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5月08日 18:16 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 我要評論
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消息:2010年5月8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主辦的“新轉變•中國行——珠三角經濟發展問策會”在廣東東莞市長安鎮舉行。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等專家學者及企業家雲集長安,問策珠三角的競爭優勢、路徑選擇以及外向型經濟發展轉變。在“競爭優勢和路徑選擇——是否需要進行轉型”分論壇上,李東生、董明珠等企業家出席併發表觀點,以下為論壇實錄:
主持人:“新轉變 中國行”,這裡是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特別節目,歡迎各位的光臨。我們都知道,廣東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在很多的數據當中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國民生産總值、稅收和外貿出口的數上,廣東都是國內毫無爭議的第一經濟大省,東莞是全球的車間,有一個説法大家非常熟悉,如果東莞塞車,全球都會缺貨,因為這樣高速的外貿依存度,所以華爾街一感冒,國內最快打噴嚏的就是珠三角。在這樣的形勢下,珠三角要不要轉型,如何轉型,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探討珠三角前途和命運。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邀請到一位重要的嘉賓,TCL的董事長李東生先生,李總推掉我們的活動。今天的討論分為兩節,第一節是幾位經濟學家和各位互動,第二節請企業家和各位一起討論。在節目的開始我們請大家做這樣的分析,在東莞有這樣一家企業是做影印機配件的,給國際上著名的影印機企業做配件,這家企業沒有自主品牌,市場又完全在海外,這是非常典型的東莞企業。在金融危機企業,這家企業過得非常諮詢,訂單很穩定,金融危機到來以後,這家企業的訂單萎縮了1/3,當時很多東莞企業都面臨這樣的情況。今年經濟復蘇,訂單又出現恢復性的增長,擺在大家面前這樣一道選擇題,如果您是這家企業的老闆您如何選擇。第一個問題,要不要進行自主品牌的發展;第二個問題,要不要轉變發展方向,從海外市場轉向國內市場。先進行第一個問題的表決,要不要進行自主品牌的發展,要進行的給我一個笑臉,如果認為不需要的給苦臉。我們可以看一下,90%都給出笑臉,認為這個企業這時候要做出自主品牌的建設,另外10%認為做沒有品牌的企業也不錯。臺上三位專家也有笑臉,能不能給出你們的態度?一正、一反、一中立。現在的格局非常有意思,我們先請贊成進行自主品牌發展的謝鵬飛主任説説你的觀點。
謝鵬飛:實際上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弊端已經很明顯的顯露出來,我想該企業的管理層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説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上,這個企業假如沒有自己的品牌,永遠是會受制於人,或者很難得到很大的發展。當然,創建自己的品牌要經過很艱難的歷程,這需要有很多年的積澱,要練好內功,但有自主品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沒有自己的品牌,生存或許在某個時期不成問題,但發展是很難的,正如基於這個認識,這個企業應該清醒轉入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儘管艱難、艱苦,必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主持人:謝主任認為這些年來珠三角最大的教訓是需要建設好自主品牌,但丁力主任反對您的觀點,他認為這個時候沿著過去沒有品牌的發展道路也是挺不錯的,您要面對現場90%的反對聲音。
丁力:我的演講裏面已經表明了某種態度,我為什麼舉藍色的牌呢?在今天經濟形勢那麼困難的情況下,再攀登一個高峰,就像多病的病人沒有力氣了,再讓他爬山是危險的。民間有一個説法,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我想等死總比找死好。我為什麼舉這個牌,我要為企業家負責,作為一個學者允許有不同的看法,我絕對贊成我們要搞自主創新,但是我們不能病急亂投醫。為什麼呢?因為有很多企業,實際上在這種時候是沒有能力自主研發的,正如你剛才所説的企業,我擔心他長期以來形成強大的依賴,這種依賴不是一天、兩天改變的,雖然謝主任舉紅牌,我舉藍牌,我們的觀點一樣的,我們要為企業創造環境,要讓企業在風生水起的時候創新。
