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5-23 第86期

走近新組建“大部門”之二


    2013年全國兩會後正式啟動的大部門制改革,目前正處於加速推進的階段。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本質內涵的這輪改革效果如何?外界當前無法得出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大部門”組建後的運行,越是觸及市場和細節,就越是接近問題的實質,也越是意味著最艱難的攻堅階段的到來。

分享

國家能源局:啟動18項專題調研

記者:仲昭舉  時間: 2013-05-22

核心提示:重組後,國家能源局的核心工作將圍繞“轉職能、改作風、抓大事、解難題、辦實事、建機制”而展開。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轉職能”工作的難點在於,國家能源局依然由國家發改委管理,改革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突破力度有限。

北京市月壇南街38號,國家發改委所在地,國家能源局作為其直屬單位,與發改委同地辦公。

5月16日14點,進出發改委的人員十分頻繁。除了武警站崗外,還有兩名工作人員嚴查證件。當一名男子拿起相機準備在發改委門前留影時,被工作人員大聲阻止:“不許拍照!”

大院外一切如常,而辦公樓內,一場國家能源局重組改革正在醞釀。雖然“三定”方案于5月6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討論通過。但兩周過去了,詳細方案依然沒有向社會公佈。對此,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大部門制改革並不是國家能源局能主導的,國務院應該還並沒有最終批復。”

重組後設置11個司局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國務院將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將原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完善能源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後,國家能源局繼續由發改委管理。

記者在國家能源局5月8日的一份文件中發現,重組後的國家能源局至少包括以下11個司局,分別為煤炭司、法制和體制改革司、發展規劃司、石油天然氣司、核電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國際合作司、電力司、電力安全監管司、市場監管司。其中,電力安全監管司與市場監管司為新增司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則由原能源局政策司、法規司和原電監會相關職能部門重組而成。

能源“大部門制改革”的突破口從國家能源局與電監會的整合開始。5月16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原電監會派出機構負責人座談會,圍繞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等話題進行了討論。改革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電力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電力項目審批在國家能源局,而市場監管職能則在電監會,造成兩部門在電力改革、投資準入、項目審批和價格等諸多方面的職責重疊,不利於整體能源統籌謀劃和推動電力行業發展。同時,至今電力市場沒有形成,能源領域目前存在過度管制和壟斷的問題,電監會的職能作用也逐漸虛化。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電監會併入能源局,能更好地統籌推進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在壟斷體制下,一些有利於促進能源革命的技術並沒有得到重視,壟斷企業成為了技術進步的阻力。”同時,利用電監會在市場監管方面的優秀人才資源,加強國家能源局監督職能。

為“轉職能”鋪路

5月3日,國家能源局啟動了能源重大戰略問題調研工作,整個活動將持續到6月底。5月8日至9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親自帶隊赴湖南、湖北兩省調研。

調研主題圍繞“轉職能、改作風、抓大事、解難題、辦實事、建機制”而展開,“轉職能”成為重中之重。吳新雄表示,“轉職能”要把工作重心轉到“議大事、謀大局、管長遠等宏觀管理上來,認真處理好計劃與市場、宏觀與微觀等重大關係。”

此次調研著重在國內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境外資源開發利用、能源科技創新和能源體制改革等4個方面展開,共18項專題調研內容。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這次國家能源局重組後,“轉職能”工作的難點在於,國家能源局依然由國家發改委管理,改革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突破力度有限。

林伯強表示,“轉職能”重點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政審批取消和下放,二是向大監管方向轉型。國家能源局應該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下放,將項目審批權逐步交給地方政府,而國家能源局的主要職責轉移到能源産業規劃上,將國家與地方的能源規劃相統一。同時在監管上,從對電力行業的監管,擴大到向石油、煤炭、新能源等大能源領域的監管。

最新消息表明,國家能源局近日將取消涉及能源領域的行政審批事項5項,下放涉及能源領域的行政審批事項7項。下一步將按照新“三定”規定的要求,做好有關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的落實工作。

國家能源局表示,重組方向是簡化辦事程序,完善政策法規,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能源監管體系,逐步構建“小政府、大社會、強監管”的管理格局。[詳細]

衛計委:將通過拆分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記者:祝娟  時間: 2013-05-22

核心提示:“大部門制改革”後,衛計委將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堅持“計劃生育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繼續實施“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曾經的衛生部“大健康部”規劃終究沒有實現,目前的“三定方案”也未公佈。

2013年3月底,一場H7N9型的“禽流感風波”讓全國視線都集中在了這裡。從3月10日起,那個叫做“衛計委”的新名字,開始見諸於各大報端。

稍早之前,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醫藥衛生45組委員討論會激烈爭論。他們為的就是“大部門制改革”後,衛生部到底該叫做什麼。那時,委員們提交的最後提案是保留“衛生部”名稱。但最終,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裏,“衛生部”還是被“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衛計委”)所取代。

