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
《台灣·1945》主要截取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從政治與軍事的接管,經濟與社會的重建,文化與教育的正本清源等方面深入探尋台灣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10月25日-10月30日每晚19:07 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敬請收看!
《台灣·1945》以“重返歷史現場,搶救國家記憶”為創作思路,秉承“有一分證據説一分話”的學術品格。該片自2014年底啟動以來,先後在台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蘇、重慶、北京以及日本、美國等地採訪拍攝,共尋找到1000多份台灣光復前後第一手的歷史檔案和文獻資料,搶救性採訪100多位歷史見證人及其後裔(已有3位受訪親歷者在節目播出前離世),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檔案和真實故事將首次在熒屏上披露。……
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救亡圖存。這一時期,大批臺籍志士投身祖國的抗日戰爭,竭盡全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為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而奮鬥。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主官陳儀,將第一號令傳達給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短短幾分鐘的儀式,結束了日本在台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截至1946年5月31日,除一小部分必要的學者和技術人員之外,在台灣的50萬日俘日僑遣送完畢。在這前後,中國大陸更廣大的受降區的日俘日僑,也大多如數遣返。
以電業、糖業、交通為核心的工業重建,成為當務之急。借助從大陸源源搬來的技術救兵與台灣民眾攜手加班加點、拆東墻補西墻,在短時期內恢復了工農業體系,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開創性成果。
1946年10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出一份公告,命令從即日起撤除所有新聞報紙雜誌之日文版。幾乎在同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令中小學禁止使用日語。五十一年來,第一次把日語逐出了教室。
如今,即使是在每一個尋常的日子,人們在台北街頭,也很容易看到當年台灣回歸中國的歷史印記,以祖國各省、市、縣命名的街巷地名,宛如一張無處不在的大中華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