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1-16 第51期

菜籃子需避免“兩頭訴苦中間喊冤”


    在高菜價的現象下,市民喊吃不起,菜農説利微薄,菜販表示很冤屈;市民、菜農、中間商“兩頭訴苦、中間喊冤”。因此,穩定菜價一定不能忽視菜農的利益,降低流通成本,讓源頭的菜農得到實惠;同時,讓處在終端的消費者買到價格低廉的蔬菜,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分享
核心提示:在江西永修縣,由於外埠肉品以優勢價格對當地市場造成衝擊,雙方矛盾不斷。兩者批發價每斤相差約兩元,而為了這兩元的利潤,當地以辦理肉品準入備案手續為墻,築起了市場壁壘。壁壘如何消除?利益怎樣再分配,敬請關注記者調查。

近日,外埠肉類“大鱷”雙匯公司的工作人員接連在江西永修縣遭不明來歷的歹徒毆打,雙匯公司多次發表聲明,對其野蠻行為給予譴責。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外埠肉品以優勢價格對當地市場造成衝擊是矛盾緣由。

江西省商務廳工作人員稱,儘管外埠企業的進入對當地市場産生了不小的衝擊,仍希望永修縣依據法律規定,為跨區域銷售的豬肉産品營造良好、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批發價高於外埠肉企

2012年11月初,記者陸續接到江西九江市永修縣市民反映當地肉價偏高的情況。為了進一步了解詳情,記者來到了永修縣老城集貿市場調查情況。

一進入市場,聽聞記者是前來了解豬肉價格,豬肉攤販們瞬間變得熱鬧起來。一旁的劉師傅告訴記者,該縣城有一家小型屠宰企業,所有的屠戶平常都會將豬運往該處定點宰殺,隨後就在附近的永修老城農貿市場進行銷售,經營戶也無一例外的從該企業批發肉品,每公斤批發價是23.8元。

“大家都是按照永修屠宰場定點批發的價格來批發肉品,所以我們賣肉的之間價格都差不多,就是每斤加幾毛錢賣給市民。”可就在不久前,一些外埠的企業進駐市場之後,讓他們看到了價格上的差異化。

“同等質量的白條肉,人家批發價是每公斤21.7元,而我們每天去屠宰場的批發價是23.8元,比他們貴出了2元多錢。”按照肉販們的表述,一頭豬的白條肉按照85公斤計算,他們每從永修屠宰場批發一頭豬,價格就要貴出170元。

儘管從屠宰場批發來的豬會送出總共價值100元的大腸,腰子,心,肝,肺,脾臟,豬肚等副件,但折算下來每斤肉依舊是比外埠企業的批發肉貴出了近1元錢的價格。這樣的價格差異,自然就轉嫁到了前來購買豬肉的百姓身上。

為了能夠多賺一點,把價格降低一些,老城集貿市場上的肉販們開始從一些外埠企業那裏進貨,但好景不長,外埠企業進駐市場後不久,就遭到了當地的抵抗。

外埠企業三天遭兩次圍毆

從2012年11月21日到23日,雙匯新聞發言人劉金濤在網上連續發表聲明稱,企業員工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境內銷售肉品的過程中遭到永修縣商業管理辦公室屠宰大隊“野蠻執法”,在圍堵的過程中,物流車前面還被永修縣商務局執法車阻擋,致使雙匯物流車無法離開。劉金濤對“推行地方保護主義的違法行為”進行譴責。

雙匯方面表示,他們不單只做冷鮮肉市場,普通的豬肉他們也可以進行銷售。可當企業人員來到永修縣進行銷售,卻遭受到了地方執法人員的阻擾。

上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永修縣商貿委以外埠肉企沒有在當地辦理備案手續為由,拒絕他們的産品進入銷售。而雙匯方面認為,國家明文規定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限制外地生豬定點屠宰廠經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生豬産品進入本地市場,而永修縣設立備案準入制度的門檻明顯帶有地方保護主義色彩。

地方衝突時有發生

記者調查了解發現,外埠肉類與本地定點屠宰廠之間的矛盾並非一天兩天,也並不局限于九江地區。早在2003年4月9日,第一家外埠品牌專賣店在南昌市丁公路開業。開業的當天上午,因為每公斤冷鮮肉比集貿市場熱鮮肉(所謂熱鮮肉是畜禽宰殺後不經冷卻加工,直接上市的畜禽肉,一般清晨開賣時豬肉還有餘溫)便宜1元,眾多市民排長隊購買。

沒想到在當天下午,南昌市肉品市場管理稽查大隊向專賣店下達了一張“生豬屠宰違法案件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店主立即停止銷售外埠品牌冷鮮肉,並以“跨區域銷售冷卻肉(即冷鮮肉)”為理由,對南昌一些品牌鮮凍品部的冷鮮肉倉庫進行了查封。

南昌市商貿委成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典型,被口誅筆伐。迫於輿論壓力,南昌市商貿委不久即放寬了肉類市場準入門檻,一些外埠肉品開始在南昌“遍地開花”,這也宣告了政府部門與企業的“肉搏”以政府部門妥協終結。

