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虎虎,6歲,家裏最有學問的人
55歲的查曉原是北京郵電大學“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畢業生,1982年分配到寧夏電信局。如果按照社會給他規劃好的路線,他現在應該是移動或者聯通某個分公司的老總。然而,一段支教經歷改變了查曉原的人生軌跡。
2004年8月,查曉原到西海固地區海原縣做了一年義務教師。“在這兒,我見到了真正的西北,真正的中國鄉村。”他開始嘗試著用DV攝像機記錄下自己生活的這個村莊。
老查有幾個電視臺的朋友,在技術上能得到一些指導,他決定自己拍一部紀錄片,“以前我看到電視裏播過一些關於鄉村的紀錄片,我覺得自己拍得能比他們好”。此前查曉原曾經下海經商,有些積蓄,經濟上的壓力不是特別明顯。
海原縣九道村6歲男孩虎虎成了查曉原的主人公。虎虎出生後不久,就被父親遺棄,母親是一個有智力障礙的農民,平時只有姥姥、姥爺照顧他。虎虎2012年上了學前班,影片開始的背景聲音是他背誦的課文,“小河流水清又清……”畫面是荒涼的黃土高原,虎虎正和母親一起挖草藥。這裡貧瘠得仿佛被世界遺忘了一樣,影片用直接電影的方法,平靜地記錄著這個西海固人家的起居。
貧困並不是影片表現的重點,虎虎身上的積極和達觀是真正吸引人的部分。這個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承擔家族中男人的責任:放羊、喂牛、挖甘草發菜、收土豆、拾柴火……物質匱乏絲毫沒有改變他樂觀的天性,院子門口有幾塊磚,他就能和小夥伴們一起把它鋪成宮殿,躺在上面,像個帝王;春天果樹花開了,虎虎找來一段繩子,爬上樹去造一個鞦韆,喊小夥伴們過來享受。他對世界充滿好奇,可以把自家的雞蛋放到樹梢鳥窩裏,也可以不知深淺地把土蜂窩招惹一下,儘管後果是被蜂子蜇得眼睛都睜不開了……甚至他生病時,作為家中“最有學問的人”,會向家裏人不容置疑地交待:“先給我找一片安乃近,要是等一下還不行的話,你們再給我來兩片四環素。”
多年前,侯德健為了比照台灣和大陸的人文生長模式,打過一個比方:在溫室裏,撒下一萬顆種子,會成活九千九百顆,而在原野上,撒下一萬顆種子,也許只有一百顆發芽,然而事情的不可思議之處正在於此——溫室裏的樹苗最高只能長到溫室的頂部,而原野上的新芽一旦成長,就會參天。這個比方完全可以移植過來比喻東部發達城市和西部鄉村。
2012年的“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把最高榮譽授予《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