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創富頻道 > 新目錄 >

任志強對年輕一代創業者的價值觀深入剖析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創業致富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任志強對年輕一代創業者的價值觀剖析

     年輕人要先立志,才不會浪費了青春。

     當我們已年近花甲時,尤為珍貴的恰恰是青春,恰恰是那些從身邊悄悄溜走並永遠無法追回的時光,我們永遠也無法再回到80後的年齡,重塑自己的經歷了。

     一、 我們都是很窮很窮的人。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都是很窮很窮的人,並且平均到幾乎都處於一個起跑線上的貧窮。是鄧小平讓中國從一潭死水中走了出來,有了生命、時候的改革與重新分工,讓不同的人走上了不同的路。

     在如今80後的年齡之前時,我們這一代人也都沒有生活的定位,但卻從來都未喪失過“救國”的立志,也許是這一代人所經歷的“紅色”教育讓幾乎所有的人都從未有過個人致富的幻想,而只有為國犧牲的精神,也因此才有了文化大革命的無懼衝動。也正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立志和努力不懈的奮鬥精神,才有了此後各自不同發展路徑以及不同現狀的差別。

     當我們進入而立之年時,恰逢改革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了農村的勞動力,卻還沒有解決城市大量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原有的國有體制和集體體制根本無法滿足大量的就業需求,城市“五難”的社會服務也無法滿足城市基本生活的需求,鼓勵創業和用優惠政策扶持自我創業成為社會上的一股潮流。機會遍地都是,但能抓住機會的、敢於去抓住機會的、努力去抓住機會的人卻仍然是少數。

     我曾經從事過大約數十個跨行業的作坊式的小企業創業過程,期間的酸甜苦辣則回味多多,從兔皮的加工出口、魔方的生産、集裝箱的運輸、圖書的郵寄、小商店的經營到農村小時工的派遣、手敲打打字機和印刷、裝訂、裁縫店、家電維修、動物模型、汽車維修、挂毯編織到開飯館、賣水果、賣白菜、辦建築施工隊,幾乎無所不及,但從來都是信心百倍且努力萬分。

     早上三、四點鐘爬起來生火炸油餅,每個油餅三五分錢,一個早餐下來兩袋面的用量,收入僅有幾十元,晚上數鋼镚時常常眼皮子打架,一個迷糊會把剛摞好的十個一疊的分幣碰撒了一地,還要滿地亂找、重新去摞好。一個月下來,三百多平方米的餐廳,幾十個勞動力也就只有不到三千元的利潤,三十幾時我們的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獎金一個月只有六元錢。而這一切從來都沒有影響過我們創業立業的信心,窮可以讓我們艱苦,但窮並不能影響我們的鬥志,“窮而不志短”早就從老一輩的言傳身教中溶入了我們的血液。

     二、創出自己的路。

     我們從不憎恨窮人,但我們憎恨貧窮。共産黨的宗旨就是要“消滅”全世界所有的窮人,讓那個所有人成為富人。我們時常救助窮人,但絕不救助因懶惰和不努力而變窮的人。因為我們也是從貧窮中走過,並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從賣蘋果、賣白菜到倒錄像機是一個飛躍,大多數人都從流通領域中分享了改革開放之後物流轉移而産生的差價。和傳統的絲綢之路一樣,利用南北之間的地域差和南方改革初期的試點城市開放開始了最初的交易與經商,也從小額現金交易變成了銀行信貸與轉賬。我們包租了軍用飛機運貨,從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再換成了汽車。

     從學步到跑,幾乎沒有人會不摔跟頭、沒有人會一帆風順,那些大多數開始太順利擴張的企業則大多今天都不見了。

     華遠、四通、聯想幾乎都是同時出現在市場上的一代,而更多當時知名的企業則在大浪淘沙中一去而不返了,差別正在於走自己的路還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追趕。齊白石先生説“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其意在學的精神與靈魂,而絕不是形似的臨摹。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並非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我們這些曾經只留下了大量計劃經濟殘余的一代人,要徹底的改變過去的一切就更是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了。但我們鬧過學生運動、打到權威的領導(也許是錯的),在毛主席的一揮手中上了山、下了鄉、耕過田、種過糧,在全國Cye.com.cn學習解放軍中當過兵、扛過槍,在恢復高考後上了學、留了洋,也有些在改革中入了獄、撞了墻,但仍在跌倒中爬起來重新摸索。這些經歷與磨難恰恰造就了他們鐵一樣的筋骨、鋼一般的意志,走出了一條中國摸著石頭過河之路。

     中國的改革是從沒有路中選擇了被動的摸石頭,是在未知過河的方式中探索,無數的先烈是用鮮血與生命換取了新中國的成立。同樣也有無數的後來人為尋找改革的成功之路而成為了先驅,許多人也因此受益而成為了當代知名的企業家,併為後來人留下了失敗與成功的經驗。

     如果改革的初期,一代人為尋找幸福敢於去按血手印,那麼改革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是否還有人願意用生命去為更多人的成功而當墊腳石呢?正是這種改革的倒逼機制與改革創造的上升環境讓兩代人有了不同的選擇,也讓更多的現代青年不願再用“立志”的前提作為生活的基礎了。

     現代的80後們也認為自己在走自己的路,但大多不再是如何成就一番“事業”和“救國”,而是如何建立美滿生活的小家庭,靠父母支援的出國留學也讓他們不再用課餘時間去刷盤子了。更多的人不是從“安逸”的公務員崗位上因無味而下海,反而成群結隊的涌入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

     畢業後集中于大、中城市,力爭進入不到10%的人口居住的城市,而不在關注生養自己的父母相親和那片熱土。他們熱衷於在網絡上尋找生活中的樂趣,也熱衷於在虛擬世界中熱議房價和社會問題,他們開著小型的私家車浪漫于山間田野,一面自豪的看不起那些乘大車去採摘的同事與同學,一面又高聲的叫罵著市中心豪宅的高房價,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走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識,但社會卻會將什麼是“走自己的路”給以重新的定義。華遠則是在“傍大款”進入資本市場後又為了維護國有資産的利益而退出和二次創業,用再次進入資本市場顯示競爭的實力,用努力和被社會認可的實力與業績證明什麼是“闖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