時隔幾年之後,外埠肉品不斷向江西省內擴張,不但銷售品牌冷鮮肉,在一些集貿市場也可以看到他們銷售熱鮮肉的身影。這一行為引起了本土屠宰企業的強烈不滿,一些地方肉品稽查大隊開始頻繁“執法”。2012年以來,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縣和修水縣也曾發生多起地方強扣外來企業鮮肉製品的事件。

準入制度早已廢除

記者隨後查閱相關法規後了解到,江西省人民政府曾在2003年《加強肉品市場管理意見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必須實行肉品市場準入制度,所有肉品經營戶必須經營定點屠宰生産的鮮肉,外地定點屠宰廠生産的鮮肉,需經登記備案,缺的相關證照,方能入市銷售,各地內貿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外部鮮肉的登記備案工作。

可隨著國務院對《生豬屠宰管理條例》進行修改,並在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限制外地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經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生豬産品進入本地市場之後,江西省也于2010年將《加強肉品市場管理意見的通知》予以廢除。

永修縣生豬定點屠宰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儘管早年江西頒布的《加強肉品市場管理意見的通知》已經廢除,但是在沒有新的通知出臺之前,他們只能按照原規定操作。

價格優勢衝擊地方市場

據了解,永修縣屠宰場每天生豬宰殺量在80頭左右,銷售量大約在5000公斤左右。大型肉類企業入駐縣城,帶來的是價格上的優勢,按照每公斤貴出2元錢計算,相當於每天有1萬元純利潤要被蒸發,而更何況一旦價格出現劣勢,那麼這塊蛋糕註定要被分走,傳統的中小型屠宰企業正面臨著外埠肉品企業強力的衝擊。

“我們也不希望從這裡批發豬肉,價格太貴了。但沒辦法,從其他地方批發豬肉會挨打。”一位姓杜的攤販告訴記者。

隨後記者在永修縣生豬定點屠宰場的工作人員處得到了證實,對方承認屠商從屠宰場進的豬肉價格確實比外埠肉的價格高,但認為這樣操作本地豬源基本能滿足永修豬肉市場供應。

“價格高一點,養豬戶就能多得到一些實惠,這樣縣裏的豬也就不會銷不出去。”該工作人員表示,價格高意味著養豬戶能夠得到中間的價格差。

但隨後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不論是外埠企業還是本土定點屠宰企業,他們的進貨渠道都很相似,按照一頭豬110公斤計算,普遍收購價格在17元以內。造成市場最終出現價格差距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加工環節,一些大型的企業擁有高科技,高投入的切割設備,一旦切割量小,虧損則愈發嚴重。相反,每天的屠宰量達到了一定規模,大型企業的優勢越發明顯,流水線的作業效率和成本是傳統企業無法比擬的。這也就使得在批發價格上面存在每公斤1-2元錢的差異化。

禁止外埠銷售熱鮮肉

不僅是九江地區,在江西省會南昌,這樣的對抗依舊在上演。據了解,此前南昌肉品市場早已飽和。目前南昌每天生豬需求量約為2000頭,而屠宰量已達到6000頭,競爭非常激烈,一些外埠肉企每天又在南昌市場增加投放數百頭,帶來的衝擊可謂空前。外埠品牌肉企的競爭力在於現代化、規模化,其成本優勢非一般小企業可以抗衡。

記者調查了江西省境內的一些生豬定點屠宰場,當地的工作人員均表示出了無奈。近兩年雨潤、雙匯、金鑼,國鴻等肉類品牌企業在搶佔當地冷鮮肉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在擠佔熱鮮肉市場。

熱鮮肉佔據了當地鮮肉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這塊蛋糕原本只屬於當地生豬定點屠宰場,現如今,肉類大鱷紛紛進駐,一旦縣城內的熱鮮肉市場放開,那麼這塊市場蛋糕註定要被品牌企業侵吞。“大型肉品屠宰企業有國家補貼,中小型的屠宰企業極有可能在‘價格戰’上處於劣勢,從而在競爭中潰敗下來。”永修縣生豬定點屠宰場表示,這樣一來,不但他們的幾百名員工面臨下崗,並且會給市場管理帶來困難。

當記者問到外埠企業能否按照地方要求辦理肉品準入備案手續時,對方表示,目前還沒有放開這一審批手續。如此一來,外埠肉品企業在商管辦註冊不了賣熱鮮肉的執照,自然就不能到工商局辦理營業執照。

有價格便宜的肉品不能批發,江西省境內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這樣的“怪圈”。

政府反對地方保護

2012年11月23日上午,南昌市政府派出代表團與九江市永修縣政府召開了“11.20”事件協調會,會上研究決定,傷人事件由永修縣公安局&&,桑海開發區公安局全力配合調查。雙方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分管領導分頭調查了解真相,將事情不再擴大並消除影響。要求永修縣,桑海開發區和南昌雙匯達成共識,依法依規銷售,公平公正競爭。

江西省商務廳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坦言,江西是生豬大省,外埠企業的進入的確對當地市場産生了不小的衝擊。針對肉類市場是否完全放開,南昌市商貿委辦公室的吳主任也以開會為由多次回避記者的採訪。

