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官員學者均感嘆在中國行善不容易 制度存弊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5日 2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善門難開 善門難進

    為何慈善機制落後於社會慈善熱情?

    本報北京9月20日電 (本報記者 董偉) “在中國行善其實很不容易!”在今天舉行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研討會上,有官員、學者如此感嘆。這不是説中國人缺乏善心、不想幫助人,而是指在當前制度下“善門難開,善門難進”的尷尬。“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慈善機制落後於整個社會的慈善熱情?”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説。

    慈善心被不方便的制度扼殺

    雖然中國有扶危濟困的悠久傳統,但是,這種傳統卻未能發展為現代意義上的平民慈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慈善心被不方便的制度扼殺了。

    2007年,美國的善款總額達到了3064億美元,而中國只有309億元人民幣。雖然2008年善款過了千億大關,但是也只佔到GDP的0.4%。

    中國社科院首部慈善發展藍皮書指出,中國的慈善機構尚處於初級階段,不僅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行政化色彩濃厚,遠沒有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沒有專門提供慈善服務的人和機構。

    對於成立慈善組織的種種難處,北京市非營利研究發展中心理事商玉生深有體會。1988年,他準備以個人名義,用個人資金,建立一個專業基金會——吳作人美術基金會,當時,《基金會管理辦法》已經公佈。申請遞交給了主管這事的部門,該部門領導一口回絕,而那番話,商玉生説他20年不忘。

    第一句是:“吳作人有錢,捐給政府不就完了嗎,幹什麼搞基金會?”第二句是:“申請建立基金會的人多了,不可能都批准。”最後,商玉生還是通過關係才成立了基金會。商玉生説,現在環境雖然有了變化,但仍然不盡如人意。

    捐款“四不見”

    有一個天津人曾給唐山大地震中的孤兒捐了一筆鉅款,媒體找到他問:你知道自己捐出的錢的用途嗎?他説:不知道,也沒有辦法知道。這是許多人捐款後最困惑的事。

    中國南都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歸納了災後捐款的“四不見”:

    第一,捐贈人看不見捐款到底用在哪。學者的研究表明,只有4.7%的捐款人知道捐款的用途。有媒體曾調查了1000多個捐款人,説知道捐款用到哪的,只佔0.61%。

    第二,災區群眾看不出哪些是捐款。面對發放的救災款,災區群眾只知道是政府發的,並不知道其中哪些是捐款。

    第三,災區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很多災區政府説沒有那麼多捐款,因為對口援建的財政的錢其實就是捐款。

    第四,民間公益服務看不見。

    這四種“看不見”對國內慈善發展傷害很大。北京大學公民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説,慈善如果只是解決眼下的問題,那僅是第一個層次,它更重要的社會功能應該是建立一種特殊的社會聯絡,讓捐助方和被捐助方建立起關愛與感恩的關係。

    “捐款後,錢做什麼了也不知道,受贈的人也不知道誰在幫助他,這就可惜了。”高丙中説。

    徐永光認為,這種“看不見”的結果是歷史造成的,不要簡單地批評誰對,誰不對,但有必要去改變它。

    慈善組織要不要吃財政飯

    最近,中華慈善總會的一家下屬機構向會長范寶俊“報喜”,因為當地政府為表示對慈善事業的重視,把市裏的慈善會變成了全額撥款單位,從此吃上皇糧不愁經費了,大家都很高興,范寶俊卻哭笑不得:民間機構怎麼能變成事業單位?

    范寶俊在中華慈善總會工作了整整8個年頭。他深知慈善事業的發展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就不能稱為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本身是群眾的事業,不屬於政府行為,所以看到許多民間組織找到“婆家”吃財政飯,范寶俊心裏很不是滋味。

    前一段時間,有消息説,給汶川地震災區的捐款很大一部分進入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對此,范寶俊也表示值得商榷。“捐贈款列入財政中,就不容易説清楚做什麼了,拿去修路、修橋都可以。”

    不過,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教授鄧國勝則認為,捐款進財政有一定的合理性。“據我們調查,大部分老百姓還是覺得捐款由政府來花更放心,另外也確實有很多公益慈善的組織能力不夠。”但他也擔心,這種做法有可能擠壓民間慈善組織的發展空間。

    眼下,如何定位慈善組織和政府的關係確實是一個難題。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提出,我國的慈善組織往往因為和政府的關係親疏遠近不同而獲得的發展機會不同。離政府越近,往往資源越多,發展越好;離政府越遠,往往得不到支持,資源匱乏,舉步維艱。

    她認為,政府應該把主導慈善變為輔導慈善,給民間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替代民間社會,不僅會破壞慈善市場的資源原則,還會釀成政府和民間社會爭利,甚至導致慈善事業被腐敗的官員所利用。”

    做慈善也需要一支好隊伍

    前兩天,一位市長向王振耀提了個問題:做善事,要不要尊重那些被資助的人?這位市長的疑惑來源於對貧困生的捐助儀式,又是公示,又是把貧困生推到人前,要人家許諾如何回報社會,這些做法有沒有考慮過被捐助人的心理感受?

    王振耀聽了後很受啟發。他認為,這個市長向慈善界發出了挑戰,“慈善界的人應該問自己,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是不是有考慮不週的地方?我們的願望很好,但是我們不經意中會有一些不太善意的行為。”王振耀説。

    范寶俊則提出,做慈善也需要一支好隊伍。“一定要培養一批文化素質高、有專業知識、年輕的慈善工作者。”慈善組織是不是公信力強,籌措能力強,按慈善的規律辦事,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和組織上的看重,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