主持人:認為要謹慎創新,謹慎做品牌。
謝鵬飛: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是這樣,當企業主發展困難的時候不要幫助他,這是研究者一廂情願的想法,逼著沒有路走的時候要麼就死亡,要麼就要選擇新路子。創建品牌不等於技術創新,但是它裏頭有技術創新的問題。對於中小企業來説,不是任何一個企業都能夠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比較難的,但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説,都可以從事或者是探索商業運營模式的創新,這是任何企業都有條件做的。而商業運營模式的創新,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除了營銷網絡的建設、健全,更重要的一條是品牌的運營,品牌的運營恰恰是商業運營模式創新的核心。
主持人:謝謝謝主任。我注意到珠三角的企業家給出兩條不同的意見,其中董總給贊成牌,李總給反對牌,董總解釋一下為什麼給贊成牌。
董明珠:我給一個笑臉,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創新意識,這個企業必然是死路一條。面臨金融危機我們繼續選擇的時候,創新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只有一面,我沒有辦法,要麼是笑要麼是哭,但我們創新的時候要有哭的準備。就像丁老師説的,沒有一點基礎的企業要創新可能也是死路,是找死。作為一個企業無論如何必須創新,只是創新的方式不同而已,在這個階段用什麼樣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我們有一句話,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脊梁的企業,沒有脊梁的企業是依附於別人站起來的企業,創新是必須的。死路一條是贊成不創新,他的前提是企業沒有前提就決定不創新,我認為創新有大有小,在不同的時期要有不同的創新思想。比如説小企業,拿這個企業為例,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時候還是要創新,不創新是不行的。
主持人:要不要建設自己的品牌?
董明珠:要,只是你選擇的時間長短。比如我們有一年的時間,我可以選擇兩年的時間,不能等也不能靠,把時間擺在的地方,追求、鎖定的目標、時間段有所不同,但不能説我不創新,不創新是不行的。
主持人:董總贊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讓我們並不感到奇怪的時候,擁有自主品牌的TCL總裁李東生先生不贊成這家企業發展自主品牌,理由是什麼?
李東生:我表達的意見是針對是否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來説的,大家客觀來看,在眾多的工業企業當中,經營品牌的是少數,做代工的是多數,或者説做某一項部件,不以品牌經營為重點是多數。我們不能夠説,將是不是有自己的品牌作為一個企業能夠發展的前提條件。中國是如此,實際上已經發展比較早的日本、韓國企業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看韓國、日本企業,其實大部分企業都不經營品牌,是專注于某個領域,專注于某個生産的工藝,或者某一項産品線,反而能夠做好。在中國未來發展也是一樣,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企業,作為一個地區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品牌企業,這不代表所有的企業都要做品牌,這是一個誤區。不能説一個企業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在整個經濟結構當中不應如此。我就事論事,剛才聽你所説的企業,在專用的技術開發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才能接到訂單,金融危機受到影響是很正常的,危機過了訂單馬上恢復了,對他來説這種模式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模式,不能因為一次金融危機就去考慮做一些改變,這樣改變對他來説我反而認為是不必要的,危險的。就事論事對一個企業來説,要找出適合自己的路。
