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製組獨立穿越十多個國家,從北京到威尼斯,以絲綢之路作為地理空間線索,以亞歐大陸近2000年的歷史作為時間線索,全面展現絲綢之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豐碩成果,記錄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個傳奇故事,以大歷史的眼光,見證中華文明的博大胸襟,回顧中華民族的開放歷程,書寫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流的光輝歷史。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並將延續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150多個人物,300余種美食,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裏,中國美食更多地是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人文味和市井味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該片的獨特氣質,更折射了中國紀錄片從“仰視”到“平視”的新趨勢。
《森林之歌》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曆時4年精心打造的11小時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攝製組從2004年開始深入中國現有的典型林區,拍攝點遍佈中國各主要森林分佈地區,用精美的畫面展示了森林的神奇與美麗,以及人、動物和森林的和諧共生關係。生動、寫實,又不失浪漫的拍攝風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內容,將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真實的生態文明。
干支紀年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六十年一次輪迴,稱為一個甲子。紀錄片以此為軸,預計用12年時間,用影像回顧近代歷史上一個完整的甲子。 《子年記憶》、 《醜年記憶》、 《戌年記憶》、 《酉年記憶》、 《亥年記憶》、 《申年記憶》、 《辭醜迎寅》、 《辭寅迎卯》、
《一個時代的側影》以獨特的角度摒棄以往的英雄史觀、宏大敘事和悲情述説,第一次以民眾的個人經歷作為敘述的主體,第一次用編年體的方式,以每年2集、每集30分鐘的篇幅,揭示了普通民眾在抗戰中的作用與貢獻、命運與犧牲,承擔起一個民族不該忘卻的集體記憶。
文獻紀錄片《宋慶齡》攝製組經過近一年的拍攝製作,從國內到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蒐集到大量有關宋慶齡的影像資料,採訪到近百位宋慶齡的親屬、歷史事件見證人和知情者,挖掘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其中大部分影像資料是首次在中國與觀眾見面。
本片是迄今為止反映百年中國歷史最為全面完整的文獻紀錄片,其篇幅之宏偉,資料之豐富,視點之獨到在電視界中也屬史無前例。 本片的主題:通過對中國二十世紀的回顧,反映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史。 本片的風格追求:從中國大歷史的角度,立體化反映中華民族的百年曆程。在歷史中發現詩意,追求可觸摸的歷史。
劉少奇同志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該片回顧了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光輝的一生。編導以深切的緬懷之情,對歷史的審視獨特思考,用雄渾的歷史畫卷和感人的生活細節,嚴謹的態度、活躍的敘事風格,結合精心創作,緬懷少奇同志的豐功偉績,展現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輝的一生。
小寨小學隔年招生,共有4個班80多名學生,因為經濟原因,龍脊適齡但無法入學的孩子大約就有40多人。潘軍權和潘能高是最要好的朋友,兩人每天形影不離,學習成績不相上下,放牛的時候也一起背書。潘紀恩比他們大一點,知道努力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是小寨小學唯一一個上晚自習的學生。他離開小寨,考上了鄉小學民族班。因為沒錢,不知道能否繼續上學……
十二年前也是春節剛過的時候,安徽省無為縣農村的許多人已經開始打點行裝,準備外出務工,當時他們中很多人選擇到大城市中做保姆,16歲的張菊芳就打算到北京找一份這樣的工作,在她去北京的火車上,一直有兩台攝像機緊跟在她的身後。那是幾個喜愛紀錄片的電視工作者組成的一個攝製組,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後來把這部紀錄片命名為遠在北京的家。
1965年11月生於安徽靈壁,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攝影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中央電視臺。現任騰訊視頻副總編輯。 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孤島記事》(1991年)任編導、攝影,獲電視“星光獎”二等獎;《遠在北京的家》(1993年)任編導,93四川國際電視節紀錄片大獎;《龍脊》(1994年)任編導、攝影,95四川國際電視節婦女兒童題材特別獎;《大哥大 桑塔納 破小褂》(1998年)任編導;1996年開始製作文獻紀錄片:《朱德》任總編導,獲全國社教節目評比一等獎;《劉少奇》任總編導,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