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15: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農博網
在陜西省略陽縣,有很多人養著一種體型較大的烏雞,這種雞大部分白天會被放養到山裏覓食,到了夜幕降臨時,烏雞才會回到主人搭建的簡易雞棚裏,有的直接就上樹休息。
雷濤:“2、3、4、5、6。”
記者:“數什麼呢?”
雷濤:“數雞了。”
記者:“白天為什麼不不數呢?”
雷濤:“白天它都跑到樹林吃食去了,人找不見它,晚上回來才數一下子,看看雞夠不夠。現在這個雞,咱們這兒價格挺貴的,一隻雞能賣個五六十元錢,丟了挺可惜的。”
雷濤是黑河壩村村主任,也是這個村烏雞養殖戶,因為烏雞白天上山覓食時是在茂密的樹林裏活動,人很難靠近,每隔幾天他都要在晚上到雞棚裏數雞,看自己烏雞的數量少了沒有。
記者:“像您這兒,一年能養多少烏雞?”
雷濤:“一年養五六百隻。五六百隻除去成本和其他的飼料錢,也就是1萬多元錢。”
黑河壩村是烏雞養殖專業村,他們養的略陽烏雞,原産地就在略陽縣境內黑河流域的黑河壩、兩河口等6個鄉鎮。在全國四大烏雞中略陽烏雞體型最大,黑羽雞最多,這種烏雞有六烏的特徵。
高級畜牧師 田光明:“它主要體現在皮、腿、指、喙、舌、冠,冠包括肉錘,包括它的臉面。為什麼要把這個嘴殼子作為它的一個標準,嘴殼子它是一個骨頭的,嘴殼子如果是黑色,它的骨頭帶有灰顏色,這個舌頭,反映出它的內臟,它的肌肉。”
黑河壩村烏雞養殖戶的雞苗幾乎都來自,同村一個叫劉新梅的烏雞孵化專業戶家裏,劉新梅成了村裏無雞養殖的發動機,她以一隻3元錢的價格把雞苗賣給村民,每年會有10多萬元的收入。
記者:“每年能孵化多少烏雞?”
劉新梅:“每年也就是個,最高就是個四五萬隻。”
略陽烏雞在當地已經有2000年的養殖歷史,但由於長期以來烏雞都是以農戶自己散養、與其它雞混養、雜交,品種退化嚴重,再加上孵化渠道單一造成近親繁殖,一段時間,有些烏雞出現了不再六烏的現象。
中共略陽縣委書記 胡平安:“有,也有,也有退化的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覺得,一個是要保護,要搶救這個品種,另外呢,就是在保護和搶救當中,能夠使它發展,能夠把它做大。”
2004年略陽縣成立了烏雞發展協會,協會管理著一筆由聯鄉包扶部門和單位扶持、社會捐助的專項貼息扶貧資金,扶持當地的烏雞養殖。2005年,黑河壩村村民朱華芳無息貸款2000元用於購買雞苗,開始當上了烏雞養殖專業戶。
朱華芳:“原來是小打小鬧,一年養幾十,一百多只,以後經過鄉上扶持這個資金,我一年就是養300多到400隻雞。”
記者:“你的雞在哪兒呢?”
朱華芳:“雞在後頭樹林裏。現在還有30多只雞。”
記者:“其他的呢?”
朱華芳:“賣了。”
2005年市場上略陽烏雞售價逐漸漲到了1公斤18到20元錢,略陽全縣養殖烏雞的規模很快擴大,這一年是黑河壩村劉新梅孵化雞苗最多的一年,她家先後孵化出售5萬隻雞苗,就在第二年她準備接著擴大規模的時候,她隱約感覺到有些不妙,在她這裡購買雞苗的人突然減少了。
劉新梅:“2005年就是四五萬隻,2006年就是二三萬隻。”
記者:“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個變化呢?”
劉新梅:“農村的這些人,也都是靠收成,這幾年這個玉米收成不好,天旱。”
劉新梅認為是村民的收成不好養雞的人少了,所以才影響了雞苗的銷售。其實2006年,黑河壩村的農民並沒有少養略陽烏雞,養殖戶朱孝珍從來都是在劉新梅家買雞苗,但是2006年她開始到一個姓張的人那裏進購雞苗。
朱孝珍:“剛開始他還沒來,他來了他的種蛋選的好,我們就到他哪兒買,我們都是哪兒雞苗好就到哪兒買雞苗。”
記者:“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
朱孝珍:“那有什麼不好意思,都是做生意的,還管他好意思不好意思,就不管那麼多。”
朱孝珍之所以改換門庭,是因為她覺得這一家的雞苗,在質量上有保證。
朱孝珍:“他孵化設備全自動的,選的種雞選的比較好,純,你不選純了,到最後你養大了,那毛都變紅了,從小他種雞選的好了,以後小雞也就好。”
朱孝珍説的那個孵化廠是一個叫張會軍的人開辦的。2006年年初,下崗職工張會軍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資金,在距離黑河壩村1公里遠的地方建立了,集烏雞孵化、提純、養殖為一體的公司,他的到來,打破了當地烏雞産業原有的平衡。
張會軍:“因為過去他們都搞這種土法的,或者半土法的這種養法,我們現在來了,帶來了一種新的科學理念,首先從這個種蛋的來源上,我們就嚴格把關,不合格的或者不純的雞,我們就不用它的蛋。”
從2006年3月份開始,張會軍在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在略陽縣選定了60個農戶的660隻烏雞作為種雞,在這基礎上進行烏雞提純復壯,由於他的雞苗更純正,這給劉新梅造成了衝擊。
記者:“他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沒有?”
劉新梅:“肯定有影響。人家是孵化機,這個全自動的,我們這兒都是土辦法。”
2006年劉新梅的烏雞孵化量,與上一年相比減少了一半,這對劉新梅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劉新梅:“心裏也沒什麼,現在幹什麼生意都有競爭,人家規模搞得大嘛。
面對新的競爭,劉新梅 感到了一絲無奈。2006年12月,又到了一年開始孵化雞苗的季節,劉新梅決定不再孵化烏雞,她還給張會軍打電話問能不能買下自家的孵化設備。
張會軍:“她説看我能不能把她的設備能不能用上,從目前這個情況來看,惟一就這個架子我們還可以用,就回去再改裝一下,其他的我們就用不上了。”
劉新梅要賣掉自己的孵化設備,準備養殖烏雞,她的退出,使這裡的烏雞孵化和養殖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而烏雞提純後的銷量和價格再提高,又刺激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
朱孝珍:“20004年養了100多只。”
記者:“那去年呢?”
朱孝珍:“2005年300多只。”
記者:“今年呢?”
朱孝珍:“2006年有300多只。”
朱孝珍最近幾年靠養烏雞每年能掙1萬多元。在當地像朱孝珍這樣養殖烏雞一年比一年多的農戶很多,原因是以前1公斤九元、十元的烏雞這幾年銷售價格越來越高,2006年1公斤賣到了18元到20元。
記者:“像這種雞現在能上市嗎?”
朱孝珍:“能上市這就是上市的雞,這只有4斤多到5.5斤重。”
記者:“市場上這種雞1公斤能賣多少錢?”
朱孝珍:“1公斤賣18、19元錢。”
2006年,略陽全縣烏雞飼養量超過了70萬隻,出欄的烏雞主要銷到了漢中、西安、成都、重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