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1-14 第49期

降低蔬菜流通成本不能紙上談兵

臨近春節,各地蔬菜價格紛紛持續上漲,“一元菜”在市場上早已難覓。央視網記者近日走訪合肥、南寧、內蒙古等地蔬菜市場,調查發現運輸蔬菜流通環節成本至少要佔到菜價的1/3到2/3,流通環節層層加價,從生産地到批發市場再到零首市場,菜價以幾倍甚至更多的幅度上漲。

分享
核心提示:地裏8分錢的大白菜進了菜籃子要8毛。滯銷的大白菜帶來的不僅是便民惠民蔬菜流通體系建設的現實命題,更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農業現代化路徑的思考。央視網記者在合肥及安徽省多個部門採訪,試圖解開蔬菜從滯銷到暢銷、從田間到餐桌、從現在到未來的種種“迷局”。

地裏8分錢的大白菜進了菜籃子要8毛。滯銷的大白菜帶來的不僅是便民惠民蔬菜流通體系建設的現實命題,更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農業現代化路徑的思考。央視網記者在合肥及安徽省多個部門採訪,試圖解開蔬菜從滯銷到暢銷、從田間到餐桌、從現在到未來的種種“迷局”。

蔬菜大流通格局形成 全國人民吃同樣的菜

連日的小雨降低了合肥市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的人氣。

“我們不希望下雨,希望下大雪,像2008年那樣。”很多批發商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庫存的蔬菜就能賣上好價錢。浙江的茭瓜、山東的韭黃、湖北的平包菜、山西的土豆、廣東的冬瓜、廣西的生瓜、海南的長豆角……四面八方的蔬菜匯集於此。氣溫下降,大棚蔬菜的生長週期延長,菜價應聲上漲。

“合肥本地的蔬菜只能供本地四個月左右,其餘時間,蔬菜基本都要靠長途調運。我們市場至少七成的蔬菜是長途調運來的。這幾年合肥市出臺政策扶持了,長途調運的比例在下降,菜價也降了很多。”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濤告訴記者。

“蔬菜是最早市場化的行業,也是最市場化的農業項目。如今,全國大流通格局已經形成,百姓餐桌四季豐盛。”安徽省菜籃子工程辦公室(下稱菜辦)主任王亞林告訴記者,在接納外地蔬菜的同時,安徽本地的蔬菜也源源不斷往外省調運。

來自安徽省農委的數字顯示,安徽省蔬菜種植面積為1240多萬畝,産量2450萬噸,以人均消費200公斤一年計算,安徽的蔬菜不僅能自己自足還能“出口”——長途調運到外省。

安徽蔬菜以輻射長三角城市為主,近年來,隨著高速路網的建設,安徽蔬菜開始長途調運到武漢、長沙、哈爾濱等地。

大白菜地裏8分 進菜籃子要8毛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地處淮河中游的安徽省懷遠縣的蔬菜種植面積一直排在安徽省前列,蔬菜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産量74萬噸。早在計劃經濟時代,懷遠縣就是“南菜北運”基地,農民種植的大白菜、蘿蔔、大蒜遠銷東北和附近的長三角一帶。2011年,懷遠縣被確定為全國580個商品蔬菜生産重點縣區之一。

“懷遠縣大白菜滯銷,只要8分錢一斤。”今年10月,這一則新聞讓懷遠大白菜尷尬地進入大眾視野。

“有人一邊收一邊哭,還有人乾脆不收了,直接用鏟車鏟。”奔波在懷遠與合肥之間做大白菜批發生意的懷遠小夥小周告訴記者。

60歲的孫重剛,懷遠縣人,種了二十多年的大白菜。

“今年投資了5000多塊,種植了14畝多一點的大白菜,到現在(12月17日)一棵都沒賣——沒人收,賣不掉。全部窖了,等有人收再賣。”

即使這樣,孫重剛告訴記者:“明年還要種大白菜。不種,幹嗎呢?”

