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科教微信訂閱號,敬請關注!
原標題:
《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三部第八集【2月19日播出】
主講人:錢文忠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2013年主講《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一二部。
節目介紹:
2015年春節期間,《百家講壇》繼續推出《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三部,今天播出《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三部第八集《支 柯》。
支姓
支姓[讀shì(士),也可讀zhī(知)],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2014年據支姓宗親網不完全統計:支姓一族如今已遍佈25省310多處集居地,人口約17.3萬。
支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高士傳》記載:傳説堯舜時,隱士子州支父是一個博學淵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後世子孫中,便以其字為姓氏,稱支氏,這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作shì(士),且不與大月氏國支氏、析支國(党項)支氏、黃支國支氏、條支國支氏族人合譜。
此外,支姓還有很多是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源於月氏部族,出自西漢時月支族人的後代。史輯《古今姓氏書辨證》、《貴姓何來》等記載,秦漢之際,西域有月支國,其部族遊牧于敦煌、祁連之間。公元前177~前176年,月支國遭到匈奴民族的連續攻擊之後,大部分族人被迫西遷到新疆伊犁河流域,稱為大月支,又遷徙到媯水流域,再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並在其地安居樂業;少數沒有西遷的部族進入祁連山,後與羌族人雜居,稱為小月支。
東漢時,中原地區又來了一批月支人,也是主要從事于佛教,而且引進了民樂樂器效忠東漢王朝,據傳,後來流傳于唐朝的樂府名曲《陽關三疊》,就是按月支人的思鄉之曲《渭城曲》改編的。
柯姓
柯姓得姓有四種,其中出自姜子牙的一支和我們熟知的成語“一鼓作氣”有關。
這支柯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是姜子牙的子孫。春秋時,齊、魯兩國以衛國為藉口,爆發了著名的“長勺之戰”,結果齊軍在曹劌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謀下大敗。兩年後,齊襄公聯合別國共同伐衛國,乘機佔據了衛國的柯邑。之後,齊襄公將柯邑封給自己的一個兒子,後代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柯姓得姓也有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時期柯工。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戰國乃至漢朝時皆稱“柯工”、或簡稱“柯”。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後的東北地區,以伐木為生的職業工人,仍多稱為“柯工”、“老柯”、“柯倌兒”等。具體職業就是專門砍削邊枝的,使所伐之樹成為原木的輔助性工人。柯,實際上就是斧柄,在典籍《詩·豳風》中就記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更詳細説明:“柯長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