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馮驥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遭受第二輪破壞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21日 17: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社天津6月20日專電(記者 周潤健)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和保護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過度商業開發、盲目追求政績、缺乏專家支持、城鎮化過快等因素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遭受第二輪新的破壞。

       這是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近日在北京領取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時做出上述表述的。

       馮驥才指出,十年前,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量消失,為了搶救和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國家和地方陸續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比如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資助國家級傳承人、頒布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等等。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和保護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就目前來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遭受第二輪破壞。

       “首先是過度商業開發。”馮驥才批評説,一些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名錄後,成了當地的文化品牌。有些人出於商業考慮插手進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些人把非物質文化遺産不適合商業目的的部分人為地改變,致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面目全非。比如剪紙和皮影,本來應該是純手工製作的,但現在幾乎都是機器壓制的。“這樣作的結果改變了它的性質,使其不再具備非遺的特徵了。”

       其次,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時,一些地方政府動機不純,只是一味地追求政績。一旦“申遺”成功,熱鬧幾天后,就失去了興趣,拋在一邊不管了。時間一長,這些非遺就會被破壞,直至消亡。

       第三是缺乏專家支持。馮驥才介紹説,在日本,文化遺産項目的傳承人被視為“國寶”,一大批專家圍繞著他轉,給他做檔案、建數據庫,做影像資料等,可是我們的一些非遺傳承人的身邊缺乏這樣的專家。“沒有專家扶持,一些非遺項目,尤其是只有一兩個傳承人的項目,其結局可想而知。”

       第四是過快的城鎮化。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突飛猛進,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十年間,減少了90個萬個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

       “如果在城鎮化進程中不注意保護,這些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東西就會消失殆盡。”馮驥才憂慮地説,城鎮化後,很多農村人進入到城市,與原有的文化斷裂了,很難適應城市文化。一些非遺項目是集體項目,如鑼鼓,需要很多人,但進城後,這些人分散了,這個項目也就很危險了。

       “我不反對城市化,但要有度,不能一味地圖快。應該有個文化層面的過度,不能讓農村人丟掉原有的文化財富,要關心他們的文化精神。”馮驥才説。

       馮驥才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除了需要全民的自知、自覺、自省外,第一保護人就是政府。民間文化遺産的保護,關鍵是看領導者的文化意識,政府既可以成為文化遺産最大的保護者,也可以成為最大的破壞者。因此,政府官員在城鎮化過程中不能對文化失職,更不能失語,要有文化責任和眼光。

熱詞:

  • 馮驥才
  • 傳統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