“種了折本,幹嘛還種呢?”記者不解。

“不種,幹嗎呢?”孫重剛提高了語氣,再次重復了一遍剛才的話,拿掉了嘴上的香煙,抖了抖身上的大衣,十分不解記者的困惑。

“種大白菜簡單,又不費事,農民種習慣了,二三十年的習慣改不掉。”小周告訴記者,“一趟大白菜從地里拉到合肥,運費5分,人工費和倉儲費2分,進門費1分,這些流通環節的費用加起來跟大白菜最低收購價差不多。”

小周告訴記者,這趟他從懷遠收來的大白菜是三毛五一斤,運到合肥加上各種成本,批發價在四毛三到四毛五之間。

百米開外,當日,周谷堆菜攤上的大白菜零售價是8毛錢一斤。

家住合肥市潛山路盛世名城小區的徐阿姨隔兩天就要到菜市場買菜,她告訴記者,附近唯一的菜市場華府駿苑菜市場(合肥市規模最大、標準最高、配套最齊全的室內菜市場)裏的大白菜從來沒有低過8毛錢一斤,正常都是1塊錢一斤,不過附近幾家大的超市要便宜一點。

超市的蔬菜為何比菜市場便宜

到菜市場買到葷菜後,徐阿姨和幾個朋友還會到附近的“紅府”、“樂購”超市去轉轉,有時甚至會特意散步到一公里外的家樂福看看有沒有特價菜。

“超市的蔬菜比菜市場便宜,有時至少能便宜一半。”徐阿姨告訴記者,超市的大白菜曾經賣過三四毛錢一斤,青菜賣過五毛一斤,而菜市場,這兩樣菜從來沒有低過一塊一斤的。

之所以超市的菜比菜市場便宜,得益於“農超對接”。

“2009年開始,根據商務部統一部署,我們開展了農超對接這項工作,目前合肥市大概有五六百家大中型超市開展了農超對接。農超對接後,兩頭收益:菜農的菜比正常收購價要高10%左右,市民到超市買菜要比農貿市場便宜10%左右。”合肥市商務局市場運行調節處處長劉瓊告訴記者。

為了給市民菜籃子“減負”,2012年合肥市政府拿出了700萬資金投入便民惠民蔬菜流通體系建設,通過建設公益性菜市場、社區便民直銷店、補貼平價蔬菜流通車、網絡直銷等方式將更便宜、更新鮮的蔬菜送到百姓家門口。

安徽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處處長張遠琴告訴記者:2012年,安徽省通過安排1300萬資金在全省建設了28個公益性菜市場。公益性菜市場幾乎不收任何進場費用,大部分交由農村合作社經營,減少鮮活農産品流通環節。安徽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公益性菜市場的蔬菜售價比市場價格平均低15%左右。

為了緩解城市新建小區買菜難和菜價貴的問題,在蕪湖和馬鞍山,政府要求開發商必須按照規劃配套建設標準化菜市場,政府則以減少土地出讓金的形式收回新建菜市場的産權,指定商務部門管理。

農村菜價為何比城市貴

遺憾的是農超對接並沒有普遍開花,帶來普惠效益。

“安徽實現農超對接的不到20%。”常年跟蔬菜打交道的王亞林告訴記者。

“超市一開門,365天都要蔬菜,一些種植戶的産量小,跟不上超市需要,有時質量也不能滿足超市要求。”王亞林告訴記者:“最讓主管部門頭疼的是,有時簽好對接合同了,農民發現菜價漲了,他不賣了,賣給別人了。”

“2003年,新加坡一家企業在我們這推廣訂單式收購大蔥。他們跟老百姓簽訂大蔥收購合同,合同約定的大蔥收購價格是兩毛六分錢一斤。當年,全國大蔥減産,大蔥價格最高時漲到了一塊八一斤,老百姓這下不願意了,他們不願意賣了。又有一年,市場包菜價格比合同價格低,老百姓又吵著這家公司把超出合同範圍外的包菜都收去。”懷遠菜辦主任陳道群告訴記者,最後這家公司只好改訂單式收購模式為直接收購。

農超對接不上,或者無法對接,加上缺少大中型蔬菜集散市場,蔬菜層層流通層層加碼,於是出現了中小城市菜價比大城市貴,農村菜價比城市貴的怪現象。

以合肥周邊城市為例,由於附近六安(地級市)沒有大型蔬菜集散市場,反季節蔬菜都是從合肥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批發回去再批發、零售,多了一道流通環節,導致城市規模遠遠小于合肥的六安菜價比合肥貴,甚至縣城舒城的菜價也會比合肥貴。

記者從安徽省商務廳獲悉,建立大型蔬菜批發市場、交易平臺、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已經列入工作日程之中。2013年,該省將推動完成1家全國性和4家區域性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改造。

除了硬體配套 農業需要軟實力

是否建設了大型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實現了農超對接,老百姓的菜籃子問題就一勞永逸地地解決了?

