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編者按:守望傳承,薪火相傳。獲得“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的60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對傳統手藝和技藝傳承發展事業的熱愛與付出,澆灌出中華文明百花園中爭奇鬥艷的非遺奇葩。本版特遴選推出一組文章,講述獲得“薪傳獎”的文化守望建設者們的感人故事,以進一步引起社會對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關注與支持。
羌族唱經傳承人王治升 |
王治升:傳遞羌族文化密碼
釋比因通曉羌族宗教典籍、法事技藝、天文知識、醫藥知識等而成為族內最有地位的人。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冠禮、還願等重要儀式都要由釋比來主持。沒有文字記載的羌族文化正是依靠釋比的唱經代代相傳。從這個意義上説,釋比作為羌族文化的核心傳承者,掌握著民族珍貴的“遺傳密碼”。
剛剛獲得“薪傳獎”的王治升,是四川省汶川縣羌族人中為數不多的釋比。“我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並將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下一代。”這位把羌族文化在自己內心珍存了60年的79歲老人懇切地説。
羌族唱經大概有幾十萬字,因為沒有文字,全靠師父口傳心授。“當釋比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極強的記憶力。那時候學唱經都是在農閒時候,每天晚上,父親就拿一根筷子在桌子上敲打鼓點韻律,嘴裏哼著釋比唱腔。父親唱一句,我就跟一句。”王治升回憶著12歲時跟隨父親學習釋比唱經時的情景。在最初學習釋比唱經的7年中,王治升隨父親一起做過幾場大型祭祀活動,慢慢地加深了對釋比唱經的理解和認識。唱經難學,釋比難做。到父親去世時,王治升也才學到了釋比唱經中的八成。
王治升對10年前他主持過的祭山會記憶猶新:“祭祀當天,滿寨的火把點燃,在羊皮鼓震天的響聲中,我開始唱起羌族的歷史……”天亮時,全寨村民身著盛裝,在釋比帶領下舉行隆重的祭山活動——咂酒開壇、唱念古經、殺羊祭神、敬奉供品、敬香祈願;釋比帶著大家跳起羊皮鼓舞和薩朗(圈舞),還舉行了集體歡歌、飲宴,以感謝天神賜福,祈求天神保祐。
“如今山寨有了電視,年輕人喜歡上了足球、電視劇、流行歌曲,慢慢地,羌族的山歌也不愛唱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了解釋比。羌族的唱經隨著釋比一個個的逝去,正在逐漸遠離羌族人的生活。” 王治升有些無奈。
2002年,國家民委啟動了《釋比經典》收集整理項目,王治升與30多名合作者參與了這一工作,他們尋訪每一位在世的釋比,並用國際音標把他們的唱經記錄下來。王治升説,《釋比經典》不但有記載民俗、信仰的功能,還有詮釋風俗習慣來歷的作用,只是《釋比經典》收集整理過程充滿艱辛。
“現在僅存的釋比只有6人了,他們若再故去,羌族文化傳承鏈就斷裂了。過去我們還説是搶救,現在必須和前輩去搶時間,搶得快才能把唱經留住。”王治升説。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釋比唱經,2011年6月,王治升在汶川縣羌鋒村成立了釋比經典文化學習班並招收了6名學員,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他帶領大家自掏腰包添置設備器材,拍攝和錄製了大量釋比唱經。
對於如何進一步傳承羌族文化,王治升有著自己的想法:“應該把‘口耳相傳’變為正規課堂教學。通過有效的傳習方式,讓群眾將羌族文化延續下去。唯有此,羌族文化才能體現出‘活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