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賞橋、聽曲、看戲、觀武……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故鄉、閩劇源流之一平講戲發源地——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生態旅遊“慢”生活吸引遊人絡繹于途,當地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可謂功不可沒。
屏南縣文體局副局長陸則起對中新社記者説,屏南縣自2001年以來,從研究四平戲開始,加強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利用,文化遺産保護得到有力推進。
顯見的有,四平戲、平講戲、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雙溪鐵枝傳統表演技藝等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還被列入世界級非遺項目。
四平戲源於明代“稍變七陽”的四平腔,戲劇界專家一度曾認為四平腔絕種消失,並被寫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20世紀80年代初卻意外在屏南縣被發現,一時轟動全國戲劇界,被視為四平腔的活文物。1999年,當地政府成立挖掘搶救四平戲領導小組,共整理四平戲劇本12本,為後世留下珍貴資料。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是屏南縣唯一世界級非遺項目,以這種技藝建造的整座木拱廊橋不用一根鐵釘,全部用榫卯連接,可歷經百年以上。當地現存最早的木拱廊橋始建於宋代,其餘的分別始建於元代、明代和清代,具有極高學術研究和旅遊、交通價值。
“對於政府近年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研究與保護,我感到很欣慰。”國家級非遺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第三代傳承人、76歲的木拱廊橋名匠黃春財老先生對中新社記者説,目前他已培養兩個兒子造橋,繼承自己的造橋技藝。同時,他還將這種技藝運用在水車製造等領域以擴大市場,促進廊橋製造技藝更好傳承。
在屏南,還有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漈下村、漈頭村,以及一大批文化遺産和古村鎮被列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歷史文化名村鎮。
漈下村人文薈萃,係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的故鄉。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甘氏遷入漈下,至今已有575年,于2009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裡有世俸龍漈開基拓主馬仙娘之祀殿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漈仙宮、有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修建的古城樓、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的花橋、漈川橋,明隆慶年間建的峙國亭、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年)建的甘氏宗祠,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及健身練武的石鎖、石蛋和跑馬場、演武廳。
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漈下村甘氏宗祠等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挖掘傳統武術文化、名俗文化和農耕文化,整理甘國寶文物,修復古城墻、古雨長廊、古代練武跑馬場及古水礁。並出版《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一書,緊抓兩岸文化交流契機,實施文化對接。
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屏南縣已有世界級非遺項目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省級9項,市級10項,縣級40項。此外,全縣有國家級技藝傳承人3位,省級傳承人20位,市級傳承人22位,縣級傳承人33位,基本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文化遺産保護體系,使一批文化遺産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為此,屏南縣委宣傳部榮獲文化部“全國文化遺産日獎”,屏南縣被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陸則起表示,下一步,當地政府計劃打造甘國寶園區,同時將戲曲元素融入旅遊市場,將鄉村旅遊列入招商引資項目,形成旅遊産品,在旅遊發展中進一步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