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史迪威事件中的蔣介石與宋子文(一)

近代中國研究 記者:楊天石

核心提示:蔣強烈表示:史既在中國戰區內擔任參謀長,“則所有其他地位皆不能適用”。7月4日蔣介石日記雲:“史氏之愚拙虛妄,不法無禮,可謂無人格已極,而余乃自愧國家貧弱,所以遭此侮辱而已。”5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要他促請美國政府注意。6日,宋子文電復蔣介石,支持蔣對史迪威《備忘錄》的態度,首次提出撤換史迪威問題。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四、計劃攻緬,蔣、史矛盾再度激化

日軍佔領緬甸全境後,史迪威多次提出反攻緬甸計劃。1942年7月19日,史迪威向蔣介石提交《反攻緬甸計劃》,其要點為“南北緬水陸同時夾擊”:1、中、英、美三國聯合出兵,自印度攻入緬甸,同時,另一路中國軍隊則自雲南進攻。兩路會師曼德勒,會攻仰光。2、在盟軍從陸路進攻的同時,英國海軍確立在孟加拉灣的制海權,從仰光登陸。這一計劃後來被稱為“安納吉姆”計劃。8月1日,計劃得到蔣介石的批准。11月3日,史迪威自印度到重慶,向蔣介石彙報和英軍統帥韋維爾商談結果,要求在1943年3月1日前後發動攻勢。蔣介石表示,中國可由雲南方面出動15師,但勝利關鍵在於英方是否能調撥足夠的海空力量,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他説:“倘海空實力不充,中國實不願派一卒參加此役。反攻開始以前,余必須知英國用於緬甸海空軍之實力,方能下令前進。”“此次不反攻則已,一旦反攻,非勝不可,絕不能再受第二次之失敗。”[66]

1943年1月,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要求羅敦促英方,調動陸、海空力量,共同克服緬甸。[67]同月,羅斯福、邱吉爾在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卡港)會議,決定實施“安納吉姆”計劃。2月4日,美國陸軍航空軍司令阿諾爾、空軍補給司令薩默維爾(Somervell,或譯薛莫維爾、索摩微爾)、英國聯合參謀代表團團長迪爾到重慶,向蔣介石通報卡港會議情況及1943年戰略。同月7日,雙方會談,蔣介石同意英美方案,但要求英美方面增加空運與空軍,切實支援中國。其標準為:空運物資每月一萬噸,飛機500架。蔣強調,必須達到這一標準,並有確切日期。史迪威對蔣所提要求不滿,當即質問蔣:“是否不達到標準,即不對日抗戰?”史的質問含有明顯的輕蔑成分,蔣認為史迪威作為自己的參謀長,提出這一質問,“可惡不敬已極”,但是,他忍著沒有發作,只回答説:“中國抗戰已六年,即使太平洋戰爭不起,英美不來援助,中國亦可獨立抗戰。”史迪威再問:所謂標準是否為條件?蔣答稱:“非條件,乃余負責作戰者最低限度之要求耳!”接著,蔣以溫和的語氣要求阿諾爾轉告羅斯福與邱吉爾:“當盡我所能,不惜犧牲一切,以期不辜負友邦之期望。”[68]8日,蔣介石打電話給宋子文,指責史迪威會議上的“不敬”,要宋轉告史,“使彼戒懼,並限彼應切實設法,達成余之標準,以贖過失。”[69]9日,中、英、美三方印度加爾各答會議,一致同意實施“安納吉姆”計劃,以1943年11月至1945年5月為入緬作戰期。會議期間,宋子文向史迪威轉達了蔣的批評。據宋致蔣電稱:“彼極為懊喪,並謂當時談話有失體統,甚以為慊,但信鈞座必諒其忠實及一番熱忱。”[70],不過,史自己的日記則是:“見他的鬼吧!”[71]

