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農民的城市:工業怎麼發展?

2010年04月16日 14:52  CCTV-對話 我要評論

CCTV《對話》供稿

(本期節目將於2010年4月18日晚21:55在CCTV財經頻道播出)

     龍港的“賣地運動”,改變了這片土地的命運,締造了如今繁華富裕的“中國第一座農民城”。而當年剛剛結束“造城”的龍港,也曾面臨如何發展工業的難題。

     主持人陳偉鴻:“正是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我們看到很多的樓房也拔地而起了,廠房也開始出現在了我們龍港鎮了。那您現在需要考慮到工人這個問題了,農民大家都進城了,那這個工人的問題是好解決了,還是更難解決了?”

     龍港第一任鎮委書記陳定模陳定模:“我剛才講了,人有了,錢有了,現在最苦惱的是什麼呢?反對的意見很多。”

     陳偉鴻:“現在出現反對意見了。”

     陳定模:“有的人説陳定模在唱空城計,房子蓋起來沒人住,後來有人了,有人沒企業。我説這個大可不必擔心,為什麼呢?我説他們進來蓋房子,蓋房子需要施工隊,需要建築材料,需要沙石料,需要紅磚,還有搬運等等,這些事業就興起來了,把第三産業帶動起來。”

     陳偉鴻:“這些本來都沒有的?”

     陳定模:“全沒有的,現在就帶動起來了。一些農民沒有錢進不來的,他就可以在這裡打工。當時的龍港,我記得當時有的人是泥瓦匠,等龍港建了以後他就鍛鍊出來了,管理水平,技術的水平就上來了。像陳瑞教(第一批龍港居民),現在中國國字號的集團公司了,生意做到50多個國家,那是很大一個老闆。他原來是一個裁縫師,龍港這個城市造就了一大批的大老闆。”

     陳偉鴻:“所以陳瑞教也是從中受益最多的其中一位。現在自己怎麼來看自己當年這個抉擇?”

     陳瑞教:“原來是做服裝,做裁縫師傅。在陳家堡做的時候,農村在做的時候可能就兩個人在做,到龍港來的時候我變成六個人。龍港的人多,衣服一做,我還要給別人加工,我給別人一加工錢賺得就不一樣了,你就馬上拿到錢。在農村,你做的幾戶就是幾戶。”

     陳偉鴻:“上官(第一批龍港居民)當時到了龍港之後,比如説從做生意這個角度來講,跟你以前做生意有什麼區別嗎?”

     上官:“差20倍。”

     陳偉鴻:“差20倍?”

     上官:“對,規模就差20倍了。在別處賺一塊,在龍港有二十塊賺。它那裏效益好,電便宜、水便宜,在農村電也貴、水也貴,交通不方便,進材料都不方便。”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葉裕民:“我覺得這是非常經典的一個城市和鄉村聚集和分散,對於工業化發展的影響。其實對於工業來説,我盡可能地和其他的企業聚集在一起,我享受外部規模經濟。所謂外部規模經濟就是工廠之外的發展條件越好,我付出的成本就越低。剛才陳總説的這個就是,我進城來以後交通成本下降了,水的成本下降了,電的成本下降了,所有的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給企業提供的成本都下降了,這就是企業的聚集經濟。城市之所以對企業有吸引力,就在於它有聚集經濟。”

 

責編:肖成迪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