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民間慈善九難

最新一期央視《面對面》中,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接受柴靜採訪時坦言,壹基金是一個已經生了的孩子,但是沒有身份證,身份和法律結構模糊,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會帶來很多問題。一句“有,你和我,我們都不能理解的嚴重性”道出了中國的行善之難。
[>>柴靜手記][>>專題]


壹基金的尷尬困境,其實是民間慈善事業在中國面臨的共同困境。在09年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研討會上,就有官員、學者感嘆“在中國行善其實很不容易!”李連杰的現身説法更印證了這一結論,一些媒體甚至驚呼:中國民間慈善死了。“死亡説”難免有些危言聳聽,但現實中,行善遇到的諸多問題,確實是對慈善事業的一種傷害。


一難:民間慈善“門檻”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基金會管理條例》對設立公益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四有”:“有目的”“有人員”“有場所”“有資金”,這條件對於富豪而言其實不難,關鍵的要害在於“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實際上就是存入銀行的現金。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於800萬元人民幣,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於400萬元人民幣,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於200萬元人民幣。


中國的富豪雖然有錢,但也不一定會認同將所有原始基金做成到帳現金這種極為不經濟、低效的做法。由於這一條規定,曹德旺、陳發樹和陳光標們試圖用“股權和有價證券等”的行善之路被堵。[>>詳細]


二難:作慈善經常被誤讀

行善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在中國,一些慈善行為卻總伴隨著一些雜音。陳光標的裸捐被人為是在“作秀”,陳發樹建立“新華都慈善基金”被人為是為了避稅。質疑者的詭異的邏輯便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什麼不把錢留給家人?”


“陰謀論”的産生有其不可回避的土壤,一方面,很多人利用慈善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等,做一點好事就恨不得滿世界發新聞。另一方面,民間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對富人階層缺乏信任感,背上富人標簽的慈善,意義很容易被扭曲。[>>詳細]


三難:國內慈善機構透明度不高

許多捐款人都面臨一個困惑的問題,那就是“捐款後,錢做什麼了不知道”,有媒體曾調查了1000多個捐款人,説知道捐款用到哪的,只佔0.61%。對自己捐出的錢的用途不清楚不了解,讓很多人打消了做慈善的念頭。[>>詳細]


高透明度是公眾對公益慈善機構的第一要求,一位不願具名的民營企業家對《復興評論》記者坦言,“不會去找公募的慈善機構,幫別人一定要幫的心裏有底,哪些錢花在什麼地方心裏要有本帳,必須知道我捐的錢是幹什麼用的。”[>>詳細]


四難: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

西方富豪們,之所以在慈善事業上慷慨解囊,原因在於他們有一套完善的稅收激勵機制,因此他們很願意做善事,這樣既獲了名,也獲了利。而就目前國內而言,慈善稅收稅收政策的滯後性,以及缺少“人性化”程度,已成為影響中國企業捐贈的重要因素。“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做慈善不能僅要有道德上的激勵,也需要有稅收方面的激勵。[>>詳細]


五難:沒有形成做慈善的自覺意識

在西方國家,慈善事業已經有200多年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即使公眾偶爾參與了慈善活動,也沒有將慈善活動轉換為一種本能意識。一方面,許多富豪是第一代創業者,剛剛從貧困中走出來,還沒有形成很強的做慈善的自覺意識,所以大量捐款做慈善的富人還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家族財富觀的影響,甚少有人會將遺産捐獻給社會,而只留給子孫。。[>>詳細]


六難:無專門性法規《慈善法》庇護

沒有規矩,難以成方圓,慈善事業也是如此。沒有完備的法制保障與支撐,慈善事業就難以盡善盡美。一方面,“騙捐”、“詐捐”加劇了社會信用危機;另一方面,攤派、強捐又破壞了慈善募捐的自願原則。


李連杰壹基金即便操作規範透明,其專業與實績有目共睹,卻仍因“身份”尷尬而面臨困境——這一切的一切,實際上都在拷問著中國慈善事業的制度建設,所有的質疑本質上都是在追尋健全法規對慈善事業的有力庇護。[>>詳細]


七難:不露富的心態成慈善絆腳石

根據學者王小魯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各階層收入者總計向政府隱瞞了9.3萬億元人民幣(合1.4萬億美元)的收入,其中中國最富裕的人隱瞞的收入大約佔隱瞞收入總數的80%。這些富豪,雖然富可敵國,但行事低調,不願顯富,害怕慈善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比如稅務檢查等等。對於如何將財富以最佳方式返還社會只有比較模糊的想法。


八難:將慈善常態化難上加難

“如何將慈善進行到底?”這個問題要有必要認真的思考一下。捐一次款不難,難的是將慈善視為事業,堅持下去,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舟曲,在全民慈善的高潮中,不乏社會各界人士的身影,但災難過後,人民的慈善熱情似乎也隨之降溫,慈善並不是“一錘子買賣”,我們不能寄希望於讓災難帶動慈善事業的進步,慈善是一種大愛,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常態。[>>詳細]


九難:慈善被政府所壟斷

政府對慈善的壟斷也是民間慈善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北大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對《復興評論》的記者表示,社會的諸多事情都是由政府壟斷,像慈善、辦學、出版界的辦報辦刊,現在統統由政府壟斷,無法調動民間的積極性。政府應該看清社會發展趨勢,要放開壟斷,很多事情可以給民間做事的空間。而政府的放權不是説沒有節制的,必須制定新的遊戲規則,讓民間按照這個新的規則做事。[>>詳細]


網友表態

您會主動去做些慈善活動嗎?


經常



少有



今日點擊
聯絡我們

責編:張鑫
聯絡: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
-------------------------------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點題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夢想與現實之間,中國的民間慈善將何去何從?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