5月初,史迪威與飛虎隊的陳納德之間在對日實施“空中攻擊”問題上發生分歧。陳納德主張,只要中美用500架飛機對日軍進行空中攻擊,即可消滅日本大部分在華空中力量,阻遏其船運,破壞其交通線,使緬甸和中國本部的陸戰易於進行。史迪威則認為,中國軍隊缺少軍械給養補充,也缺乏訓練,不足以保護機場。如對日“空中打擊”實施過早,引敵來攻,則雲南、廣西、湖南各地的機場均將喪失,以中國本部為基地空襲日本的計劃也將落空。爭論雖發生於史、陳二人間,但不久即發生於史迪威與宋子文之間。5月5日,美國海陸空三方會議,邀請史迪威、陳納德、宋子文參加。宋支持陳,主張當前急務為增強空軍力量,史則認為,中國陸軍勇敢苦戰,損失巨大,“目前實不堪一戰”。宋即批評史“對中國陸軍未免過於悲觀”。[72]同日晚,宋美齡謁見羅斯福,羅表示,擬將反攻緬甸計劃縮小為佔領緬北。[73]

史迪威早就制訂過一份“有限度的進攻北緬的計劃”,但遭到蔣介石的否定。蔣的理由是:六年來,中國對日作戰得到的經驗是“迫使機械優越之敵人,運用惡劣之交通線,使其機械設備失其效用”。而在北緬,日軍可以利用伊落瓦底河及仰光鐵路,中國方面可利用的只有正在建造中的兩條公路。即使中國軍隊在北緬成功,日本人仍可利用交通便利,派軍增援。他向史迪威一再説明,“不可再蹈覆轍”。[74]5月8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要他在羅斯福、邱吉爾會談期間,力爭照卡港會議及其後的重慶會談決議實施,首先以英、美海空軍截斷日軍供應線,佔領仰光,然後收復整個緬甸。電稱:“如果僅僅佔領北緬甸至蠻德勒為止,非僅無益於中國戰場,而且費力多,犧牲大。結果必不能達成目的,徒然犧牲兵力。”[75]5月13日,宋子文專訪到華盛頓參加太平洋軍事會議(三叉戟會議)的邱吉爾,要求英方照卡港、重慶、加爾各答等會議決定,如期攻緬,但邱態度消極。宋問:是否準備放棄攻緬?邱答:英美軍事專家正在研究。[76]邱吉爾的回答使宋子文倍感緊張,立即致電蔣介石彙報,蔣也跟著緊張起來。

1943年春,蔣介石為準備進攻緬甸,曾將原來部署在長江兩岸的第六戰區主力抽調赴雲南、貴州,司令長官陳誠也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隨部隊入滇,鄂西空虛。同年5月,日軍在湖北宜昌集結大軍,進攻三峽地區,威脅重慶。當蔣得知太平洋軍事會議有放棄攻緬計劃的可能後,大為惱怒,致電宋子文稱,如此,“則我軍民對聯合國從前所有各種宣言與決議之信約,不僅完全喪失信用而已”。他覺得,又上了史迪威的當。電稱:“史迪威始則強催我軍集中攻緬,今乃因抽調部隊,而使重慶門戶大受威脅,而結果則謂可以取消打通仰光與滇緬路計劃,則我軍上下對美國用意與作為,豈啻視為兒戲,直認為有意陷中國于滅亡之境,不啻協助日本完成其大東亞之新秩序,豈不令人惶栗不已!”[77]他要宋子文將這一看法明告史迪威及羅斯福左右。

