走訪調查。2010年12月,一絲希望出現了。有知情人提供線索,老魏立即趕到村裏核實情況,卻沒想到在這條路上發生了意外。

“當時遇到了凍雨,我從山上摔下來,摔到前胸,差不多有二十多天動不了,但不管怎麼樣,就像我跟他爺爺説的,我説你別急,一定讓孩子回家過年。” 老魏的堅持和執著感動了丁傑的家人。

大病初愈後,老魏又立即開始走訪村民,打聽線索。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人販子藏匿孩子的地點,老魏立即向警方舉報。

2011年1月13日晚上,貴州警方成功地從一間出租屋內解救出了失蹤兒童丁傑。“當時家長那種眼淚馬上就出來了,我看了很心酸。” 此時,小傑已經和父母分開整整九個月了,老魏圓了丁傑一家的團圓夢。

孩子回家這一天,丁家人燃放了鞭炮,意味著這是孩子的一次重生,從小丁傑的家到鎮上還有五里路,鄉親們一早就來到了鎮上,一路護送孩子回家,第二天一早,家人為孩子剪了頭髮,換上了全新的衣服和鞋子,臨告別的那一刻,小丁傑親了老魏。

“當時真是開心快樂,這種心情説不出來,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甜。”老魏説,只要能夠讓孩子和父母團聚,他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也是支撐他一直走下去的力量。

老魏創辦專業尋人網

因為對家長的痛苦感同身受,因為對人販的惡行深惡痛覺。老魏踏上了專業尋親之路,2010年,老魏創辦了一個專業尋人網站--老魏尋人網。首頁挂滿了被拐兒童的各種信息,有孩子的照片、出生年月、父母的聯絡電話或QQ號碼。照片上還附有一段話:“請把這張照片轉到您的QQ群和論壇,好人有好報。您的每一次粘貼都給我們帶來一次希望,舉手之勞,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我辦這個網站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全社會都動起來,參與到全面打拐。全民都有防範意識了,真的會天下無拐。” 魏繼中説。

2012年7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隨手公益關注到了老魏,並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幫他解決了打拐過程中的部分開銷。

民間打拐這條路,老魏走得很艱難,但也很堅決。費時、費錢、費盡心力,只為看到親人相聚。老魏希望更多的人關注打拐,加入打拐,共同解決拐賣兒童這個長期存在的社會惡疾。

打擊拐賣兒童行為是社會共識。政府需要進一步發動民間打拐熱情,民間也應積極行動,使群眾打拐長期化。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員,老魏正在儘自己所能,通過實際行動,成為一步步地解決拐賣兒童問題的重要社會力量之一。[詳細]

核心提示:程德忠輕易就會被週遭所感動,正因為如此,他也想盡力感動週遭。15年來,程德忠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感動更多的人,跟他一樣承諾死後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還能用”的器官。

“爺爺,我要捐錢。”1月4日,貴陽甲秀樓廣場南隅,“微笑小屋”前,一個清脆的童聲為嚴寒中的貴陽帶來了一股暖流。

路過此地的一個孩子,將兩塊錢墊著腳塞進了捐款箱中,此舉讓正在值班的程德忠鼻頭髮酸,激動地拉著孩子説這説那,直到孩子不好意思地走遠了,程德忠臉上的表情依然充滿暖意。

作為一個71歲的老人,程德忠輕易就會被週遭所感動,正因為如此,他也想盡力感動週遭。15年來,程德忠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感動更多的人,跟他一樣承諾死後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還能用”的器官。

自從1996年程德忠承諾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後,這些年來他不停地奔走著、宣傳著,希望更多的人捐贈器官,甚至數次攜帶宣傳資料,自費走遍全國20多個省市進行他的宣傳之旅。

為此,程德忠被外界譽為全國遺體器官捐贈第一人,他尚健在而器官已經捐得“一乾二淨”的事跡,也引來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只要是做好事幹啥都很快樂

 

天氣轉冷,學生也陸續放假,程德忠和他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隊隊員們,主動承擔起學生志願者們“微笑小屋”的值守服務工作。作為貴州省團組織、文明系統志願者的主要陣地,“微笑小屋”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為市民提供道路、公交等問詢服務,併為市民提供急救藥品和接受捐款等,平時有學生志願者值守提供服務。