答案並非如此簡單。

“我曾經到日本參觀,他們的信息平臺,一頭緊密聯絡市場,一頭緊緊聯絡種植農戶(每個種植戶都會加入協會,他們的協會相當於我們的合作社),一旦農戶計劃種植面積或者産量超出市場承載能力,協會就通知農戶減少種植,改種其他品種,這樣就很少出現像我們這邊的滯銷現象。反觀我們的農村,種植規模跟不上、信息手段跟不上、人才技術跟不上,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社又不多,導致信息收集落後市場,甚至信息失真,無法指導種植和生産;加上農村年輕人出去打工,空心化的農村怎麼能承載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呢?”擔任“菜辦”主任多年的王亞林從來沒有覺得肩上的擔子輕過:“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難點是農業現代化。要想農業現代化,我們最根本的是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大學生、知識青年走向農村。”[詳細]

從0.2元到1.1元:一顆大白菜的入晉之旅

記者:王莉莉  時間: 2013-01-11

核心提示:一路下來,記者最終拿到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價格變化圖。以大白菜為例,于保國從陜西渭南菜農手中收購的價格為每斤0.2元,通過孔維剛的運輸,蔬菜進入太原市場後,于衛國以批發價格每斤0.4元賣給了二級批發商李玉文和老寇他們,他們又以每斤0.6元或0.7元的價格賣給個體零售菜販;之後,這些菜販以每斤1元、1.2元不等的價格賣給老百姓。

12月18日,山西太原。原本對北方來説最普遍的冬儲蔬菜大白菜,價格也已經上漲到一元以上,這讓很多老百姓都發出了“吃不起菜”的感嘆。

據央視網記者了解,太原市場上的蔬菜很多來自外省,其中大部分來自陜西、山東淄博、壽光等蔬菜生産基地。

那麼,從源頭收購到一級批發、二級批發再到零售,各個環節的利潤究竟有多大?高菜價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帶著這些問題,記者12月18日搭乘蔬菜運輸車一路走來,認識了四個人:蔬菜經紀人于保國、運菜司機孔建剛、一級批發商于衛國、二級批發商李玉文。記錄了從陜西運往太原的蔬菜的運輸路線、蔬菜價格變化等情況。

源頭收購:部分蔬菜價格偏高

從陜西運往太原市的蔬菜,一般都要經過大運高速公路。12月18日晚,記者在運城路段搭乘了一輛從陜西渭南開往太原的運菜大貨車。

記者首先認識了蔬菜經紀人于保國。于保國説,經過十多年的經營,他和哥哥于衛國已經成立了自己頗具規模的蔬菜公司,形成收運銷一條龍的格局。作為蔬菜經紀人,他的主要任務是在渭南蔬菜生産基地從事收購。

這次,于保國主要收購大白菜,稍稍配了點長山藥等其他蔬菜。

對於很多蔬菜漲價的原因,于保國解釋説,很多蔬菜從源頭收購時價格就明顯偏高,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蔬菜産量急劇下降。蔬菜産量下降,通常是因為上一年種植同一種菜的人多,産量過高使該蔬菜價格偏低,影響菜農的積極性,來年該類蔬菜種植量下降,又導致市場上該種菜價格攀升。

中途運輸:靠返程拉貨壓低運輸成本

孔建剛今年38歲,陜西人,和于保國一起做蔬菜生意已有十多年了。他開著一輛重型貨車。按照國家集中治理超限超載的有關規定,他的車連皮帶貨最多不能超過40噸。刨去車的自重,實際載重量大約為25噸左右。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運輸成本無疑是蔬菜價格由低變高的重要因素。孔建剛説,以他駕駛的這種車為例,往返陜西渭南和太原一個來回近600公里,租車費用一次要3000元左右。另外每次運菜,車上三個人吃飯一天要花50多元錢。當然,這些都只是固定支出,有時候遇到輪胎破了或者其它機械故障,還得有額外支出。

孔建剛説,很多人都以為販菜老闆是做大生意的,利潤肯定很高,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般來説,他們每斤蔬菜加價只有一兩毛錢。因為市場競爭激烈,每天都有大量蔬菜進入太原市河西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同樣的菜,你的批發價格比別人高一毛錢,也有可能沒人買,所以“物美”的同時還必須“價廉”。

如此一來,很多老闆為了壓低運輸成本都會想很多辦法,從陜西渭南往太原運菜,回去的時候則拉上一車煤。“我們自己想了這麼多辦法,政府也給了優惠政策,一車菜賣完能掙個三幾千元錢。”孔建剛説。

一級批發商:批發價平均每斤漲0.2元

12月19日淩晨1時32分,經過9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孔建剛駕駛的運菜車終於平安駛抵太原河西農副産品批發市場。

