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職業中的一種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其實和其他職業沒多少不同:都是為社會提供勞動,並從中獲得報酬;獲取資格相對簡單,只要具有相當的學歷,經過相關的技能訓練;人員隊伍龐大,我國現擁有一千多萬人的教師隊伍,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社會群體。基於此,要想將這一群體打造成為像IT高管般令人艷羨的“金領階層”,不僅是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詳細]
第35期9月10日
教師節[>>專題],本是一個社會展現尊師重教優良風氣的日子,可是近年來,教師節漸漸被蒙上些庸俗的色彩,成為一些人嘴裏的“送禮節”。據媒體報道63.2%的家長在以往的“教師節”曾向老師送過禮,而87.3%的教師表示不願接受學生家長的饋贈。網絡上充滿了對教師職業的質疑與鄙夷。
教育部網站近日就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獨家觀點]教師行使教育的公權,收受禮物,從公德、師德的角度來講,有損教師的形象。然而在家長不送也不行,教師不收也不行的大環境下,校園颳起送禮風,責任全在老師嗎?我們記憶中懷著崇敬、懷著感恩、懷著真誠的教師節,又是怎樣變味的?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其實和其他職業沒多少不同:都是為社會提供勞動,並從中獲得報酬;獲取資格相對簡單,只要具有相當的學歷,經過相關的技能訓練;人員隊伍龐大,我國現擁有一千多萬人的教師隊伍,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社會群體。基於此,要想將這一群體打造成為像IT高管般令人艷羨的“金領階層”,不僅是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詳細]
教師節到了,給學校和教師送去尊重,送去關愛,送去感恩,送去溫馨,這樣的禮貌應該而且是必須要提倡的。記得設立教師節後的幾年,學校每年也收到不少禮物,大多是單位、企業、社會捐贈的改善辦學條件的捐款或學生用的圖書、文具等,也有家長等私人捐贈的款物,但都是捐給學校集體的,很少有送給教師個人的現象。送這樣的禮物,為什麼就不可以繼續呢?尤其是基層和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仍然落後,很多學校和教師連電腦都用不上,更談不上學生普及電腦知識,有條件的企業、家長為什麼不可以在這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呢?[>>詳細]
韓愈的《師説》簡潔有力地概括了教師的職業倫理責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列在第一條的是傳道,傳聖賢之道,傳歷史文化之道,傳為人處世之正道。而要讓弟子、學生行走于正道,教師通常會約束自己守道,如《呂氏春秋》所説“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
大多數老師懷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理想走上講臺,用愛心和知識辛勤澆灌著祖國的花朵。實踐證明,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盡到對教育的責任,才能是一個優秀的教師。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規範準則。[>>詳細]
“人民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為人師表,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其行為和思想都將影響著自己的學生。作為老師,必須做好表率,在精神上雄渾偉大,令人驚心動魄。以崇高的的理想、崇高的品德教育和影響學生。弘揚人民教師的崇高師德是永恒的主題,也是人性永遠的美麗的光輝。[>>詳細]
目前在我國教育投入依舊不足,仍然屬於‘稀缺’資源;在普遍歌頌教師“崇高”、“無私奉獻”的輿論背景下,教師教師的社會地位卻並不高,待遇並不豐厚,他們同樣要為房子、孩子操勞並背負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論在權力部門面前還是在一些家長乃至學生面前,他們其實是弱勢群體,只能憑藉學生家長‘送禮’來‘感受’自身價值。
早在8月份就有媒體公佈調查結果“61.7%的人支持出臺規定禁止教師接受學生或家長的禮物”“60%以上的家長為老師購買禮物”更有“100%老師都接受過禮物”。
“謝師”與“收買”的邊界究竟在哪兒呢?濟南一位從教近20年的小學教師認為,邊界實際上在於家長的動機。如果家長純粹出於尊重老師、感謝老師的目的,那麼這個禮物就是純潔的;如果家長有所希求,那麼這份禮物就是污濁的,是攜帶著私心的,甚至是“權力尋租”的籌碼。另外,他也認為禮物本身的商品價值也應有所限制。 行賄性質的尊師之“禮”即污染了教育這方凈土,也污染了教師和孩子的心靈,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詳細]
客觀而言,現在的教師一方面要接受嚴格的考核管理,為提高升學率而努力,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家長們的期待厚望,壓力不小,擔子不輕。雖然近年來教師待遇總體改善,但和巨大付出相比仍不算高。同時,由於關注度高,極個別教師的不端失范行為通過媒體報道被放大,導致教師隊伍整體形象受損,對教師群體的誤解增多。[>>詳細]
要禁
|
禁不住
|
責編:張旎
聯絡:zhangni@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
-------------------------------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