其實,肉品“大鱷”也並非依靠現有規模就能夠坐享其成。記者在沙井農貿市場調查發現,品牌肉企儘管有規模優勢、價格優勢,但也有些老百姓不買賬。一位已經賣了十幾年豬肉的劉師傅告訴記者,一些品牌肉只有豬肉,沒有豬蹄、豬頭和板油,種類較少,而且有些市民不一定會選擇買品牌,而是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進行選擇,當地定點屠宰的豬肉相對更好賣。

有關專家認為,市面上的豬肉價格與養豬戶的收入並不一定成正比,儘早出臺《江西省生豬屠宰管理辦法》,將會使熱鮮肉跨區域流通政策變得更加直觀,以杜絕肉類大鱷與小型屠宰場之間糾紛頻發的現象。[詳細]

“菜籃子”需要避免“兩頭訴苦,中間喊冤”

本網評論員:趙春曉  時間: 2013-01-15

核心提示:降低流通成本,讓源頭的菜農得到實惠;同時,讓處在終端的消費者買到價格低廉的蔬菜,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老百姓的“菜籃子”似乎越拎越沉了。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11日透露,中國菜價去年12月大幅上漲,其中以華北地區上漲最多,平均漲幅達31.3%,個別省份接近40%,有的市縣甚至接近70%。

最近幾年,我國的菜價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去年,我國的山東、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出現大白菜、生薑、土豆等價格大幅跳水,許多菜農因此血本無歸,與之相反的卻是城市的市民買菜貴。在高菜價的現象下,市民喊吃不起,菜農説利微薄,菜販表示很冤屈;市民、菜農、中間商“兩頭訴苦、中間喊冤”。因此,穩定菜價一定不能忽視菜農的利益,而作為消費者自然也是希望買到便宜、新鮮的蔬菜。降低流通成本,讓源頭的菜農得到實惠;同時,處在終端的消費者買到價格低廉的蔬菜,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把許多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模土地開發,能耕種的菜地越來越少;其次生産成本的上漲又帶動了菜價的上漲;而流通環節的增多、損耗大,以及市場佈局的不合理,又進一度推高了蔬菜的價格,再加上今年的氣候異常也是推動價格上漲的原因;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讓蔬菜的價格極其不穩定。

反觀日本,政府制訂並實施一整套蔬菜價格穩定制度和措施,值得研究和借鑒。20世紀5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從復蘇進入高速成長階段,蔬菜價格變動幅度很大。地方政府首先認識到穩定蔬菜價格的重要性,開始頒布地方性蔬菜價格穩定法等相關措施:日本政府至今已經頒布實施了《批發市場法》、《蔬菜生産上市安定法》、《商品商標法》等近10項法律、法規,對蔬菜生産和市場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訂單栽培蔬菜價格補償制度:當遭遇自然災害,生産大戶不能按照協議提供數量,市場批發價格超過標準價格1.3倍時,農戶通過農協協調,或直接從市場購買蔬菜填補,政府可以提供補貼市場價與協議價之間差額70-90%的補貼,以維持訂單的履行。

日本政府對蔬菜市場的保護讓菜價在合理的區間波動,他們的政策對我國提供借鑒經驗的同時,我們如何調控蔬菜價格,穩定蔬菜市場,保護生産者積極性是亟待破解的難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讓生産蔬菜的菜農有利可圖,又要保證城鎮居民買得起、吃得安全,更需要常態化的機制保障。

首先,應研究起草蔬菜供應與價格穩定法。要堅持蔬菜價格平均上漲幅度低於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的原則,讓蔬菜供應充足,並且上漲幅度穩定。其次,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佈局合理、功能清晰的區域蔬菜生産流通市場。按現行行政區劃和消費群體分佈情況,分別建立大型蔬菜和主要農産品批發、集散市場,按照合理的運輸和銷售半徑配置全國的蔬菜資源,各大批發市場均應建設與之交易流通規模相適應的冷儲中轉倉庫。

再次,就是完善蔬菜政策性保險制度,幫助菜農規避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和價格調節基金補貼,建立健全基本蔬菜品種的政策性保險制度,合理劃分政府負擔和菜農負擔的比例,科學確定蔬菜因災減産或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的保險金額,幫助菜農在遭遇風險時,購買種子、農藥和灌溉、施肥等直接經營成本能夠得到基本補償,保持蔬菜生産能力。

最後,要建立和完善蔬菜等小農産品價格調節基本制度。可以根據每個城市GDP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並徵收價格調節基金。基金主要用於扶植大棚等設施蔬菜生産補貼,大中城市蔬菜批發零售市場建設、管理,垃圾的清運、清理,大型批發市場蔬菜入場交易前檢驗檢疫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居民吃得起菜、吃得到安全放心蔬菜的問題。

大規模救急、臨時性方法,無助於長效機制的建立,避免不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及時負起責任,認真研究,從建立長效機制出發,統籌資源,運用多種途徑讓老百姓的“菜籃子”真正無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