此時的太原市河西農副産品批發市場雖然和舊晉祠路只有一墻之隔,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舊晉祠路上人少車稀,河西農副産品批發市場裏則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大型蔬菜貨運車停得滿滿噹噹。

把蔬菜送到,孔建剛就完成了運輸環節的任務,之後,接力棒就交給了蔬菜公司負責人于衛國。

經過一陣忙碌,蔬菜開始批發。于衛國開出的一級批發價格為:0.4元,長山藥9.5元。與于保國在蔬菜源頭收購的價格相比,蔬菜運到太原後每斤的批發價格漲幅一般不超過0.2元。

二級批發商:每斤能掙一毛多錢

“快快快,趕緊先給我過秤,我這晚了,要不趕不回去了。”從山西汾陽趕來的二級批發商李玉文不斷催促于衛國。

李玉文每天晚上10點左右都會從汾陽來到太原市橋西蔬菜批發市場,備好自己需要的菜後,趕在早晨6點前回到汾陽,再將他批發來的蔬菜加上費用、利潤,倒手賣給在汾陽賣菜的小商販。李玉文説,一般來説,一斤菜能獲利一毛多錢,每天進1萬多斤菜能掙一兩千塊錢。

記者問,為什麼要大老遠從汾陽來太原進菜?李玉文説,當地菜不夠吃,他略帶開玩笑地説,自己每天都來,就怕有一天不來,好多汾陽人就吃不上菜了。

在市場裏租著門面房做二級批發商的老寇也在於衛國這裡批發了上千斤蔬菜。十幾分鐘後,他將裝菜用的筐子給於衛國送了回來。老寇説,現在市場裏的二級商戶賣的主要是從陜西、山東運來的菜。他將批發到的菜賣給個體菜販或者送給飯店,另外一些蔬菜包裝後以精品蔬菜送往超市等地銷售。

終端零售:加價幅度一般不低於20%

所謂終端零售,也就是經過源頭收購、中途運輸、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等環節後,蔬菜來到太原市的個體菜販手中進行零售。

20日上午11時許,在太原市五一廣場附近一家大型超市內的水果蔬菜區擺放著各類蔬菜,但買菜的顧客並不多,而且一些蔬菜看起來已經不太新鮮。在這家超市,大白菜的價格為每斤1元。

隨後,記者來到太原市東崗路。街道邊的菜攤上,有一位老人正在挑白菜,老人把白菜的葉子拔了一層又一層。這時,賣菜的商販著急了,趕忙制止:“大娘,可不能這樣弄啊,我已經把不好的擇出來了,你要是這樣買,我可不能賣了。”

對於老人的做法,商販十分無奈地説,他們從批發商那裏收貨的時候哪能挑挑揀揀,都是按箱子搬。批發商基本上沒有什麼損耗,損耗大的都是他們這些個體零售戶,不是菜被扒了皮,就是顧客在挑揀的時候擠壓等,還有蔬菜擺放出來後的水分蒸發等損耗。所以,他們基本上都要在蔬菜批發價格上再加20%以上的費用。

在這個菜攤上,每斤大白菜賣1.1元,長山藥10元。

一路下來,記者最終拿到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價格變化圖。以大白菜為例,于保國從陜西渭南菜農手中收購的價格為每斤0.2元,通過孔維剛的運輸,蔬菜進入太原市場後,于衛國以批發價格每斤0.4元賣給了二級批發商李玉文和老寇他們,他們又以每斤0.6元或0.7元的價格賣給個體零售菜販;之後,這些菜販以每斤1元、1.2元不等的價格賣給老百姓。

但對於在陜西渭南收菜的于保國來説,無論是每斤1元還是1.2元的大白菜價格,都離他太遙遠了些。[詳細]

內蒙土豆先到山東再進京 捨近求遠迂迴為哪般

記者:杜曉靜  時間: 2013-01-07

核心提示:一位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做土豆生意的經銷商透露,很多土豆經銷商收到本地土豆後都運到800多公里外的山東壽光市,從壽光再把土豆賣到北京消費市場,有時也會再賣回到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這是因為山東壽光集散地能配菜、賣貨快。

淩晨5點,雖已是數九寒天,但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五里營村的內蒙古美通首府無公害物流中心人聲鼎沸。

這裡是一個呼和浩特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從這裡運往呼市各地的時鮮蔬菜近千噸。

全國各地的菜農和經銷商將蔬菜和水果等農副産品集散在這個批發市場,市場中聚集了來自市區、郊區和各旗縣的各大零售商。

為了迎接“兩節”的到來,經銷商們已開始備戰節日的“菜籃子”市場。那麼,在全國各地農副産品“漲聲”一片的大背景下,地處西北邊陲的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農副産品市場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記者就此進行了追蹤調查。

