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5日 1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富農水産養殖網
“最初我從越南進口了18萬尾魚苗,養出來只有2000多條。現在公司自己培育魚苗,成活率超過80%。”昨天上午,在乾務鎮雷蛛一圍的成片魚塘邊,50多歲的陳厚添向記者講述了自己養殖筍殼魚的曲折歷程。
陳厚添是珠海添源果牧業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日前,該公司和鬥門水産養殖技術推廣站合作研發的筍殼魚人工繁殖養殖技術,獲得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而公司2000畝的筍殼魚養殖區也被評為省級水産良種場,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筍殼魚養殖基地。
外國魚苗“本土化”成活率提高20多倍
筍殼魚學名為褐塘鱧或尖塘鱧,是一種名貴的淡水魚品種,原産于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國。2000年前後,筍殼魚開始從東南亞引進我國。
陳厚添養殖筍殼魚的歷史要追溯至2002年。當年,在鬥門水産養殖技術推廣站的推薦下,接觸水産養殖不到3年的陳厚添以每尾近2元的價格,一下從越南引進了18萬尾筍殼魚魚苗,投入數十畝魚塘試養。然而,由於“水土不服”,“養殖技術也不過關”,這批進口魚苗最終長成的只有2000多尾,成活率不到3%。
首戰告負的陳厚添並沒有就此放棄,他決定不再引進國外魚苗,而是保留1000多條成魚做親魚,自己探索育苗技術。2004年,陳厚添聘請了來自珠江水産研究所、珠海市水産技術站、鬥門水産養殖推廣站等部門的技術專家,以公司的養殖區為基地,開始大規模的種苗培育試驗,並逐步掌握了筍殼魚的人工孵化技術,當年就培育出首批適宜本地養殖的300萬尾“國産魚苗”。
隨後幾年間,隨著育苗技術的不斷成熟,種苗的質量也越來越好。中山、順德、江門以及鬥門本地的水産養殖戶慕名而來,購買種苗並諮詢養殖技術,筍殼魚養殖開始在珠三角逐步推廣,公司自身的養殖面積也擴大到2000多畝,成為國內最大的筍殼魚養殖基地。
陳厚添介紹説,目前公司已完全掌握了從親魚選擇、産卵收集、育苗孵化、越冬生産、成魚養殖等一系列養殖技術。其中,種苗成活率達80%。2009年,公司種苗銷售量達5000多萬尾。
産品暢銷全國每畝凈賺至少5萬元
據陳厚添介紹,作為外來魚種,目前筍殼魚尚未在國內進行大範圍的人工養殖,産品來自産地國的天然捕撈,數量十分有限。由於貨源短缺,筍殼魚在國內市場的批發價一直維持了80元/斤左右 ,最高時超過120元/斤,而在一些大飯店的零售價更是高達180元/斤。
國內市場的供不應求讓陳厚添養殖的“本土筍殼魚”迅速暢銷全國。他告訴記者,公司出售魚苗給養殖戶,然後再將養成後的成魚回收,然後統一空運到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水産批發市場銷售。“珠海機場基本上每天都要空運我們的筍殼魚,一天就有三四噸。”
在添源公司的帶動下,鬥門區很多養殖戶也嘗到了養殖筍殼魚的甜頭。據鬥門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朱建洪介紹,每斤筍殼魚的養殖成本約為30元,收購價一般在70多元,根據目前的成活率,每畝的利潤在510萬元之間。目前筍殼魚養殖已在蓮洲、白蕉等鎮逐步推廣,全區養殖面積超過4000畝,“不少養殖規模較大的農戶都成了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