主持人:李總認為選擇企業自己的道理,做品牌是頭腦發熱。
李東生:一般消費類産品,我沒有找出哪一個行業給機會給新品牌,因為一個新品牌要進入消費類産品領域,代價是很高的,如果沒有準備的話機會並不高。
主持人:董總認為這時候不選擇做品牌是沒有理想和熱情的。
董明珠:品牌理解我這樣看,我一直認為品牌是數量和質量堆積而成的,品牌不是概念。對於消費者來説,終端産品有品牌,配套的上千家也是如此。品牌不是簡單的代名詞,還是一個品質的表現,無論是終端還是中間産業鏈都有品牌意識,那就是産品質量和技術創新,所以我還是堅持,一個企業無論是什麼時候都要堅持技術創新。
主持人:賈康所長選擇了中立,為什麼不給明確的判斷。
賈康:我看到前提條件是一家影印機的附件廠家,這個前提條件非常重要,總體來説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必須創新是無疑的,但這個道理不能套用到某一個企業,某一個具體時點當中。我做決策之前要調研,如果這家企業硬去創新那就是找死,還有一種可能性,這個可能性的幾率不高,前面兩位企業家説的道理都非常到位,實際上存在著一個低概率事件,就是這個企業原來做配件過程中積累的潛在實力,如果有可能發力的話,有一個盡可能週密的計劃開始出手做自己的品牌也是可以的。我具體考察過奇瑞,奇瑞非常低調,在蕪湖這麼不起眼的地方,我做汽車配件,給一汽配,但不聲不響把加入國際競爭的能力加入進去的,現在成為汽車行業的國産品牌。我們概括他們的路徑是由抄到超,後來終於避開了這樣一個東西,一步一步做大。我們一定要具體分析這個企業這時候的重大決策。
主持人:根據處在的不同階段。
賈康:靠自己積累的東西。
主持人:現場的觀眾當中,有一個人聽得非常認真,就是影印機企業的老總,我們請蔡長樂先生。蔡總,您現在這家企業對自主品牌的問題,您做出的思考。
蔡總:確實很難決定,但方向已經明確了。
主持人:之前是什麼方向?
蔡總:之前是迷茫。
主持人:現在明確以後是做還是不做。
蔡總:如果我作為一個品牌來講還是沒有實力的,但在創新過程當中我們一直都在做。比如説強化你的本身,這一點我們都在做。畢竟現在還是小學生,剛才丁教授講的,小學生過度到中學生,大學生的時候,這是需要過度的,所以我們還在過度的階段。剛才幾位企業家領袖包括學者都分析了很多,我理解為生産過程當中的小學習仍然有創新過程,不斷地在創新。
主持人:謝謝蔡總,希望我們的討論幫你做出更適合你們企業實際情況。我們做下一輪的調查,這個企業來面臨一個選擇,依然只做海外市場,還是把海外市場轉向國內市場?認為現在應該把更多的重點放在開拓國內市場的請舉笑臉,認為依然把重點放在開拓海外市場,或者保持海外市場的給一個哭臉。50%,一半一半。請臺上學者給出答案,三位又是不同答案,請舉贊成票的賈康所長做出解釋。
賈康:我們的工業化在中期,很多地方是初中期,城鎮化只是46%,如果自己不出大錯誤,我們還會高速增長幾十年,高速增長幾十年時間,國內的影印機市場比海外市場超常規的更高速率發展,在金融危機初期好注意到這個危機帶來的重要啟示,當然不能放棄,但要注意怎麼在國內市場中佔有基本邏輯,當然具體還有行業分析,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是不是還使用影印機。
主持人:謝主任為什麼認為重點放在海外市場。
謝鵬飛:我之所以主張這個企業注重海外市場,我的理由主要是一個企業開拓市場是很簡單的,已經有原有的市場網絡以後,要轉到一個新市場要花很多功夫,如果這個企業的優勢,30年代都是做海外市場,他在海外市場的營銷,或者各種關係、網絡有一整套的東西。當然,現在國內市場有效價格還比國外市場好,效益還高,這是不可否認的實施,但一般來説一個外銷的企業轉入做國內市場的話,要解決好幾個難題。首先第一個,它的生産標準可能是不一樣的,産品標準是不一樣的。第二個,營銷網絡沒有建立起來,建立營銷網絡是非常、非常艱難的過程,假如説這個企業沒有建立起內銷的銷售網絡,你要轉到國內市場是非常艱難的。從我們這幾年在東莞,我們開了“出口企業轉內銷博覽會”來看,可以看得很清楚。儘管去年廣東內銷産品額有8400多億,內需比例極大提高,但原來幾十年一貫是做外銷市場的,在很短時間之內轉向內銷市場,一般來説不太容易,也很難成功,起碼要用一段很長的時間熟悉國內市場,特別是國內市場營銷網絡的建設。又有,外銷的時候政策、標準和內銷是不太一樣的,包括質量評估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我主張企業在目前階段重點繼續做海外市場,逐漸開拓國內市場,把營銷網絡建立起來,可能內銷的市場份額更好一些。
主持人:開拓國內市場是很大的目標,但目前的情況下不應該急於轉入。
謝鵬飛:主要是營銷網絡的建設,國內的營銷網絡建設起來很難。
主持人:丁主任為什麼選擇中立?
