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中國人來了——“紀錄片之光”國際影展側記

陳曉卿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央視網 2014年10月30日 11:46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第一天,“中國日”

        2012年剛滿40歲的李斌,曾是河南南陽電視臺的紀錄片導演。2010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南陽電視臺製作了一部反映移民搬遷的專題片,表現南陽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以及移民幹部的艱苦付出。

       四個月的拍攝裏,李斌在即將移民的水庫庫區看到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在他的影片《遠去的家園》裏,村支書陳廷海、村民組長陳新國、養魚大戶鋒娃兄弟和一對耳聾的老夫妻,原本過著各自的生活,但國家工程讓他們成為了“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平和、隱忍,既為自身的利益斤斤計較,又在國家利益面前表現出大度和順從。

    李斌把拍攝的素材剪輯成三分鐘片花,通過南陽電視臺提交到當年的“廣州紀錄片大會”。提案會上,國際評委們的期待和指導,讓李斌下決心跟蹤拍攝四位主人公的生活。

       2011年,李斌辭職去了西安——一個有紀錄片豐厚土壤的城市。有個名為“收割電影”的紀錄片小組,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大家因為迷戀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的書《收割電影》聚到一起,李斌覺得和他們十分投緣。到了西安後,李斌一直想把《遠去的家園》繼續拍下去。2012年4月,在日本舉行的“亞洲紀錄片之光”提案會上,《遠去的家園》獲最佳提案,並被推薦到法國“紀錄片之光”國際影展做進一步闡述。

       作為歐洲最大的國際紀錄片節,“紀錄片之光(the Sunnyside of DOC)”影展到2012年已經舉辦了23屆。最近五六年,這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如今中國的參展單位佔據了整個展會“亞洲村”一多半的位置。
大會的日程上,多部中國影片被安排放映,這些影片不僅來自五洲傳播中心這樣的官方機構和央視這樣的國家電視臺,也有來自國內紀錄片製作公司的作品。紀錄片節的第一天被命名為“中國日”,包括兩個單元與中國相關的論壇和特設的“認識中國”午餐會。

       午餐會上聽到最多的,是對2012年戛納電視節上中國團隊表現的讚譽。兩個月前,央視以紀錄頻道為核心的代表團,在戛納展開了旋風式的推介,戛納電視節甚至破例為中國客人舉辦了一次“剪綵儀式”。

       這一切,自然來自近年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BBC紀錄片《中國人來了》曾經引起西方世界的轟動,這部充滿爭議的影片,用很多事例表明中國的經濟觸角已經延展到了非洲、拉美。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很多西方人的心情是複雜的。然而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製片商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國。

       本屆“紀錄片之光”影展也是如此。在專題論壇“中國的紀錄片革命”單元,央視紀錄頻道、北京電視臺和雷禾傳媒,用了一個小時來介紹中國的電視業界與國外紀錄片合作的模式和途徑,會場內座無虛席。

       所有環節都有英、法、中三種語言同聲傳譯,甚至“亞洲的力量”餐會上還有中文菜單——儘管翻譯有欠精準。而十幾年前,第一次來法國參加電影節,會議材料幾乎全是法文。

       剛剛完成融資的雷禾傳媒CEO海天在論壇上擲地有聲:“這次我們準備了150萬歐元的現金,購買成品紀錄片。我們還另有100萬歐元資金,準備投入合作拍攝紀錄片。”雷禾只是國內數家比較成熟的紀錄片運營公司之一,更遑論已經穩定運行的各個電視頻道和網站了。僅央視紀錄頻道一家,自2011年初開播至今,已經引進國際紀錄片超過1000小時。

    “法國代表過去, 中國意味著未來”

       從2011年開始,“紀錄片之光”影展開始矚目亞洲市場,並且開辦了與歐洲並行的“亞洲紀錄片之光(the Asiaside of DOC)”提案會。大會的目的,不僅為了吸引更多的亞洲紀錄片導演和題材,也是為了招攬更多來自亞洲的資金。

