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資料圖:北川繡娘正在進行手工繡制羌繡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樹立防災救災意識刻不容緩。”19日,在四川綿陽舉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防災救災及災後保護培訓中,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王福州表示。
在“5.12”大地震中,北川作為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傷亡過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針對北川羌族自治縣在災前、災中及災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狀況,震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式、方法,以及震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遵循的原則、實施步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四川省文化廳主辦了此次專項培訓。來自天津、河北、山西、四川等全國2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行政單位、保護單位的70余名代表,將從防災減災視角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産綜合減災、災害風險評估以及災害管理等方面展開培訓探討。
“非遺應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進行保護,並使之得以傳承和發揚。”王福州表示,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災前、災中、災後保護同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相結合,為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四川省有著深厚的非遺土壤。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上,四川的川劇、川江號子等27項入選,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四川有56個單位申報。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四川省正積極推進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的戰略規劃。目前,四川省已有三個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綿竹年畫、雅安茶、蜀錦。同時,成都已成功舉辦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對於促進非遺保護,增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四川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