因為貴陽第一場雪開始融化而驟降的氣溫與敞開的窗戶,“微笑小屋”內溫度很低,程德忠必須時常走動、到外面活動筋骨暖和身子。

“只要是做好事,幹啥都很快樂。”抱著暖水袋在“微笑小屋”跺著腳的程德忠對央視網記者説,利用這個平臺,他也能順帶號召大家捐贈器官。

“我覺得遺體器官捐贈宣傳第一人這個稱號,更適合我,”程德忠説,作為老年人來説,身體大多數器官在死後基本衰竭無用,唯一還有價值的就是角膜和遺體,他一直奔走呼告的,就是希望能發動更多的人捐出角膜和遺體。

“一想到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看不見光明的人想要角膜,而很多人死亡火化了,角膜跟遺體一起被燒掉了,多可惜啊,”程德忠想到的是,如果大家都承諾死亡後捐出角膜,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盲人能見到光明了。

做好事也是為了自己

據程德忠回憶,讓他受觸動並走上捐獻身體器官道路的原因,是通過中央電視臺一檔關於白血病人呼喚骨髓移植的電視調查節目。那是1996年,剛退休的程德忠看完節目後,毅然自費從貴陽到北京捐獻了自己的骨髓,他因此也了解到人體器官愛心路上,受體和供體之間強大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很多人因得不到及時的配型,或生命消逝、或永遠處在黑暗之中。

於是,從那時起,程德忠開始關注器官捐獻,隨後也將自己的角膜、肝臟、腎等身體器官自願捐個“一乾二淨”。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有一次程德忠為了聲援關於“眼角膜捐贈”的爭議,再次自費去北京捐獻眼角膜,後因故捐獻未果,他便將向親人“籌集”來的一萬元捐給了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此舉成為中國第一個為該公益基金捐資的公民。

回到貴州之後,程德忠立即找到公證處,做了死後自願捐獻身體的公證,並寫下遺囑,除了將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悉數捐贈外,特別強調死後要後人將遺體直接送醫學院解剖室,供教學研究所用。

“與其讓眼角膜死後火化燒掉,還不如捐獻出來,讓更多的人見到光明,”程德忠一直認為,如果每個人都願意付出了,建立更多的眼角膜、骨髓、肝臟等供體源,當哪一天自己兒孫或親朋好友需要的時候,就不再那麼困難了。

“反正人都死了,遺體拿來給醫學院學生練手,也是幫助他們在今後更好地挽救生命,”程德忠希望他的這種想法,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10餘年的宣傳 近千人願意捐獻角膜骨髓和遺體

2005年,程德忠選擇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和山西等省,作為自己徒步宣傳的路線,每一個醫院、社區、廣場或者學校,都是他的宣傳陣地,儘管效果甚微,不過哪怕是發動起一個人,程德忠也會感動得睡不著覺。

20多個省市的自費行走和宣傳,加上橫幅展板等宣傳物資的開銷,程德忠這一趟“巡迴宣講”,花費掉了他多年的積蓄3萬多元。

“在宣傳過程中,有很多人也會不理解,甚至有人説我是神經病,”程德忠認為,這些都在意料中,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宣傳遺體器官捐贈的想法。

 

令程德忠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的宣傳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捐獻人體器官的行列。

2002年,一些志同道合的志願者開始聚集在程德忠身邊,他們自發組織了服務隊,程德忠任隊長。服務隊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遺體捐贈宣傳,如今服務隊成立了10餘年,全省遺體器官捐獻者將近千人,成員中有的人主動捐出了自己的角膜,有的人在骨髓幹細胞庫中登記捐獻,有的人則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院。

“有機會我還要出去宣傳,爭取走遍全國,”程德忠認為,個人的力量畢竟太小,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詳細]

核心提示:周晨燕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的一名主治醫生,在25年的工作中,她一直在和白血病患兒們打交道。而近7年多來,周晨燕的工作多了一項內容:她一直在努力籌集更多的錢,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救治。

白血病,又叫做“血癌”,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異常的克隆性惡性疾病。如今,兒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已經達到了80%,成人達到了30%,但因觀念老舊、資金不足、知識欠缺等各種原因,很多人仍然以為將之視為不治之症。

在現實中,很多白血病患者因家庭無力承擔高昂的醫藥費而被迫放棄治療,只能眼睜睜失去治愈機會,等待死亡。

這些白血病患者的境遇,時刻刺痛著“愛心媽媽”周晨燕的心。周晨燕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的一名主治醫生,在25年的工作中,她一直在和白血病患兒們打交道。而近7年多來,周晨燕的工作多了一項內容:她一直在努力籌集更多的錢,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救治。

她是貧困患兒的救命良藥

2011年2月,小芳澤的父親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會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貧窮本身已經是這個家庭的難關——從小孩發病到確診,已經東拼西湊花光了所有的錢。雖然孩子的報告狀況良好,只要進行治療,就會恢復健康,但化療需要的鉅額費用,遠遠超過了這個家庭的負擔能力。