居民:菜貴居民吃不消

“最近的菜價沒有漲,再過幾天肯定會提價的。”央視網記者還沒走進菜市場,一些擺攤的商販就開始向記者推銷冬儲菜。

在呼和浩特市東瓦窯菜市場和內蒙古美通首府無公害物流中心記者看到,不少市民來選購土豆、白菜等“過冬菜”。依照每年銷售慣例,快到年節前,蔬菜等農副産品均有“瘋漲”之勢。人們似乎已經掌握了市場脈搏,紛紛在春節前儲備“存貨”。

內蒙古美通首府無公害物流中心的一土豆經銷商告訴記者,今年受降雪等因素影響,蔬菜價格一直不太穩定,總體菜價比往年微漲。

“過年過節因需求量大適當地提價是可以接受的。”菜市場一位王姓消費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節日需求增大導致價格稍有上漲並不出奇,但是對於菜價的暴漲似乎就沒有太多的支持人群。

記者採訪發現,一方面居民需求在持續增加,另一方面,食品價格連續上漲“透支”消費承受力,導致群眾對2013年元旦菜價上漲幅度的焦慮感加重,不少人開始為節日“菜籃子”擔憂了。

經銷商:菜賤商販受傷

“咱們內蒙古盛産土豆,為啥還這麼貴呢?”超市裏消費者王女士拿著土豆不解的問。

目前,呼和浩特市土豆批發價格為0.8元到1.2元不等,主要是根據土豆的産地進行價格區分,到了超市終端土豆的價格在1.5元到1.8元不等。

一位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做土豆生意的經銷商告訴央視網記者,素有“馬鈴薯之鄉”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盛産土豆,但是本地土豆不一定都在本地銷售。他透露很多土豆經銷商收到本地土豆後都運到800多公里外的山東壽光市,從壽光再把土豆賣到北京消費市場,有時也會再賣回到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

這位經銷商告訴記者,是因為山東壽光集散地能配菜、賣貨快。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車菜直接進京400公里,可能十天半個月也賣不完,市場的管理費、賣菜人員的費用都節省不了,而運到山東市場,一車土豆兩三天可能賣完了。

據悉,運輸蔬菜流通環節成本至少要佔到菜價的1/3到2/3。這些土豆如果再被運回呼和浩特市,它已經在公路上運輸了好幾千公里,成本提高是在所難免。

有媒體發佈消息稱,內蒙古等地區居民生活成本要高於其他地區30%左右。內蒙古地區現有的蔬菜生産能力有限,蔬菜種植品種單一,也沒有形成規模,難以支撐整個內蒙古地區市場的發展。目前蔬菜水果等供應大多依靠山東、河北等地。在客觀上他們增多了流通環節,導致層層加價,從産地到批發市場再到零售市場,菜價以幾倍甚至更多的幅度上漲。這樣算下來,蔬菜價格就=産地批發流通成本+運輸成本+銷售地批發流通成本+銷售地零售流通成本和人員工資。

專家:擠出蔬菜流通中的“水分”

在內蒙古美通首府無公害農産品物流中心,央視網記者見到了一位從事8年大蔥生意的孫富貴。

今年北方天氣寒冷,一件棉大衣不足以禦寒。孫富貴裏外套了兩層棉襖站在交易市場的門外賣蔥,一站就是一天。

“蔥不能存放在太熱的地方,冷著不怕。”孫富貴搓著手説他和老伴、孩子都在做蔥的生意,是這個市場的“老地戶”。孫富貴的腳下是被草簾遮蓋著的近50平方米的一大堆蔥。

孫富貴每天要為這堆蔥繳納70多元的市場管理費,一年下來,加上雜七雜八的開銷需要繳納近30000元的費用。

現在市場批發一斤大蔥1.1元,這1.1元中要除去孫富貴的利潤、批發市場的管理費、交通運輸費等費用,種蔥的菜農其實收入就微乎其微了。

“我常年做販蔥生意,信息渠道都清楚,要是普通的菜農自己種自己賣會更難。”孫富貴説。面對遼闊的市場,經濟實力弱小、信息經驗匱乏的農民散戶難免無能為力。

有專家建議:在全國的佈局方面,應完善綠色通道的建設,提高蔬菜産銷的組織化程度,在全國形成佈局合理的蔬菜基地和集散中心。針對農內蒙古地區,加快建設本地區冬季蔬菜貯藏設施,減少蔬菜流通成本,推行訂單農業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