5月17日,宋子文應邀出席聯合參謀長會議,轉述蔣的態度,堅決反對放棄攻緬,也反對史迪威僅攻緬北的計劃,闡述其理由説:“我如不佔領緬南,斷其後路,必歸失敗,徒作無為〔謂〕之犧牲。蔣委員長彼時之決心如此,今日對此之決心益強。”[78]在此前的聯合參謀長會議上,史迪威公開批評蔣介石:“諸事猶豫,于戰略無一定見解”。針對史的批評,宋特別為蔣辯護,聲言蔣並非初次與外國軍事專家合作。他以蔣曾任用與蘇聯的加倫、崔可夫、德國的塞克特及佛採耳為顧問為例,説明他們在任期內“無一不恪遵蔣委員長意旨”。[79]18日,蔣介石從宋子文電來電中得知有關情況,日記雲:“邱吉爾固毫無進攻緬甸之意,而史迪威之污衊我軍,輕侮我國,尤令人痛憤憂戚之至!”[80]21日,在太平洋軍事會議上,宋子文再次要求,堅決執行卡港會議及加爾各答會議的攻緬決議,邱吉爾辯稱,當時“只有計劃,並無決議”,“英軍事當局如有允諾,實屬越權”。他表示:“將來當極力設法使印度與中國軍隊得以連合,或須經緬甸北部。”[81]宋子文擔心羅斯福會向英方妥協,于同日謁見羅斯福,重申史迪威的進攻北緬計劃,“徒耗軍力,蔣委員長絕不能接受”。羅斯福則稱:“攻復仰光,確有困難,但可先向西南岸進攻,以從後面襲擊仰光”,將來擬派新銳部隊赴緬。羅要宋子文轉告蔣介石:“攻緬計劃,余有決心進行。”[82]

重慶危急加深了蔣介石對史迪威的惡感。5月22日,蔣介石日記雲:“我此次戰局危急,乃被史迪威之所玩弄而陷入也。烏呼,此人誤華不淺矣!”[83]27日,蔣介石致電宋美齡雲:“近日戰況確甚緊急,本星期內關係最大,所以致此之故,實由史迪威催促我精兵抽調入滇,準備攻緬,以致前方空虛,為敵所乘。其實去年至今,自緬戰至此次戰爭,皆為史所陷害也。”[84]6月21日,蔣介石致電正在美國訪問的宋美齡,要求她在向羅斯福告別時,相機提出史迪威問題:“甲、史對余不能合作,余為大局計,均能容忍,惟其對中國軍民成見太深,以廿年前之目光看我今日之革命軍民。乙、故自史來華,我軍隊精神因之消沉頹喪,蓋史視中國無一好軍人,無一好事,而根本不信我軍能作戰,更不信我勝利,故欲其指揮盟軍以求勝利,無異緣木求魚。而彼對自己所處理之事與計劃,以為無一不好,固執不變,毫無商洽餘地。丙、故現在我軍對史失望,以為如再聽其指揮,不惟無勝利,必大受犧牲,非至全敗不可。”電末,蔣介石稱:“彼之態度,是來脅制中國,而非協助抗日,其結果與美國之熱忱援助及友愛精神相反。余為史對於一般軍官嚴加勸戒,令與合作。惟長此以往,時時發生誤會,則不勝防制之苦。故為作戰及大局計,深望羅總統明了此事真相與現狀,蓋甚恐其對華盛情將來失望,故不敢知而不言也。”[85]但是,蔣介石又叮囑宋美齡,不必太正式,也不必採取“不可不撤換”的強硬方式,只告以“實情”即可。