“一進一齣”留隱患

位於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的原衛生部大樓前,曾經挂著的招牌上寫著:“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那是這裡最醒目的招牌了”,家住附近的王先生説。

如今,這裡已經被“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牌子取代。可能是由於牌匾上的字數增加了,字號較之於原先小了很多。

3月份出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將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至25個。方案提出,將衛生部的職責、人口計生委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職責加以整合,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新成立的衛計委的主要職責是,統籌規劃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配置,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擬訂計劃生育政策,監督管理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等。同時,將人口計生委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管理。不再保留衛生部、人口計生委。改革後,將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堅持“計劃生育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繼續實施“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

毫無疑問,這一改革讓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2中國衛生論壇”上倡導的“大健康部”設計擱淺。改革中,僅計劃生育部門如願被劃入,而上一輪機構改革中被劃歸衛生部門的藥品監督職能,則被重新拆分出來。

有專家分析稱,這“一進一齣,將食藥監總局置於衛計委管理之下的架構,會導致兩大機構不平衡,給未來工作開展留下隱患”。

新的領導班子目前已就位

5月6日,衛計委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一位原衛生部的官員向央視網記者透露,原衛生部的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局或將一分為二,分別成立食品安全標準司和綜合執法部門,來加大食品安全標準的管理。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吳永寧向記者表示,原衛生部因受到編制限制,將食品安全和衛生監督放在了一起,設立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局,既管食品安全,又負責衛生;現在將其分開,既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又加強食品安全監督。政府設立一個專門的食品安全標準司,食品安全管理相對更加獨立。

儘管食品安全標準司設立已有眉目,但職能並未明確。吳永寧透露,“食品安全標準司預計既管標準又管風險評估”。

記者發現,在衛計委的官方網站“委領導”一欄,新的領導班子目前已就位,共設有1名主任、9名副主任及1名紀檢組長。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衛計委“三定”方案, 60名司局領導中還增設了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總監各1名。這在國家一級政府職能部門中尚屬首次。

作為衛計委首任主任的李斌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一段時間,衛計委的工作要“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

截至記者發稿時,衛計委詳細“三定”方案尚未正式對外公佈。[詳細]

以更大的智慧打好攻堅戰

本網評論員:秦研科  時間: 2013-05-21

核心提示:目前正在推進的“大部門制改革”,是和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實際上,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前者服務於後者。

目前正在推進的“大部門制改革”,是和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實際上,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前者服務於後者。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發表講話指出,開弓沒有回頭箭,下一步還要繼續推進,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堅決打好政府職能轉變的攻堅戰。

各“大部門”的攻堅戰,便是卻別於以往的職能轉變。

在今年兩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李克強總理曾表示,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新一屆政府成立近兩個月來,兩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取消和下放了133項行政審批事項,這既是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兌現這一承諾的答卷,更凸顯了中央推進職能轉變不拖不等、言出必行的改革決心。

自2001年9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以來,包括此次在內,國務院共進行了七輪機構改革。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權力關係與行政邏輯雖然逐漸清晰,但國務院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權力“越位”“缺位”現象依然較多,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仍然不夠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仍需進一步深入,簡政放權仍事關改革大局。

進一步推進職能轉變,必須把權力下放給市場和社會,激發市場創造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長期以來,政府權力邊界不清晰,不該管的管得過多,一些該管的又沒有管好,不僅導致行政辦事效率低下,嚴重限制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自由,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權力尋租留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敗。通過放權,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對實現經濟穩增長目標,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企業和産業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優化升級,擴大就業,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行政審批權限的革故鼎新,要義當然不只是“做減法”。一方面是該減的要減,另一方面該管的要管好。進一步推進職能轉變,還要創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該管的事,放和管兩者齊頭並進。在行政審批下放過程中,政府要從事前的監管向事後的監管轉變,從重審批變成重運營,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更加重視政府的服務角色。在環保、安全生産、食品安全、知識産權等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且也不是企業和社會組織能夠獨立承擔的領域,政府監管反而需要加強,加大監管的力度,重拳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為市場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到位的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政府職能轉變,不是一場關起門來的“自我改革”,改革要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改革過程和成果要公開透明,行政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一方面,要把職能轉變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建立長效機制,對地方落實任務和責任不力的相關官員要行政問責;另一方面,也要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及時向社會公佈,接受群眾監督。如果行政審批改革繞過民意關,停滯在公權力自説自話的狀態,改革必然陷入“擴張-取消-再擴張-再取消”的怪圈。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關於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時説:“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言出必行,説到做到,決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輕,更不能搞變相遊戲。”新一輪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的大幕已經拉開,開弓沒有回頭箭,各部門只有拿出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和勇氣,打好政府職能轉變攻堅戰,才能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創造活力,才能逐漸建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