丁力:我覺得兩個市場各自的憂慮不一樣,如果剛才的企業不變,他參與國際市場靠比較優勢,參與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因為中國的低水平産能過剩在朱鎔基時代已經體現了。而國際市場主要靠的是比較優勢,但國際市場有很重要的特徵,交易成本相對比較高,於是就有這樣的困惑。是留戀在現有的傳統優勢上,在國際市場上打拼還是通過建立起新的優勢,在壁壘重重的國內市場上拼殺?我的中立就是我的困惑。我想説一句,中國的企業無論現在在國際市場上還是馬上進入的國內市場,我認為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關係是這樣的,國內市場是企業最終走向國外的孵化器,如果一個企業進入不了國內市場就佔領不了高端市場。
主持人:請前面五位企業對這家企業的建議是什麼。
蔣錫培:我覺得這家企業國際市場有了很好的市場以後,毫無疑問不能放鬆。就像主持人剛剛講了,如果放棄了國際市場,他相信他絕不會這樣選擇。雖然碰到了一定的難度,但應該兩條腿走路,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前面既要創新也要兼顧品牌,這個企業才能長足發展。
李東生:我舉贊成牌是基於上一個舉牌下來的。既然他在特定領域內競爭力比較強,在海外市場可以表現出來,應該花出一部分精力,而不是放棄海外市場而開拓國內市場,因為他是做配件的,客戶是很有限的,國內的市場客戶拿手指頭數都可以數下來,如果品牌有競爭力就可以在市場上分到一塊蛋糕。
黃建平:這個企業是做最終消費品的,立足於海外市場找到更多的品牌採購配件,有能力做整機的時候才有創新品牌可言,畢竟不是做最終的消費品,只是做配件,所以我舉哭臉,要立足於自己的品牌競爭力,一步一步往自己品牌之路上靠。
靳海濤:過去出口企業是英雄,現在我認為既能出口又能內銷才是英雄。所以有一句話,單一市場掉頭難,我主張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的同時一定要開拓國內市場,兩方面都要考慮,這樣在複雜環境來臨的時候,才能應對自如。
主持人:最後還是聽一下蔡長樂先生,您在兩個選擇當中最終選擇了什麼?
蔡總:謝謝各位專家的指點,根據形勢我們也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至於在品牌建設方面,還是剛才那句話。
主持人:你的訂單出現了恢復性增長,這些訂單都是海外的,為什麼把精力放在開拓國內市場上?
蔡總:國外訂單出現了短單,急單比較多,而且還有匯率的風險,還有政府的扶持,現在時機背景非常成熟。
主持人:即使海外訂單出現恢復性增長,必須提前著手做出佈局。其實我們為什麼要舉這樣一個影印機企業作為例子,因為在珠三角有千千萬萬個像這樣企業一樣,他們缺少自主品牌,過度依賴國外市場,而且是附加值比較低的增長方式,雖然這種增長方式幫助珠三角創建了一個個經濟奇跡,但面臨經濟情況的時候我們必須面臨痛苦轉型,這個轉型可能是痛苦的,必須要轉型。我們借助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一句話作為這一階段的結尾,允許改革失敗,不允許不改革,這句話反映出所有廣東人的決心。謝謝各位!
責編:龐帥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