在羅斯福的堅持和説服下,原來堅決反對攻緬的邱吉爾同意一致進行,英美參謀團會議隨即制訂新的攻緬計劃。史迪威曾答應向蔣呈閱會議記錄,但史迪威第一次交給蔣的並非全文,而且缺乏重要部分。當時,蔣認為“海軍是這次行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非保住孟加拉灣,否則進攻緬甸也就沒有用處。因此,他關心英美“將提供多少海軍”。[86]6月27日,蔣介石命外事局局長商震催史迪威來見,詢問會議關於海軍兵力數量等文件是否帶來。史稱,此件不能交任何人,繼而改稱,回去後交商震代呈。在商震去史處催索後,交來者仍非蔣所需要的文件。[87]6月28日,史迪威致函蔣介石,説明聯合參謀團為取得孟加拉灣制海權所必須派遣的“適當之兵力”。據史自稱:“列了一長串戰艦、重型巡洋艦、航空母艦及驅逐艦等,而且第七次解釋了’適當’一詞”[88]史迪威非常不情願這樣做,日記雲:“這超越了所有界限。這個小人令人厭惡,他十分傲慢地詢問我們將能做些什麼,誰在妨礙我們幫助他,以供應一切──軍隊、裝備、飛機、醫藥、通訊、汽車運輸、建立他該死的後勤供應部,訓練他的劣等軍隊,甩下他那後娘養的參謀總長和總參謀部,而他卻對我們的準備工作挑三揀四,對海軍問題支支吾吾。主啊,救救我們吧。這個偉大的獨裁者。他讓他的部隊忍饑挨餓,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89]同日,蔣介石召見史迪威,當面加以批評。日記雲:“此人之卑劣、可恨極矣!”。“烏呼,此人之無常識、無人格,實難令人想象者。”[90]這説明,彼此之間的惡感都發展到了極點。

美國是強國,史迪威是美國派到中國的將軍,因此,蔣介石將他和史迪威的關係看成弱國和強國之間的關係。6月29日,蔣介石日記雲:“凡弱國參戰,無論如何努力與犧牲,強國皆視為不能與彼相比。例如史迪威指揮我軍在緬作戰,彼總不以我軍之犧牲為英勇,而為怯弱,蓋彼仍以北洋軍閥之軍隊視我也。”[91]

不久,史迪威又有幾件事加劇了他和蔣介石的矛盾。一是擅自撤委中國軍官。8月14日,總指揮部副參謀長溫劍銘,因事與國內軍政部通電,被史認為“有違軍紀”,下令調溫為高參,委美國人博金為副參謀長,引起全軍大嘩。新編第一軍軍長鄭洞國勸史收回成命,為史拒絕。史的助手參謀長波德諾甚至説:“駐印軍是由美國裝備訓練的,因此軍中事務,包括人事必須聽命于總指揮部,即使中國政府也不得干預過問。”[92]鄭及參謀長舒適存、師長孫立人等憤而致電蔣介石。鄭電稱:“今竟有此不幸事件,則人無保障,勢必媚外圖存,軍隊紀綱如何維持,國家體制其何以堪!”[93]舒電稱:“美方一貫政策,為打破中國高級指揮機構。”“美方微員僚佐,皆代表史將軍,須聽其命以馳驅,稍不遂意,責難侮辱隨之。”蔣介石批示:“為何史於人事,不先請準本委員長,而擅自撤委?”[94]一是給蔣介石寫報告、備忘錄時所署職銜和語氣。史通常均署“美國陸軍中將”,引起中國將領不滿。[95]9月21日,史在給蔣介石的意見書末改署“中國戰區參謀長”。蔣介石閱後稱:“其內容仍有不遜之言,此種恣職態度,殊令人難受,隱痛極矣!”[96]三是史迪威對中共的態度。史對蔣失望,自然對中國共産黨及其所領導的抗日部隊寄以希望。1942年6月至10月,史迪威的政治顧問戴維斯多次在重慶訪問周恩來。1943年3月,戴維斯再次訪問周恩來,周提議美國派代表常駐延安。6月24日,戴提出報告,主張接受周恩來建議,向延安派駐觀察員。9月6日,史迪威向蔣介石提出《備忘錄》,建議調動中共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及胡宗南、傅作義、鄧寶珊等部向山西出擊,這些都觸犯了蔣的大忌。當日,蔣日記雲:“此受共黨所主使,故其語含威脅之意。且名為備忘錄,乃欲于將來制裁中共時,證明曲在我也。史氏誠最卑劣、最糊塗之小人哉!余亦不屑駁復矣。”[97]9月10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指責史迪威“不知共黨十年來經過之歷史,更不明了最近共黨之內容及其陰謀之所在,徒聽共黨之煽惑,助長共黨之氣焰,殊為可嘆!”[98]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