       本次影展期間,中國題材依然大熱。一位成熟的法國導演找到我們,希望合作一起拍攝一部叫《鐵礦》的紀錄片,在這部計劃52分鐘的紀錄片裏,包含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在法國,一群生活在廢棄的鐵礦周圍的人們,回味曾經輝煌的工業文明,訴説重工業污染對他們今天的影響;第二個故事説的是毛裏塔尼亞,一個剛被發現的高品位富鐵礦,來自世界各地的精明開發商,正對這裡的礦産展開爭奪;第三個故事説的是中國北京,幾位年輕科學家計劃對某個行星上的鐵礦進行理論開採,而且即將獲得國家批准……

       “法國代表過去,毛裏塔尼亞象徵現在,中國則意味著未來。”作為中國人,聽著製片人的陳述,尤其是最後一個故事,讓人覺得有些荒誕。對方立刻拿出了一厚疊資料,包括一些中文複印件,來證實自己並非妄言。

       同樣,一家著名的紀錄片國際製片公司ICTV要拍攝一部關於橄欖樹的紀錄片,説的是橄欖樹和它的果實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製片人提出希望和CCTV9合作,因為中國農業部正在籌劃在南方大規模種植橄欖樹。和前一位一樣,他也拿了一摞官方文件來證實自己的選題的可靠性。

        為燈泡慶生

       連續三天的影展,中國的各個展位上一直人頭攢動,紀錄頻道此次參展的原創紀錄片被一再問及。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賣“想法”的製作人。這些獨立製片人像一個個演説家,在短短的十分鐘之內,能把自己還沒誕生的“嬰兒”描述得活靈活現。

       一位荷蘭紀錄片人的合作提案説的是毒皮革的故事。孟加拉國的Hazaribagh是世界最大的皮革集散地,比河北辛集還大。由於不斷提升的皮革産量,這個城市潛藏著巨大的災難。單看提案簡介,你會本能地覺得可能又是簡單指責後發國家環境污染的故事。但製作人説,孟加拉只是這個大故事的開端。

       在她講述的故事裏,有兩個特別吸引人。

       一是修理打印機:主人公的打印機壞了,他輾轉找到廠商,被告知如果換零件,還不如新買一台便宜。這人非常偏執,自行拆解了打印機,並找來黑客朋友破解打印機程序,結果發現裏面有一道程序是“執行××次打印之後自動終止工作”。黑客替他破解了程序,打印機原地滿血復活。

       緊接著的故事,講的是歐洲一個古老的消防隊裏的一盞燈泡,是20世紀初安裝的。每年一個固定日子裏,消防隊員們都要聚在一起,為這只燈泡慶生。“按常理,現在我們製造燈泡的科技水平比100年前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但為什麼我們的燈泡用了一段時間後總壞?”每講完一個故事,製作人都會擺出自己的觀點,“正是商業利益導致了我們今天的生態災難,這也是西方世界對孟加拉人承受危險視而不見的原因。”

       整個影展期間,最感動我的提案來自日本東京電視臺。這個名為《搖滾農夫》的紀錄片,最終也成為本屆影展五個最佳提案之一。

       一個叫Waki的日本餐館老闆,生活無憂,業餘時間愛好搖滾。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他去災區做義工時突發奇想,包種一片災區的農田,期待受災的人們像莊稼一樣重新站立起來。種田的過程中,他繼續和當地農民一起玩搖滾。影片已拍攝完成的部分溫馨、風趣,地震的創痛被化解成含淚的笑。影片結尾,導演是這樣設計的:Waki將和他的鄉村搖滾樂隊一起,站在即將收穫的農田邊上,用搖滾演唱日語版的《哈利路亞》,音樂在這裡被詮釋成一種生命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紀錄片之光”一直尋找的主題——“積極向上一面”。( 文/陳曉卿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