周晨燕是小芳澤的主治醫生,從小芳澤確診為白血病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周晨燕明白這個家庭已經無力承擔治療費用。周晨燕開始聯絡一切能給小芳澤以幫助和捐贈的各種愛心機構,2011年6月開始,神華愛心行動、宋慶齡基金會、成都慈善會分別開始幫助小芳澤,前後共計資助13多萬,有了這些資金的支撐,小芳澤再一次接受治療。目前小芳澤已經回家休養,恢復得相當好。小芳澤的父親説,“如果沒有周醫生,我這個家庭肯定是撐不下去了。”

像小芳澤這樣貧困的患者家庭,周晨燕遇到很多。每當遇到這些無助的患者,周晨燕都會不動聲色地聯絡慈善機構,申請醫療救助,讓這些家庭撐過最艱難的時刻。在患者家屬的眼中,周晨燕無疑是孩子們最好的“愛心媽媽”,她不但要給孩子們醫治,還四處幫忙籌錢,“真是比親人還親”。

為了幫助貧困家庭多籌集治療費用,業餘的時間裏,周晨燕總是忙著奔走,讓醫藥公司再捐贈幾支藥,懇求她認識的企業老闆捐點救命錢,也忙著去和更多的慈善機構談資助,她總是説:“多點錢,就有更多的孩子活下來!”

得讓錢花在刀刃上

“除了醫生能做的,我還能做點什麼?”

自2005年起,周晨燕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組織救助白血病兒童的社會工作,四處聯絡朋友、企業,到各種機構求助,累計募集慈善捐款100多萬元,使40多名白血病兒童得到了救助。周晨燕説:“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多救治一個孩子。現在,更停不下來了。因為我知道,哪怕很少的一點錢,也能救一條命。”

“現在能夠幫助救助的慈善機構比較多了,我心裏比以前踏實了很多。”和七年前相比,周晨燕覺得自己成熟了很多,“我沒有想過什麼回報,只要我的寶貝們都能夠健康出院,我就覺得很滿足了。”周晨燕邊説邊開始複印救助申請,“得明天交過去,核實清楚後,錢就會到賬了。”

最初,周晨燕收到的個人、“散戶”捐款較多,現在她已經和多家慈善機構達成了長期幫扶的關係。確定了救助對象後,慈善機構需要一直跟蹤了解患兒治療情況,因此周晨燕每個月都要向資助患兒的慈善機構寄送資料,報告每個受助患兒的每筆花銷和最新病情。

中午的休息時間,也成了周晨燕每天整理受助患兒各種費用的時間。這個工作量越來越大,現在,她每天除了查房、審閱醫囑等本職工作外,還要做好類似于“會計”的審核統計,查看受捐助患兒的用藥情況,並對出院患兒的治療清單進行梳理,然後報送給捐助機構。

“這些都不怕,只要錢到賬,用到實處,孩子們就有救了,”忙著記賬的周晨燕忘記了瑣碎中的辛苦,臉上流露出滿足和欣慰。“隨時查看,就是確保用藥準確。我們不能因為有了捐助,就用貴藥。能節約一分是一分,這些省下的錢又能用到下一個需要救助的孩子身上。”周晨燕説。

給逝去的孩子建公益墓地

成都市南郊的金沙陵園裏有一片特殊的兒童墓地,那裏長眠著一些被疾病過早地奪去生命的貧困家庭白血病患兒。這塊墓地是周晨燕與志願者們通過募集慈善捐贈而修建的“公益兒童墓地”。

在山頂的墓地上並排矗立著5個小小的墓碑,墓碑上有孩子們可愛的笑臉。這個小小的園區裏經常挂著卡通氫氣球,墓碑旁擺放著各種口味的棒棒糖、可愛的毛絨玩具、燃著蠟燭的生日蛋糕……兒童墓地仿佛不是墓地,而是通往天堂的兒童樂園。

“開始將這些孩子們葬在一起時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就是覺得這樣的孩子不該那麼早離開。雖然在她們活著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她們的命運,但我們不希望她們走了以後很快都被大家忘記,我們想給他們找一個能夠安息的地方。”周晨燕説,她每年都會去墓地看望好幾次,每次都帶著孩子們喜歡的糖果、玩具、氣球和鮮花。

有時候,她會和孩子們説説話,有時則會靜靜地坐上半晌:“希望寶貝們看到禮物後,都能在天堂裏微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