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3月09日 15:58 新華網 我要評論
財富分配問題放在哪個年代都不過時。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成為從政府到民眾熱議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
“蛋糕”有多大、怎麼分,每個人最關注的還是自己那一小塊。那就是:勞動是否有所得,勞動是否有所值,分多分少是否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增長固然塑造了諸多財富的神話,但佔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還是感到收入僅僅是“被增長”,歸結起來還是“蛋糕怎麼分”的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分什麼,是分“人民幣”還是分“購買力”?也許有人説,分“蛋糕”當然是分人民幣,給大家漲工資。這麼説沒錯,但只是局限于表面。其實,分好“蛋糕”最根本的還是分“購買力”。普通民眾為什麼呼籲要“漲工資”,關鍵還是購買力太差,工資收入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當然希望增加現金收入。但設想一下,如果物價上漲比工資收入增長的幅度高,單純的增加現金就毫無意義。所以,分“蛋糕”最終還是分“購買力”,把少數人高得驚人的“購買力”分一點點給普通民眾,大家都能消費,社會才和諧。
其次,是單純的“分蛋糕”,還是分享“分蛋糕”的權利。“蛋糕”怎麼分聽誰的?是聽政府的還是聽企業的,是聽資方的還是聽勞方的,起碼得有一個共識。大家都自説自話,誰都想多分一點,必然難以落實。那麼,就需要有對話——平等的對話。政府也好,企業也罷,或者僱主和工人,大家一起開“圓桌會議”,沒有誰大誰小,沒有誰輕誰重,具體怎麼分要看貢獻,但對話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光給普通勞動者漲工資還不夠,還要給他們説話的權利,比如集體工資協商制度,比如納稅人權利義務,都需要明確和強化。有權利的平等才有收入分配的公平,否則,永遠都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其三,“蛋糕”由誰來分,是由“人”來分,還是靠機制、制度來分。“操刀者”不一樣,結果肯定不一樣。古代的法家有一個觀點,“制度比人可靠”,這一點放到今天也頗有啟示意義。人總會有欲求,權力不受約束就會“開小差”搞“尋租”,所以,必須健全職工工資增長機制,以及相應的勞動監察和問責制度,最好是將收入增長鎖定一項或多項經濟指標,比如CPI,比如GDP,一個是民生的溫度計,一個是經濟的晴雨錶,最能反映居民收入的“體溫”。儘量減少人為的介入,這樣既節省了相關部門的人力,也讓工薪階層有明確的預期,大家都高興。
説了這麼多,還是一句話:收入分配問題關係千家萬戶,關係國計民生,不是漲漲工資那麼簡單,也不是心血來潮地喊幾句那麼容易,關鍵還是看行動。
責編:張恪忞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