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新聞:
臨近春節,各地蔬菜價格紛紛持續上漲,“一元菜”在市場上早已難覓。央視網記者近日走訪合肥、南寧、內蒙古等地蔬菜市場,調查發現運輸蔬菜流通環節成本至少要佔到菜價的1/3到2/3,流通環節層層加價,從生産地到批發市場再到零首市場,菜價以幾倍甚至更多的幅度上漲。
一道蔬菜,從地頭到達消費者的餐桌少則經過四個環節,多則六七個。小經紀人、大經紀人、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零售等,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就意味著增加5%—10%的成本,再加上各種稅收和管理費用,流通環節的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蔬菜價格上漲也就難以避免了。
一邊是流通始端“菜賤傷農”的現狀,一邊是流通終端“居高不下”的菜價,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不斷上漲的蔬菜態勢,不僅未讓收益流入菜農的“錢袋子”,反倒讓消費者成了成本之高的最終買單者。“菜賤傷農”的背後,是農産品産銷體制和流通體制的諸多癥結。産銷信息的“糊塗賬”,使得農民無所適從,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蔬菜種植計劃,農産品生産環節無法實現市場化運作。而流通體系的種種弊端、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的利潤,農民又難以分享到。此番情景下,提高農産業信息産業化程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流通成本,讓利潤直接到農民手裏,讓市民吃上便宜的蔬菜,無疑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降低流通成本的呼聲由來已久。各地政府為解決老百姓“菜籃子”問題,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開展“農超對接”試點、扶持平價蔬菜直銷店、建立自己的“菜園子”等。然而,稅雖然免了,“農超對接”等惠民措施雖然也“動”起來了,但總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橫亙在菜農和消費者之間的流通障礙依然未被掃除,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菜價上漲的趨勢也一路“通暢”。
眼下而言,各地惠民措施遲遲不見成效的困境在於:一者,“農超對接”的牌雖然亮出來了,但存在農超對接不上、或者無法對接的問題。按照理想的情況,“農超對接”後,既可以避免菜農生産的盲目性,也可以大大減少流通環節,通過直採降低流通成本20%-30%,讓消費者吃上便宜菜。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農超對接”普及的面不僅不廣,普及的時間也受季節限制,只能在本地蔬菜旺季才能有限度地實現。這就導致一些參與“農超對接”的超市蔬菜價格因租金等成本因素往往比農貿市場偏貴不説,在新鮮程度上也不及農貿市場。
二者,一些地區雖然建立了多條蔬菜直銷鏈條,設立了多處平價蔬菜直銷店,但在推廣社區直銷時仍面臨諸多障礙,不少蔬菜直銷店缺乏産銷合作的長期性,過度依靠政府扶持,無法實現市場化、企業化的運作。
再者,各地的“菜園子”計劃多停留在設想階段,政府既未開始扶持生産基地,也未建立大批蔬菜儲備庫,這就導致蔬菜供應淡季蔬菜價格不斷上漲,而一旦遇到雨雪天氣,運輸成本增加時,菜價更是猛漲不止。
要讓農民跳出“菜賤傷農”的怪圈,讓市民吃上便宜的蔬菜,政府部門不僅要構建信息化平臺,引導農産品生産走向市場化之路,實現市場需要量與菜農産品的動態平衡,更應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流通體制,多種措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正視目前農超對接、産銷鏈條等惠民措施存在的困境,積極解決建立現代農産品流通體系中遇到的問題,重點扶持具備實力的大型合作社、農業種植龍頭企業,實現産銷對接。此外,政府還可開放更多的社區市場,降低農民進城賣菜的門檻,讓農民直接參與到流通的終端環節。
一蔬一果、一菜一餐一頭係著菜農的“錢袋子”,一頭係著消費者的“菜籃子”,如何讓菜農的“錢袋子”鼓起來,消費者的“菜籃子”負擔輕起來,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值得慶倖的是,國務院近日出臺了降低流通費用的10項措施,包括降低農産品生産流通用水用電價格,規範和降低農産品市場收費等,但願各地政府能夠真正落實,切實降低蔬菜流通成本,搞活農産品産銷體系和流通體系,讓老百姓感受到一菜一餐中的幸福。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